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一工地 惊现史前遗址
内容更新时间:2011-06-20 16:41:16来源:闽侯乡音报

现场发现的彩陶碎片。

发现半成品的石器。

现场发现的彩陶碎片。

遗址在一个长满野草的山坡上。
一片片“穿”着黑色陶衣的彩陶,散落在泥土里,它们已经在这里沉睡了4000年左右。昨日上午,闽侯荆溪镇关东村一取土工地,考古队员发现一处史前文化遗址。它正遭受着致命打击,文物部门立即制止了取土行为,并计划进行抢救性发掘。
5月30日,我省启动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调查,为期半个月的野外调查中,已新发现25处遗址,其中22处是史前遗址,可谓收获颇丰。
取土工地满地都是陶片
“早晨7点左右,刚来到这里,就发现1辆挖土机、4辆汽车正在取土。”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朱燕英说,最近他们正在进行闽江下游史前遗址调查,发现正被取土的山头附近,散落着大量陶片和一些石器。
几名队员捡起来一研究,发现都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陶片。陶片分布密集,是一处难得的保存很好的遗址。如果任由村民取土,遗址势必会遭到破坏,无法再恢复,历史的信息也就此淹没。
小朱说,古人生存环境恶劣,大都居住在水源附近,他们调查时,都是沿着溪流逆流而上,在溪流两侧寻找适合古人生活的小山头。“这处遗址也是偶然发现的”,小朱说,他们在溪的对岸调查,捡到了一些陶片。随后发现对面的山头也不错,一看遍地的陶片,取土的断面遗存也很丰富。小朱说,他们马上制止了村民取土,并拨打当地文管办电话,随后破坏被制止。
陶片花纹各异有的还披彩衣
“你看,这是一片夹沙陶,上面黑色的是彩色陶衣。”小朱带着记者在遗址上随意走走,并随手捡起一片彩陶碎片。
遗址紧靠荆溪,与水源仅几十米距离,向西走逐渐升高,取土后留下的断面上,能清楚地看到陶片夹在厚厚的泥土中。
各种花纹的陶片遍地都是,队员们捡到的有席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多种纹饰,陶片有夹沙陶和泥制陶等。其中还有专门用工具拍印上花纹,烧制火候很高的印纹硬陶。“这有很多的沙子。”记者拿起一片夹沙陶片,从断开的侧面看,里面有很多沙子,摸起来也更软。
队员小黄说,夹沙陶烧制的时候原料中沙子比较多,成品更耐高温。以往史前遗址中发现的很多用来烹煮食物的陶器,大都用夹沙陶制作。
有的队员捡到一大片土红色的陶片,上面带有黑色的花纹。“这就是彩陶了,有的是全部上黑色,有的是用黑色在表面装饰一些花纹。”小黄说。
轻轻一摸,黑色很容易被蹭掉。小黄说,这些彩衣要及时保护。“如果不进行抢救性发掘,下大雨或再有人取土,遗址很可能就消失了。”小朱说。随后,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考古队员询问当地人后,给这处遗址命名为“仁山遗址”,并测量了它的面积约为18000平方米。
昨日,考古队员已加班向省文物局打报告,近期内将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最大限度地提取该遗址的考古信息。
5月30日,我省启动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调查,为期半个月的野外调查中,已新发现25处遗址,其中22处是史前遗址,可谓收获颇丰。
取土工地满地都是陶片
“早晨7点左右,刚来到这里,就发现1辆挖土机、4辆汽车正在取土。”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朱燕英说,最近他们正在进行闽江下游史前遗址调查,发现正被取土的山头附近,散落着大量陶片和一些石器。
几名队员捡起来一研究,发现都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陶片。陶片分布密集,是一处难得的保存很好的遗址。如果任由村民取土,遗址势必会遭到破坏,无法再恢复,历史的信息也就此淹没。
小朱说,古人生存环境恶劣,大都居住在水源附近,他们调查时,都是沿着溪流逆流而上,在溪流两侧寻找适合古人生活的小山头。“这处遗址也是偶然发现的”,小朱说,他们在溪的对岸调查,捡到了一些陶片。随后发现对面的山头也不错,一看遍地的陶片,取土的断面遗存也很丰富。小朱说,他们马上制止了村民取土,并拨打当地文管办电话,随后破坏被制止。
陶片花纹各异有的还披彩衣
“你看,这是一片夹沙陶,上面黑色的是彩色陶衣。”小朱带着记者在遗址上随意走走,并随手捡起一片彩陶碎片。
遗址紧靠荆溪,与水源仅几十米距离,向西走逐渐升高,取土后留下的断面上,能清楚地看到陶片夹在厚厚的泥土中。
各种花纹的陶片遍地都是,队员们捡到的有席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多种纹饰,陶片有夹沙陶和泥制陶等。其中还有专门用工具拍印上花纹,烧制火候很高的印纹硬陶。“这有很多的沙子。”记者拿起一片夹沙陶片,从断开的侧面看,里面有很多沙子,摸起来也更软。
队员小黄说,夹沙陶烧制的时候原料中沙子比较多,成品更耐高温。以往史前遗址中发现的很多用来烹煮食物的陶器,大都用夹沙陶制作。
有的队员捡到一大片土红色的陶片,上面带有黑色的花纹。“这就是彩陶了,有的是全部上黑色,有的是用黑色在表面装饰一些花纹。”小黄说。
轻轻一摸,黑色很容易被蹭掉。小黄说,这些彩衣要及时保护。“如果不进行抢救性发掘,下大雨或再有人取土,遗址很可能就消失了。”小朱说。随后,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考古队员询问当地人后,给这处遗址命名为“仁山遗址”,并测量了它的面积约为18000平方米。
昨日,考古队员已加班向省文物局打报告,近期内将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最大限度地提取该遗址的考古信息。
相关延伸
闽江下游史前遗址调查
跨越四个设区市
“才开始调查半个月,几乎每天都有新收获。”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林恭务告诉记者,闽侯这处遗址,从现场采集到的陶片和石器来看,可以初步估计,距今已有4000年。
据了解,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调查是我省启动的一项大型流域调查,5月30日启动,半个月以来,已经在闽侯等闽江支流新发现25处遗址,其中史前遗址22处。采集了大量的陶片、石器,还发现1件青铜矛的残件。
林恭务说,昙石山文化研究是福建史前海洋文化以及南岛语族起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此前对闽江下游流域做的调查不够全面、详细,相关资料也尚未系统整理,目前我们已掌握的昙石山文化遗址数量尚不到十个。因此,在对昙石山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一直面临考古材料不足的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瓶颈。“本次调查就是要在闽江下游寻找更多遗址,新旧发现的遗址进行文化内涵分析与研究,构建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时代考古谱系。”林恭务说。
他说,调查以闽江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存为重点,兼及较晚期的先秦时代遗址遗存。本次调查区域跨南平、三明、宁德与福州四个设区市。“调查之前,考古队员都对该区域地形地貌进行地图研究。”林恭务说,古人在选择居住地点的时候,有一些规律,当时生活艰难,他们主要在有水源、食物相对丰富的地方生活,所以河水、溪流两岸低矮的山头,都有可能留下他们的足迹。(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熙慧/文 肖春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