高远理念与务实动作

内容更新时间:2013-06-24 15:02:28来源:闽侯乡音报

脱胎漆器每道工艺都精益求精。
 
栩栩如生的牙雕作品。 陈建鋆 摄
 
    6月20日,福建日报·视点版刊登了题为《闽侯文化产业:“小玩意”做成“大产业”》的文章,全面报道了近年来我县文化产业悄然崛起,已成为我县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报本期予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在这个新兴科技、媒介、创意风起云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发展文化产业锁定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在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25%,日本也达到20%。我国上海、深圳等省市也在深耕文化产业。我省近年来着力“文化强省”建设,并提出打造工艺美术等十大文化产业。
    一般人以为,发展文化产业只与人才、信息集聚的大城市有关,一个县域不一定发展得了。不过,闽侯县却大放光彩: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0%。这也刷新了人们对闽侯经济就是“两车”(东南、奔驰)的印象。以工艺品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撑闽侯发展的“软实力”。
    梳理闽侯文化产业从“小玩意”到“大产业”的过程,有几点令记者印象深刻,这对其他县域也有启示意义。
    其一,要有产业化的意识。像铁木、根雕等工艺品,很多都是民间自由创作、自发交易,如果不能将之产业化,打造形成产业链,在市场上就无法掌握话语权。上街根雕就是典型体现:浙江东阳厂商买去之后再加工,身价倍增。
    正是意识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闽侯县着力推进上街根雕展示交易中心、生产基地的建设,目的就是要完善产业链,不仅在生产上,更能在营销上、定价上掌握话语权。很显然,推进某个文化品类(项目)的产业化,需要政府、企业、艺人等多方的合力,各尽其责,方有成效。
    其二,要有实打实的动作。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大潮中,“无烟无污染”的文化产业被寄予厚望,因而,文化(创意)产业一度成为各地抓发展的热频关键词。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热潮涌动。不过,现在回望,很多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闽侯县在推进工艺品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鲜见大的口号、过度夸张的规划等,而是用实实在在的项目作为支撑和载体,比如上街根雕展示交易中心、生产基地,以及正在运作的漆文化产业园等。无数的经济发展经验证明,凌空蹈虚不会带来量和质的增长,只有实打实的努力才会。
    其三,要有传承文化的理念。仔细观察闽侯工艺品产业,除了大众化的铁木竹藤等工艺品、较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上街根雕,还有一些如象牙雕、脱胎漆器、帆布画等地方特色的小众化的品类。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为何还专注于此?这就是对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意识,因为,如果完全不去涉足,这些小众文化业态很有可能就会逐渐消失。
    由于时代变迁,类似于脱胎漆器这样传统艺术瑰宝渐渐失去光彩,很多艺人也散落民间,技艺呈现青黄不接状态。在普遍式微的情形下,如何传承?市场化运作,将传统工艺品做成文化产业,不失为一条良性、长效之路。
    每个县域都有不同的文化积淀、业态、品类,如果想将之打造成文化产业,闽侯县在工艺品产业的一些努力之举,不妨借鉴。这就是,要有站位高远的理念、产业化的意识和实打实的推进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