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下乡 传递浓厚乡情

内容更新时间:2012-02-15 16:25:04来源:闽侯乡音报

正在台上演出的刘春玉。
 
细致调节每一个音色。
 
光头饰就已是满满一箱。
 
幕后总是相互帮助着化妆。
 
认真地审视每一幕。
 
焦急并欢喜等候的乡民们。
 
精彩绝伦的演出包含着多少汗水。
 
    记者 燕子/文 黄乾晔/摄
    本报讯 闽剧是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传统戏曲种类,到目前为止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我县闽剧团成立于1953年,前身是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陈春生先生创办的“红桔子”剧团。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我县剧团在各乡镇开展公益性的“送戏下乡”活动。近日,记者跟随闽剧团送戏下乡,深入了解闽剧团幕后的故事。
    幕后辛勤汗水铸成台前欢声笑语
    2月6日,正值元宵佳节,是家人团聚赏花灯、吃汤圆的传统节日,闽剧团的演职员们却仍然奋斗在舞台上。“今年我们剧团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希望能够以我们的努力给百姓们带去一点欢乐。今天正值元宵佳节,竹岐罗洋村的百姓盼着我们剧团能够到他们家门口演出。了解情况后,我们演职员就商量着赴竹岐罗洋演出,与当地群众一起过元宵节。”我县闽剧团团长潘振棋说。
    “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幕前;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幕后。”一场戏剧的演出,凝结了剧团全体演职人员的辛劳汗水。拿到剧本后,全剧团的演员大约需要2个月的排练才能上舞台。这两个月中,演员们需要集中对台词、学唱腔、粗练、细练、彩排。每一个环节,演员们都要投入全部的精力。
    每场演出的前几个小时,剧团的工作人员需要把相应的道具、服装、灯光、音响等运送到演出地点。据剧团负责道具的工作人员介绍,“剧团的道具总共有30余箱,需要两辆货车运送。道具装车、卸车也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有一些道具加上箱子有五六百斤,装车卸车时演职人员一起帮忙。到达演出现场后,道具的整理也是一件杂而烦的工作。在整理道具和服装的过程中要快而有序,让演员们在演出过程中能够便捷地拿到道具和服装。”演员们则忙着化妆,准备上场。
    2月6日中午十二点半,剧团准时出发到竹岐罗洋演出。山路弯曲,平常已经习惯车途奔波的演员们一个个都开始头晕了。到达罗洋时已接近演出的时间了,演员们顾不上身体的难受,动作麻利地穿戏服准时开演。
    打造精品剧目,提升剧团水准
    家喻户晓的闽剧《红豆缘》是我县剧团倾尽全力打造的精品剧目。提到精品闽剧《红豆缘》,团长潘振棋感到很自豪。他说,“《红豆缘》是我们剧团的代表作之一,它曾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戏曲奖。其中最让我们引以自豪的是2007年获得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肯定。”
    《红豆缘》成功的背后隐含了剧团演职员们辛劳汗水。当时为了参评“五个一工程奖”,全剧团所有的演职人员集中在金山封闭式训练了一个月。那时,演员们每天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排练,每次跟家里打电话也都是短短的几分钟。为了集体的荣誉,所有的演员没有喊过一声的苦和累。在《红豆缘》中饰演女一号的演员刘春玉,为了剧目的排演, 而错过了父亲最后一面。为了不拖延大家的进度,刘春玉料理完父亲的葬礼后,匆匆赶回了剧团,立刻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投入《红豆缘》的排练。
    在一个月封闭式训练结束后,闽剧团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闽剧《红豆缘》被授予当年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捧着沉甸甸的奖状,潘振棋感慨万分。他说,“这是全剧团演职员用汗水共同铸造的。”
    闽剧团未来的路
    闽剧的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进一步发展闽剧,闽剧团团长潘振棋有自己的规划。“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剧团将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剧团演出的剧目除了传统的闽剧大戏外,还有一些时长30分钟左右的小戏。小戏大都根据民间传说改编,情节简单,适合短时间演出。”潘振棋说,“近期,剧团开始尝试着把现代社会中的新鲜事物融入戏剧。如,《六合彩风波》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主妇因为六合彩而家财丧尽,最后痛改前非,家庭和睦的故事。《六合彩风波》发生在现代社会背景,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传统的闽剧都是古装的,目前我们剧团已经开始尝试现代闽剧,立足传统,适当创新,吸引年轻的观众,把我们的传统剧种流传下去。”
 
