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端午节习俗
内容更新时间:2013-06-03 10:41:45来源:闽侯乡音报

龙舟竞渡庆端午。

端午至,粽子香。
编者按:端午节活动经历了两千多年,闽侯方言有“快活五日节,喫亏年暝兜”之说, 这些独特的习俗是闽侯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蕴涵丰厚的人文积淀。当前,有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有的习俗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它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先人不断传承、丰富、超越与创新,这就是民俗文化的价值。
历五月初五,是一个特别欢快热闹的节日,这个节日叫“端午节”。 为什么叫“端午节”?这里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午是五月的意思。古代我国将一年分为12个月,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因为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在地支纪月里就把冬至所在的月分称为“子月”, 以此类推,下一个月称为“丑月”,故正月为“寅月”,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十二地支与月份对应关系分别为:
月份 | 正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酉 | 十 | 十一 | 十二 |
地支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子 | 丑 |
因此,五月在地支纪月里就是午月,“五”与“午”通,故端五又名端午。准确地说,这个节日是在五月初五,实际上各项活动从初一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又称五日节。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在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汩罗江自尽殉国。
围绕端午节我县民间主要开展以下几种活动:
围绕端午节我县民间主要开展以下几种活动:
江河溪港赛龙舟
闽侯县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传统,平原乡镇几乎村村有龙舟,为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龙舟的造型不断地改进,普通的龙舟船身又细又长,宽约1.3米,长约15米左右,通常有16个段位,32位划手,敲锣、打鼓、掌舵各1人。敲锣、打鼓联合组成指挥系统,龙舟的舵手是最为关键的岗位,舵手技术好坏直接影响龙舟的运行速度,好的舵手可以看清水流,寻找到最有利龙舟前进的线路,龙舟的若行驶稳定,舵可尽量少入水,以减少阻力,甚至离开水面,方言称“偷离舵”。为了使龙舟能够划的更快,近年龙舟截面越造越小,船身也越来越长,有的可达20个段位,需四十位划手。
龙舟的造型模仿传说中的龙,船首用木料雕刻成龙头、公鸡、青蛙、虎等各种造形。船身和尾部色彩艳丽,画有牡丹、龙凤、鱼鳞等图案。村民把龙舟给予神化,每一艘龙舟都供上一位当地的神祗,初一龙舟从“龙船厝”下水时,都要用劲拍打船沿,使龙舟从睡眠中醒来,精神抖擞地投入竞赛,为了使龙舟划的更快,通常在龙舟下水前,在船底抹上一层猪油,起防水和润滑作用。在龙舟出小河港前,为保佑龙舟和人员安全,一般都请道士来念经,并供上几样菜,引来众多村民围观,气氛庄严隆重。由于龙舟比赛时,两船之间水流较旁边快,在射流原理的作用下,两船会不断向中间靠拢,这时相邻的两条龙舟会相靠,两船划浆会相碰撞,经常有划手落入水中,引发龙舟队之间的争吵和打斗。如果舵手把握不定,可能撞上沿河石砌的桥墩,这些龙舟船身细长,很容易拦腰折断以致于引发事故,造成船毁人亡,故而人们希望通过道士念经保平安。有时还在舵柄上扎一红布条,起吉祥、僻邪和帮助舵手拉舵的作用。
