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内容更新时间:2012-12-24 16:23:27来源:闽侯乡音报
孝亲敬老是亘古不变的信仰
清代杰出的书画家,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出任山东潍县的知县,深受百姓的爱戴。后因为办赈济得罪了当地的豪绅而愤然去职。相传郑板桥离开潍县时,百姓倾城而出为他送行。有人向他请求:“你走了,给我们留下一句话吧。”郑板桥想了想,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五个字:“敬老如敬子。”
毕淑敏说“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一个人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都可以理解,但不孝敬父母绝不能原谅。俗语说:“屋檐水点点滴”。千经万典,孝义为先。民谚曰:“百善孝为先。”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是一种亲情,一种关怀。孝是什么?是清晨起来一份可口的早餐,是回家时一声甜甜的叫唤。一杯酒,一碗饭,点滴见真情。可以通过家书,打电话,吃团圆饭,听老人倾诉等。
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样老人晚年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家庭的气氛才会更加温馨。
让“孝”成为永不变异的时尚
现在不仅有些省市明文规定不孝者不能提拔重用,而且许多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时也强调一个“孝”字。据报载,兰州一民营企业招聘副总条件之一是“孝敬父母”。就此该公司负责人作如下解释:“如果一个人连对父母的孝心都不能尽到,家庭关系都不能处理好,他又怎么能管好企业,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呢?”读罢有一种亲和的感觉。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的“孝”字出现在企业的人才选拔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实乃可喜可贺!
我国已逐步进入老年社会,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削弱,如何让老人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企业用人都能以“孝”为先,以“孝”选才,何况作为养老主体的家庭呢?让爱成为时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爱老、敬老、尊老的氛围,让老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才是做子女的孝顺之道。在养老中,如果人人都以“孝”为先,爱老养老,那么家庭和社会就一定能和谐幸福!
笔者认为“孝”,首先是尊重老人的选择。因为老人们所受的教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性格差异,生活方式不同。养老、敬老、爱老、孝老没有固定的方法和形式。有的老人怕孤独,喜欢热闹,可子女都在外地,无法享受膝下之欢,那进福利院,则有益身心健康;有的双亲,因生活习惯不同,怕吵,喜静,不妨让其单独居住,满足其心愿则有益无害。只要老人喜欢的就是快乐的,遂老人心愿、尊重老人的选择,才是子女的孝顺之道。
“孝”就是从“心”关心老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尽了孝道。殊不知,父母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心愿,做子女的知道吗?
一位住在高档社区的老人备受孤独的折磨,向往布衣的田园生活,这足以说明,单纯物质的丰富并不能填补老人内心的空虚,深入老人的内心世界,从老人的真正需要入手,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帮老人所需,这才是做儿女的孝顺之道。
“孝”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好榜样。俗话说,屋檐水点点滴,你今天对父母的言行将会成为子女的航标,也就是你明天的真实写照。善待父母,敬养父母,明天老年的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天伦之乐。
让“孝”成为时尚,需要人人胸怀孝心,追求孝道,乐为孝事。只有全社会以孝为时尚,家庭才会和睦幸福,社会才会安定和谐。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是薪火相传的公习和良俗,是做人处世的基础与根本, “孝”是一种行为方式,“孝”立世为人的基本原则,“孝”是一种生活品质。
孝道入法正当其时
也许上述的几个案例(故事)有些许的偏颇,但是,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不孝——正成为一种令老年人尴尬万分却又难以启齿的现象。当代社会,一些地方,失德失范失孝,人们太冷漠,有些人见利忘义,有些人见死不救,甚至有些人对自己亲人及长辈的亲情都丧失了,更难谈得上尽孝了。
毋庸置疑,在传统文化失落的当代社会,在目前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在打工潮和人口流动频繁的时代,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许多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的晚景。子女成家以后,许多人一年难得见老人几面,即使见面,也只是认为给老人买点礼物、留点钱就尽了心了。其实,停留在衣食无忧阶段的老人物质上的关怀已不重要,再多的钱,对老人已没有太大的意义。调查显示,因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约有25%的老年人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尤以独居老人为甚),严重者甚至发生消极自杀行为。逢年过节,亲戚朋友交流得最多的话题,就是问子女是否回家了。如果子女都不在身边,老年人的这种孤独感便会加剧。
在此背景下,近些年来,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纷纷提议有关孝道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义务等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对于干部的选拔任用,相继出台了一个个有关道德的制度约束机制,特别是“不孝不能当干部”等相关规定备受热议。“一个连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勤政为民、效忠国家吗?”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呼吁大力弘扬孝道,并建议把是否孝敬父母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珍宝,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李宝库说,“孝是人与生俱来、万古长存的美德,绝不是愚忠愚孝,我们应当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李宝库认为,孝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但要进家庭,还要进入幼儿园、学校和社区,古今中外孝亲敬老的故事就是好教材”。
