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吃菠菠粿
内容更新时间:2013-04-02 12:13:08来源:闽侯乡音报

制作菠菠粿的材料——艾草。 吴心钰 摄

淡绿色的菠菠粿,清明的颜色。 吴心钰 摄
■ 林展飞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称: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扫墓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清明节流行扫墓起源于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家臣介子推等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19年。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重耳充饥。后重耳归国为君称晋文公,在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山西介休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想逼介子推露面,令手下放火焚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晋文公为悼念这位忠臣义士,下令在子推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今4月5日左右)禁火寒食,而形成寒食节。三国归晋以后,由于晋国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节与清明节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清明节,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清明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各地的清明风俗有明显的不同。清·乾隆《福州府志》载:“清明,祀先祖,屋檐插柳枝。俗云:‘以祓除不祥’。” 闽侯县的清明节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三山志》载:“州民踏青,东郊尤盛。”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扫墓,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在坟上压钱纸。闽俗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硩纸”的缘故。
传统上清明节扫墓是各家各户的一件大事,其经费开支祖辈会在田产中划出一定的份额专门用来支付。在清明节前后,根据天气或其他情况人们会选择提早几天或推迟几天去上坟祭祀祖先。如果坟地离住所不太远,通常会提早几天,先派人到坟地去剔除长得过于茂盛的荒草,每年这个时候,山上会出现许多忙碌的身影。到了清明日,一家人就会前往墓地祭奠。墓碑前大都有石板砌的祭台。在祭台左右两端插上蜡烛,香火插在正中的香炉里。台上摆上若干酒菜,点燃香烛祭奠。菜肴包括猪肉、鸡肉、糕饼、蔬菜等,还有十杯酒。家长主祭,跪下磕头三次,起退到一边,其余人依次同样跪拜。然后焚化纸钱,数量少则几百张,多至千张。燃放鞭炮。取一杯酒撒在焚烧纸钱的热灰上,这是向死者敬酒。空杯再注上酒,放回原位。主祭再下跪磕头三次,然后众人从大到小依次磕头如仪。接着祭这个山丘的土地神。在墓碑附近的空地上,摆上三碗菜肴,三杯酒水,点三炷香和一对蜡烛。焚烧纸钱,也要放鞭炮,这是祈求土地神保佑死者坟地不受侵犯。最后祭下界的孤魂野鬼。供品中包括冥衣纸钱等,有时也加上三碗其他菜肴。安排在离坟墓稍远一些的地方焚化。冥衣纸钱是烧给冥府地狱中那些不幸的鬼魂的,为了让死去的亲人在节日接受烧供时免受骚扰。有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建国后,除了上坟祭祀祖先外,机关学校等多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现在各地政府都规定严禁在山上明火、放鞭炮,以免造成火灾事故,各村都会派出干部在山上巡逻,见到有人明火就给予禁止。
我县民间有些地方还有新丧亲人的“头年墓”要在清明日以前扫墓、属虎的忌清明日当天扫墓的俗例。
清明扫墓活动的最后一项福州方言叫“硩纸”,“硩纸”用的钱纸为原色粗纸,剪成长方形,中间竖两排剪成两个对称的半园形,现在也有人到商店购买印有冥府专用的纸钱,用泥土或小石块把纸钱压在墓碑顶上以及坟墓四周。表示墓中死者还有在世的后代,纸钱所压范围为坟墓界限。如果坟墓在清明时节没人来祭扫,很可能有人就会在墓碑或坟地上动点手脚。如果第二年这个墓还是没人来祭扫,被动过的地方也没有修复,那会导致更明显的侵犯。这样连续几年下来,如果一直都没有人来扫墓、维修,根据习俗,就可以推断这一家已经断子绝孙,或后代已经不对墓地进行管理。那么,墓地就会被人开垦,或被转售他家作为墓地。“硩纸”一般不硩别人家的墓,除非硩错了,墓主人也不喜欢别人到自家墓地上“硩纸”,认为风水会被人带走。清理杂草可以雇工,“硩纸”不雇工。