《闽部疏》载:“端午节,尤重竞渡,所过山溪,数家之市皆悬舟以待。”闽江流域及淘江、大樟溪、南港等几条内河都可以看到赛龙舟的场面,观看龙舟赛的人挤满沿江两岸,闽侯方言民歌《长年苦》就唱道:“…五月蜀梨五同同,打锣打鼓扒龙船。大男细女都去看,那我长年田礼巡…”。《福州地方志》载:“福州龙舟竟渡,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闽侯七里史略》载:“龙舟于初一日下水训练或预赛,初五日集中闽江或支流江面比赛。”过去不允许女人上龙舟,现在改革了,有了妇女龙舟队。近年来,闽侯县多次举办龙舟赛活动,各乡镇都派出代表队参加,民间的划龙舟活动更为频繁,节日期间上午安排小孩学习划船,叫“伲囝船”, 这一连五天的节日传统上常被认为是“儿童节”。各家庭的孩子都穿上比较漂亮的衣服,脸蛋似乎也比平时更干净,更有朝气。下午则由成年人组成龙舟队,并挑选技术好、劳力强壮的选手组成主力队,在外工作的青壮年节日期间都会赶回家乡参加龙舟赛,而能选上主力队且在前1-2段的选手被看成是一个家庭的荣誉。对划手的挑选有头3尾4之说,也就是头3段与尾4段划手技术要全面,并能配合舵手掌舵。初五下午龙舟赛结束,龙舟也就上岸进“龙船厝”。
龙舟的造型模仿传说中的龙,船首用木料雕刻成龙头、公鸡、青蛙、虎等各种造形。船身和尾部色彩艳丽,画有牡丹、龙凤、鱼鳞等图案。村民把龙舟给予神化,每一艘龙舟都供上一位当地的神祗,初一龙舟从“龙船厝”下水时,都要用劲拍打船沿,使龙舟从睡眠中醒来,精神抖擞地投入竞赛,为了使龙舟划的更快,通常在龙舟下水前,在船底抹上一层猪油,起防水和润滑作用。在龙舟出小河港前,为保佑龙舟和人员安全,一般都请道士来念经,并供上几样菜,引来众多村民围观,气氛庄严隆重。由于龙舟比赛时,两船之间水流较旁边快,在射流原理的作用下,两船会不断向中间靠拢,这时相邻的两条龙舟会相靠,两船划浆会相碰撞,经常有划手落入水中,引发龙舟队之间的争吵和打斗。如果舵手把握不定,可能撞上沿河石砌的桥墩,这些龙舟船身细长,很容易拦腰折断以致于引发事故,造成船毁人亡,故而人们希望通过道士念经保平安。有时还在舵柄上扎一红布条,起吉祥、僻邪和帮助舵手拉舵的作用。
《闽部疏》载:“端午节,尤重竞渡,所过山溪,数家之市皆悬舟以待。”闽江流域及淘江、大樟溪、南港等几条内河都可以看到赛龙舟的场面,观看龙舟赛的人挤满沿江两岸,闽侯方言民歌《长年苦》就唱道:“…五月蜀梨五同同,打锣打鼓扒龙船。大男细女都去看,那我长年田礼巡…”。《福州地方志》载:“福州龙舟竟渡,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闽侯七里史略》载:“龙舟于初一日下水训练或预赛,初五日集中闽江或支流江面比赛。”过去不允许女人上龙舟,现在改革了,有了妇女龙舟队。近年来,闽侯县多次举办龙舟赛活动,各乡镇都派出代表队参加,民间的划龙舟活动更为频繁,节日期间上午安排小孩学习划船,叫“伲囝船”, 这一连五天的节日传统上常被认为是“儿童节”。各家庭的孩子都穿上比较漂亮的衣服,脸蛋似乎也比平时更干净,更有朝气。下午则由成年人组成龙舟队,并挑选技术好、劳力强壮的选手组成主力队,在外工作的青壮年节日期间都会赶回家乡参加龙舟赛,而能选上主力队且在前1-2段的选手被看成是一个家庭的荣誉。对划手的挑选有头3尾4之说,也就是头3段与尾4段划手技术要全面,并能配合舵手掌舵。初五下午龙舟赛结束,龙舟也就上岸进“龙船厝”。
大人小孩吃粽子
端午节尚未到 ,街上就开始卖粽子的各种原材料和包好的粽子,粽子品种繁多、外形各异,祥谦、青口、南通一带乡镇粽子外形大多为三角形的尖尖粽,甘蔗、大湖等乡镇多为四角形的牛头粽,也有的做成枕头型。馅以大米和糯米为主,按一定比例加一点碱,碱可以增加口感和易于煮熟,具有保鲜的作用,再配以花生、红枣、肉丝等制成甜的或咸的。粽子外表用竹叶包装,再用生长在河边,方言叫“髺草”的绳子扎实,包扎结实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口感,一般越结实越好吃。节日期间大人小孩吃的最多的就是粽子。
粽子的起源,流行的说法是古代人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江中,也有的认为为了不使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而投粽子。据《初学记》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开始“菰叶裹黍”,后来渐用竹叶包米代替竹筒。据有关医书记载,竹叶是中医中一味传统的清热解毒药,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效。《本草正》载:竹叶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今科学研究认为:竹叶中的主要成分黄酮,保健功能显著独特,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好处:有抗炎症、抗过敏、抑制细菌、抑制寄生虫、抑制病毒、防治肝病、防治血管疾病、防治血管栓塞、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抗化学毒物等作用。端午节一过,天气就开始转暧,用竹叶包粽子具有保鲜功能,不易变质,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聪明才智。