  ■ 特写 
戏里戏外的人生
——记闽剧演员刘春玉
 
    记者 燕子
    演员给人的印象是在台上,与观众有着疏远的距离。但是我县闽剧团里却有一位平易近人的闽剧演员,她就是刘春玉。卸了妆,脱下戏服,她的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1997年,刘春玉艺校毕业后入行成为一名闽剧演员,如今是我县闽剧团主力演员。近日,记者采访了刘春玉,与读者一起走进她戏里戏外的人生。
    误入闽剧专业,困难重重
    日常喜欢唱歌跳舞的刘春玉十七岁时考入艺校,梦想着通过专业学习能够将兴趣作为自己将来的事业。当正式进入学习时,才发现自己所读的专业与唱歌跳舞一点关系都没有,该专业的方向是闽剧。刘春玉心里感到阵阵的失落,梦想与现实差距落差很大。更让她失落的是,自己十七岁才进入艺校错过了最佳炼体的时机。十七岁的她,韧带不像十二三岁小姑娘那样柔软。每次炼体,她需要花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时间,承受更大的痛苦。炼体结束后腰酸背痛,手脚肿大已是家常便饭。每次周末回家时,父母看到她肿大的手脚心疼不已,劝她考虑放弃闽剧专业。当时她也怀疑过自己不是学闽剧的料,想过放弃闽剧专业,追求自己喜欢的唱歌跳舞。正当这时,专业老师似乎看出了她的怀疑,适时地肯定她的专业潜能,鼓励她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事在人为。听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刘春玉有了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同时她也告诉自己,既然做了这个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
    经过四年专业学习,结业报答会时,刘春玉正式登上了戏剧的舞台。那是她第一次正式上台演出。都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正式上台前,刘春玉已经反复彩排过了。面对舞台下一排排的观众,初次上台的刘春玉异常紧张。但在指导老师开导下,刘春玉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演出。
    戏里戏外的拔河
    刘春玉已是一个八岁小孩的母亲。提到孩子,她脸上满是愧疚。闽剧演出一般都在晚上。当别人家妈妈抱着孩子看电视,陪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她的孩子却只能由爷爷奶奶陪着。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总喜欢黏着妈妈,每次她外出演出,孩子总是不停地哭,她每次总是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走开。后来孩子长大了,常常问她:“妈妈,为什么不换个工作,像别人的妈妈一样白天上班,晚上回家陪我讲故事看动画片?”每次看到孩子渴望的眼神,作为母亲的她心中总有一股说不出的心痛。
    曾经的一次经历让刘春玉记忆深刻。2007年,我县闽剧团闽剧《红豆缘》参评“五个一工程奖”。为了以最佳的演出参评,全剧团演职人员封闭式排练了一个月。一个月排练结束后,刘春玉迫不及待地回家看心心念念的孩子。不料,当她深情呼唤宝贝时,一周岁多的孩子感到很陌生。他盯着他的妈妈看了30秒,才突然反应过来是妈妈,然后手舞足蹈想要妈妈抱。当时作为母亲的刘春玉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赚再多的钱,事业的成就再大都不能弥补这些亲情上的缺失。从那以后,下班后刘春玉就立马奔回家陪孩子,希望能够有多些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扮演好一个母亲的角色。
    孩子慢慢长大,也开始理解妈妈的工作。但是毕竟还是个小孩,总喜欢跟着妈妈。每次孩子放学看到妈妈第一句话总是问,今天有没上班,能不能在家陪他吃饭。有一次,她接到演出任务,准备出发时,孩子无意间听到了她的电话,也麻利地开始收拾东西,自己先坐上车,说:“要走你带我一起走。”这让她又气又好笑。有时实在纠缠不过就带着孩子一起去现场演出,上场时拜托其他同事帮忙照看。
    戏里戏外同样精彩
    从1997年入行到现在15年过去了,她演过青衣、小旦、老旦、花旦等多个角色,每年大约共演200多场。十五年间,她收获了幸福的家庭,可喜的事业。如今的刘春玉虽然已是县闽剧团主力演员,但是她在业余时间仍然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15年间,她几乎天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炼功活动筋骨、练声活动声带,每天必看中央电视台11套戏剧频道,从中学习人家是如何演,设想如果是自己来演的话,会怎么演。当接到一个新的剧本时,她会仔细研读剧本,然后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将自己与剧中的人物合二为一,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力争将每个角色演得鲜活立体。
    从当初的误入戏剧专业,到现在戏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今的刘春玉事业家庭之间的矛盾已平衡地协调了。闽剧中许多剧目都是跟家庭相关的题材。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出现一些小矛盾小风波的感受都能成为演戏时的灵感。与戏剧接触,而每部戏中扮演的人物不同,所经历的人生也不同,刘春玉感觉自己比别人多活了一辈子,体验了多种人生。现在刘春玉已经下定决心,要在闽剧的路上越走越远。她说:“每次听到台下观众的喝彩,她感到特别满足,就有继续演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