“硩纸”结束,动身回家之前在墓地附近折一两枝马尾松或别的绿色枝条,插在家门口,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也可以带一束绿色的麦株,回家中插在祖宗牌位前的花瓶里,或直接放在牌位前的桌面上。再摆上米饭和菜肴,点燃香烛供一会儿。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做菠菠粿,如今,街上、超市也大量出售菠菠粿。“菠菠粿”,也叫“清明粿”。 菠菠粿要用菠菠草,俗称清明草,学名为鼠鞠草,全株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白毛细叶。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麴,言其花黄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叶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菠菠草与糯米混合加水,磨成青绿色米浆,过200目网压榨干后,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后,经一定造型的模具压制而成的,造型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在由寒转暧的季节,吃一些菠菠粿可以起到暧胃除寒的作用。闽侯县童谣有:“大货带小货,骑牛骑马去祭墓;墓上一兜葱,股川跌两空;墓上一把草,股川跌青垢;啼麻哭泪祭祖宗,菠菠粿骗善,让你吃饱饱。”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粿是很好的点心,也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之一。
各地的清明风俗有明显的不同。清·乾隆《福州府志》载:“清明,祀先祖,屋檐插柳枝。俗云:‘以祓除不祥’。” 闽侯县的清明节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三山志》载:“州民踏青,东郊尤盛。”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扫墓,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在坟上压钱纸。闽俗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硩纸”的缘故。
传统上清明节扫墓是各家各户的一件大事,其经费开支祖辈会在田产中划出一定的份额专门用来支付。在清明节前后,根据天气或其他情况人们会选择提早几天或推迟几天去上坟祭祀祖先。如果坟地离住所不太远,通常会提早几天,先派人到坟地去剔除长得过于茂盛的荒草,每年这个时候,山上会出现许多忙碌的身影。到了清明日,一家人就会前往墓地祭奠。墓碑前大都有石板砌的祭台。在祭台左右两端插上蜡烛,香火插在正中的香炉里。台上摆上若干酒菜,点燃香烛祭奠。菜肴包括猪肉、鸡肉、糕饼、蔬菜等,还有十杯酒。家长主祭,跪下磕头三次,起退到一边,其余人依次同样跪拜。然后焚化纸钱,数量少则几百张,多至千张。燃放鞭炮。取一杯酒撒在焚烧纸钱的热灰上,这是向死者敬酒。空杯再注上酒,放回原位。主祭再下跪磕头三次,然后众人从大到小依次磕头如仪。接着祭这个山丘的土地神。在墓碑附近的空地上,摆上三碗菜肴,三杯酒水,点三炷香和一对蜡烛。焚烧纸钱,也要放鞭炮,这是祈求土地神保佑死者坟地不受侵犯。最后祭下界的孤魂野鬼。供品中包括冥衣纸钱等,有时也加上三碗其他菜肴。安排在离坟墓稍远一些的地方焚化。冥衣纸钱是烧给冥府地狱中那些不幸的鬼魂的,为了让死去的亲人在节日接受烧供时免受骚扰。有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建国后,除了上坟祭祀祖先外,机关学校等多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现在各地政府都规定严禁在山上明火、放鞭炮,以免造成火灾事故,各村都会派出干部在山上巡逻,见到有人明火就给予禁止。
我县民间有些地方还有新丧亲人的“头年墓”要在清明日以前扫墓、属虎的忌清明日当天扫墓的俗例。
清明扫墓活动的最后一项福州方言叫“硩纸”,“硩纸”用的钱纸为原色粗纸,剪成长方形,中间竖两排剪成两个对称的半园形,现在也有人到商店购买印有冥府专用的纸钱,用泥土或小石块把纸钱压在墓碑顶上以及坟墓四周。表示墓中死者还有在世的后代,纸钱所压范围为坟墓界限。如果坟墓在清明时节没人来祭扫,很可能有人就会在墓碑或坟地上动点手脚。如果第二年这个墓还是没人来祭扫,被动过的地方也没有修复,那会导致更明显的侵犯。这样连续几年下来,如果一直都没有人来扫墓、维修,根据习俗,就可以推断这一家已经断子绝孙,或后代已经不对墓地进行管理。那么,墓地就会被人开垦,或被转售他家作为墓地。“硩纸”一般不硩别人家的墓,除非硩错了,墓主人也不喜欢别人到自家墓地上“硩纸”,认为风水会被人带走。清理杂草可以雇工,“硩纸”不雇工。
“硩纸”结束,动身回家之前在墓地附近折一两枝马尾松或别的绿色枝条,插在家门口,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也可以带一束绿色的麦株,回家中插在祖宗牌位前的花瓶里,或直接放在牌位前的桌面上。再摆上米饭和菜肴,点燃香烛供一会儿。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做菠菠粿,如今,街上、超市也大量出售菠菠粿。“菠菠粿”,也叫“清明粿”。 菠菠粿要用菠菠草,俗称清明草,学名为鼠鞠草,全株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白毛细叶。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麴,言其花黄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叶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菠菠草与糯米混合加水,磨成青绿色米浆,过200目网压榨干后,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后,经一定造型的模具压制而成的,造型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在由寒转暧的季节,吃一些菠菠粿可以起到暧胃除寒的作用。闽侯县童谣有:“大货带小货,骑牛骑马去祭墓;墓上一兜葱,股川跌两空;墓上一把草,股川跌青垢;啼麻哭泪祭祖宗,菠菠粿骗善,让你吃饱饱。”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粿是很好的点心,也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