粽子的起源,流行的说法是古代人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江中,也有的认为为了不使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而投粽子。据《初学记》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开始“菰叶裹黍”,后来渐用竹叶包米代替竹筒。据有关医书记载,竹叶是中医中一味传统的清热解毒药,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效。《本草正》载:竹叶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今科学研究认为:竹叶中的主要成分黄酮,保健功能显著独特,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好处:有抗炎症、抗过敏、抑制细菌、抑制寄生虫、抑制病毒、防治肝病、防治血管疾病、防治血管栓塞、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抗化学毒物等作用。端午节一过,天气就开始转暧,用竹叶包粽子具有保鲜功能,不易变质,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聪明才智。
粽子美酒祭祖宗
许多家庭在这个节日举行祭祖活动,在祖宗牌位前摆上八碗或十碗荤素菜肴和瓜果,粽子、荷叶包是端午节必备供品,另备十杯酒水,点燃香烛,焚化一种方言叫“棋盘”的纸钱,保佑出行平安,事事如意,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请过世的先祖回家过节享用佳肴之后,全家人一起举行家宴,《大湖乡志》载:“20世纪60年代前,家宴后,小孩要穿新衣服、红肚兜、佩戴香袋、洗菖蒲汤。家宴应有粽子、荷叶包、家酿黄酒”。家宴后剩余的雄黄酒装入瓶子,用于泡猪肉,平时把瓶子进行密封,当家中有人遭蚊子等害虫叮咬,取出浸泡过的猪肉,在伤口处涂抹,以达到消炎、解毒的作用。
艾叶菖蒲挂门前
清·乾隆《福州府志》载:“端阳,自五月一日始,人家悬蒲艾,妇女系续命丝,佩符,簪艾虎。”古人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现今我县大部分乡镇家庭用一小段红纸将艾叶和菖蒲叶扎成一小束,分别钉在大门两边离地五六尺的门框上。虽然各乡镇习俗有所区别,但大至相同。甘蔗街道有的家庭提前几天到山上拔艾草,晾成半干,初一早上编成长长的辫子形状,用火点燃,为防止火势过大,把谷皮或锯末盖在上面,形成浓烟驱蚊除害。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代表招百福。菖蒲叶片呈剑型,亦叫“蒲剑”, 菖蒲叶其功效是解毒疗疮、杀虫。代表僻邪。
五月初四挑河水
习俗认为五月初四这天涨潮时挑的河水可保持很长时间不变质,并可作为中药用水。而初五这天为老蛇放毒日,认为河里的水不能饮用。初六为狗洗澡日,许多家庭都抱着自己心爱的小狗到河里游泳,水质也不好。农谚有“初三十八大”说法,五月初四这一天也是个大潮日,上午十一点多就开始涨潮,下午三点多就可涨平,闽侯县青口、祥谦、尚干、南通等乡镇各家各户都选择河水涨平之前到河里挑水,把家里的水池、水缸等可装水的容器全部装满,到了初五这一天一般就不需再挑水了。祥谦镇洋下村小浦道是一个古老的道口,沿河岸用一米多宽的条石砌了台阶,初四这一天午饭后,挑水的人挤满了河道台阶。许多年轻姑娘把水澄清后,装入透明的瓶子,再摘一些含苞欲放的茉莉花,用小竹签串起,放入瓶子里,瓶盖密封好,放在桌面上,作为闺房的装饰物,可保存一整年不变质,有人试过,五月初四的江水存放3-5年不变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家庭都装上自来水,初四挑河水的习俗也就慢慢地被淡化了。
雄黄磺烟克蛇虫