与此同时,孝道入法的倡议呼声亦日益强烈。许多社会专家学者认为,在大力弘扬孝道文化的基础上,如果能有法律约束会更好一些。果然,孝道入法渐行渐近。据《法制日报》2012年7月4日报道,一部关系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近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将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慰藉条款写入草案。借此唤醒子女的亲情良知,借此规定子女孝敬老人的义务,从而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据粗略统计,约有87%的全国人大代表在讨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时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可以拯救“孝道”。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西方有位老龄问题专家说,老年人不缺面包,而缺氧气。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育成人,子女有责任和义务孝敬和赡养他们。“百善孝为先”,此之谓也。在家庭方面,赡养既是家庭功能的体现,也是家庭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正如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长辈不断呵护和教育一样,老人们在他们为社会、家庭奉献了青春和智慧而步入暮年时,我们这些子女们自然应理所当然地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弘扬孝道,达不到代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与此相连的家庭关系的和谐,就会影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孝文化的建设,要靠社会的推动,靠每个家庭的落实,靠党员和领导干部带头。所以,要在全国各省、市、县、乡、村和社区树立弘扬孝道的榜样;政府和媒体也应该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赞扬孝敬老人者,谴责不孝子孙,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各地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孝亲敬老的法律法规,探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执法情形,总结案例,大力推行孝亲敬老的法律法规。
最美不过夕阳红,让老年人度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是后辈敬老尽孝的应尽义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6亿,到2050年,将达到4.4亿左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不是施舍物质,也不是施舍感情。精神赡养有道德层面的,也有法律层面的。精神赡养不仅仅是一个法律义务,也是一个道德问题或道德义务。既然我们这些子女都知道父母想要什么?那么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就多少争取点时间来呵护一下父母的精神世界吧。
相关链接之一
孝道入法的主要内容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在草案形成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常回家看看”等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草案。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二、领略《劝孝歌》的特色
昨天夜晚,笔者一口气读完明朝朱柏庐所写《劝孝歌》,被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语言所深深感动,他将“孝”这一伦理思想渲染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掩卷深思,心潮起伏。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家喻户晓,感人至深的《劝孝歌》也定会传诵千古。
“胎婴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母亲赋予我们生命,从出生那时起,我们就已融入母亲的灵魂,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以后,自己做了父母,才真正明白,那个小小的生命,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牵动着自己的心灵。怀胎十月,母亲经受了苦痛与折磨,胎儿的生命源自母体,若无母亲,则无生命的成长与延续。
“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被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每次读了这几句,都会想到关于母亲的一些细节,在我成长的岁月中,母爱如同树荫下的斑驳阳光,暖融融的而伸手可及。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母亲含辛茹苦、勤勉操劳,付出的再多也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只为儿女幸福平安。儿女是母亲生命的延续,这种爱挚真而不含一丝杂质,有母爱的陪伴与呵护,我们永远不会孤独,心灵的故乡里永远绿意葱茏。
“有善先表扬,有过则教育。儿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父母对孩子总是无私的宽容,孩子的善言善行会得到父母的嘉许,孩子的过错会得到父母的宽恕与教诲。一旦孩子外出未归的时候,母亲就会靠在窗门前,向着远处眺望,等待着孩子的归来。即便是到了夜晚,母亲也会点燃烛光,静静地等着孩子。
“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儿行千里母担忧,每一个日日夜夜,母亲的心里都萦绕着对儿女的思念与牵挂,偷偷地流过多少泪,连自己都记不清了。我们尊崇孝道、孝敬双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不孝顺父母,就连禽兽也不如。作者以此告诫后世,一定要将孝道发扬传承,做一个有孝心、重孝道的人。
孔子曰:“孝为立身之首”。俗语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说的就是羊羔和乌鸦懂得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小小的动物都懂得尊老、敬老、养老,何况我们人类?因此,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每个为人子女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孝顺歌:当我老了》
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
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
当我把菜汤洒在自己衣服上时,
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时,
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当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时,
请耐心地听我说,不要打断我。
你小的时候,
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
直到你进入梦乡。
当我由于双腿疲劳而无法行走时,
请伸出你年轻有力的手搀扶我。
就像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时,
我扶你那样。
当我忽然忘记我们谈话的主题,
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回想。
其实对我来说,谈论什么并不重要,
只要你能在一旁听我说,我就很满足。
给我你的爱和耐心,
我会报以感激的微笑,
这微笑将陪伴我走完人生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基本的做人之道!愿老人们都能有个好的归宿,都能有个幸福安乐的晚年。(■许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