古语云“饮雄酒人身有利,放磺烟必得万金”。《闽侯县志》载:“过节时,家家插蒲艾,包粽子,饮雄黄酒,燃雄黄炮。”燃雄黄炮通俗讲就是放磺烟,据老一辈人介绍,雄黄炮外形类似鞭炮,有捻,一点着,发出“哧哧”的声音,黄色的雾直喷,不一会儿,便满屋子硫磺味儿,一边熏,一边说些吉祥话,这样能够驱除家中的各种害虫,现在很少看到放磺烟这种活动了。闽侯原是一个多蛇的地方,为防止蛇害,人们通常用高度白酒泡雄黄,家中的成年人喝雄黄酒,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青口、祥谦等平原乡镇及大湖、白沙等山区半山区乡镇许多家庭还用供过神的雄黄酒抹在孩子们的耳朵、鼻子和头顶上预防虫子叮咬。雄黄性温、微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直接内服。在科学知识大为普及的今天,我们应正确看待雄黄酒的功效并慎重加以应用,以确保安全、快乐地欢度节日,维护身体健康。
古语云“饮雄酒人身有利,放磺烟必得万金”。《闽侯县志》载:“过节时,家家插蒲艾,包粽子,饮雄黄酒,燃雄黄炮。”燃雄黄炮通俗讲就是放磺烟,据老一辈人介绍,雄黄炮外形类似鞭炮,有捻,一点着,发出“哧哧”的声音,黄色的雾直喷,不一会儿,便满屋子硫磺味儿,一边熏,一边说些吉祥话,这样能够驱除家中的各种害虫,现在很少看到放磺烟这种活动了。闽侯原是一个多蛇的地方,为防止蛇害,人们通常用高度白酒泡雄黄,家中的成年人喝雄黄酒,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青口、祥谦等平原乡镇及大湖、白沙等山区半山区乡镇许多家庭还用供过神的雄黄酒抹在孩子们的耳朵、鼻子和头顶上预防虫子叮咬。雄黄性温、微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直接内服。在科学知识大为普及的今天,我们应正确看待雄黄酒的功效并慎重加以应用,以确保安全、快乐地欢度节日,维护身体健康。
戴红肚兜佩香囊
《闽侯县志》载:“孩子挂香袋,戴红肚兜,口鼻涂雄黄以避邪。”香袋又叫香囊、香包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作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内装香料佩在胸前,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冰片、樟脑等。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闽侯县南屿镇《元峰村志》载:“儿童穿上新制肚兜把樟脑丸袋挂在胸前,头或脸抹些雄黄以避邪,此俗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渐渐地消失了。”
《闽侯县志》载:“孩子挂香袋,戴红肚兜,口鼻涂雄黄以避邪。”香袋又叫香囊、香包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作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内装香料佩在胸前,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冰片、樟脑等。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闽侯县南屿镇《元峰村志》载:“儿童穿上新制肚兜把樟脑丸袋挂在胸前,头或脸抹些雄黄以避邪,此俗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渐渐地消失了。”
避邪祛魅午时书
梁章钜《楹联丛话》载:“福州乡俗,每逢端午节,必用红色笺书对句,贴于楹柱,谓之‘午时书’。”“午时书”,起源于唐宋,一直持续到民国,后来慢慢消失。“午时书”顾名思义是端午时所书,据说可以避邪祛魅,它的内容一般都与端午节有关,酷似春联,不过比春联小许多。也有人在家中神龛和供祖宗牌位的公婆龛的两侧也贴上对联,点上香火致祭。闽侯七里百六峰诗社在2008年、2009年为庆贺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和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召集部分社员会聚在一起唱写“午时书”。竹岐等乡镇有的人在家中挂钟馗捉鬼像,以达到避邪驱鬼目的。
梁章钜《楹联丛话》载:“福州乡俗,每逢端午节,必用红色笺书对句,贴于楹柱,谓之‘午时书’。”“午时书”,起源于唐宋,一直持续到民国,后来慢慢消失。“午时书”顾名思义是端午时所书,据说可以避邪祛魅,它的内容一般都与端午节有关,酷似春联,不过比春联小许多。也有人在家中神龛和供祖宗牌位的公婆龛的两侧也贴上对联,点上香火致祭。闽侯七里百六峰诗社在2008年、2009年为庆贺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和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召集部分社员会聚在一起唱写“午时书”。竹岐等乡镇有的人在家中挂钟馗捉鬼像,以达到避邪驱鬼目的。
礼尚往来送“分节”
女婿要在端阳日给岳家送礼,俗称“分节”。《闽侯县志》 载:“端午节民间还有‘送节’的习俗,即已出嫁的女儿以猪脚线面为礼品孝敬父母。此俗主要流行于荆溪、上街、竹岐、白沙、鸿尾、洋里、大湖、廷坪等山区、半山区乡镇。”闽侯县大湖等部分乡镇端午节有送“红节”和“白节”的习俗,送红节是己出嫁的女儿向娘家送端午节礼物,有粽子、线面、蛋、猪蹄、荷叶包等,送礼时间必须在初三和初四两天。送白节是向节前失去大人(做父母了的)亲戚赠送粽子,收粽者回以切面,按当地风俗,上年端午节后至本年端午节前失去亲人的家庭,端午节不能包粽子,否则会不顺利,送“白节”的时间必须在初二之前,现时送“红节”、“白节”很多人都用现金代替了。甘蔗端午节有“讨夏衣”习俗,上年端午节后至今年端午节前有女孩出嫁的,初三日,岳父母要向女婿家送衣服、裤子、竹蓆、枕头、扇子、毛巾、粽子等礼物。也有的乡镇在端午节期间外祖母为外甥、外孙女送衣服,民间称为 “送夏衣”。
划舟致祭周都督
周都督即三国时之周瑜,周都督庙在祥谦镇洋下村的濑江北岸灞水边,三国时为东吴造船“马江第三坞”。周瑜联合刘备在赤壁大破曹操,名声大振,病逝后,时人敬之为神。东吴人在灞水边造船时,从周瑜老家安徽分炉来“周都督”神位,以求平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农历五月初五日,倭寇忽然侵袭祥谦“洋下湾”,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附近乡村的青壮年们正在濑江里划龙舟,他们同仇敌忾,与倭寇作殊死的搏斗,在附近闻讯赶来的戚家军与七里的乡民纷纷投入战斗,由于倭寇武器精良,又是有备而来,眼看不敌。忽然一阵狂风,举着“周”字大旗的一支队伍从天而降,向倭寇奋勇杀去,杀得倭寇人仰马翻,尸横遍野。《闽侯七里志》载:“倭寇作乱,侵犯内七里,永庆里(今尚干镇)、灵岫里(今祥谦镇)民众配合戚家军围歼倭寇200余人于洋下、凤港一带。”事后大家到周都督庙烧香,那“周”字旗帜还染着倭寇的鲜血!自此周都督庙香火愈来愈为鼎盛。每逢初二和初五这两天,周边乡镇的龙舟也必先划到灞水边的周都督庙致祭,烧三柱香,焚化纸钱:一是向周都督表示感恩,二是庆祝抗倭胜利,三是祝愿丰收和平安。然后才能开始龙舟的竞赛活动。当地人认为,周瑜喜欢划龙舟活动,其英灵乃在管理水上事务,因此,每当致祭结束后,先要在庙前河道上来回表演龙舟竞赛活动,然后再到“洋下湾” 竞赛,这样才会平安。最鼎盛时,“洋下湾”百多支龙舟竞渡,两岸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小商贩来往穿插,叫卖声此起彼伏,一片欢乐景象。近年来由于“洋下湾”江水受到污染,龙舟也少了许多。(■林展飞 /文 陈建鋆/图)
周都督即三国时之周瑜,周都督庙在祥谦镇洋下村的濑江北岸灞水边,三国时为东吴造船“马江第三坞”。周瑜联合刘备在赤壁大破曹操,名声大振,病逝后,时人敬之为神。东吴人在灞水边造船时,从周瑜老家安徽分炉来“周都督”神位,以求平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农历五月初五日,倭寇忽然侵袭祥谦“洋下湾”,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附近乡村的青壮年们正在濑江里划龙舟,他们同仇敌忾,与倭寇作殊死的搏斗,在附近闻讯赶来的戚家军与七里的乡民纷纷投入战斗,由于倭寇武器精良,又是有备而来,眼看不敌。忽然一阵狂风,举着“周”字大旗的一支队伍从天而降,向倭寇奋勇杀去,杀得倭寇人仰马翻,尸横遍野。《闽侯七里志》载:“倭寇作乱,侵犯内七里,永庆里(今尚干镇)、灵岫里(今祥谦镇)民众配合戚家军围歼倭寇200余人于洋下、凤港一带。”事后大家到周都督庙烧香,那“周”字旗帜还染着倭寇的鲜血!自此周都督庙香火愈来愈为鼎盛。每逢初二和初五这两天,周边乡镇的龙舟也必先划到灞水边的周都督庙致祭,烧三柱香,焚化纸钱:一是向周都督表示感恩,二是庆祝抗倭胜利,三是祝愿丰收和平安。然后才能开始龙舟的竞赛活动。当地人认为,周瑜喜欢划龙舟活动,其英灵乃在管理水上事务,因此,每当致祭结束后,先要在庙前河道上来回表演龙舟竞赛活动,然后再到“洋下湾” 竞赛,这样才会平安。最鼎盛时,“洋下湾”百多支龙舟竞渡,两岸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小商贩来往穿插,叫卖声此起彼伏,一片欢乐景象。近年来由于“洋下湾”江水受到污染,龙舟也少了许多。(■林展飞 /文 陈建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