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存与雪峰寺的情缘
内容更新时间:2009-12-11 15:08:18来源:闽侯乡音报

雪峰寺大雄宝殿。 资料图片
唐乾宁五年(898年),是大湖雪峰寺历史中最值得大书一笔的不平凡之年。这一年,雪峰寺的大殿堂宇达千百间,寺僧达1500多人,成为了全国十大名刹之一,拥有了“闽天第一道场”“ 南方第一丛林” 美称。
二十八年的艰辛,二十八年的努力,二十八年的期盼,终于迎来了雪峰寺的这份荣耀,义存清癯而刚毅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义存理当欣慰,人们知道他的一生是执着奉佛的一生。
义存俗姓曾,唐长庆二年(822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南安涧埕村一个世代信奉佛教的家庭。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他自幼对佛教怀有崇敬而亲切的感情。9岁时就要求出家,但父母不许。12岁跟随父亲游莆田玉涧寺,乘机留在寺中不回去,并拜寺僧庆玄和尚为老师,随侍五年。到了17岁,落发为僧,改名义存。
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降旨“毁佛教,复僧尼为民。”义存被迫还俗,但他奉佛的信仰毫不动摇。不久,他来到今福州北峰芙蓉山晋见弘照法师,被收留为弟子。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禁令废除,恢复佛教活动。次年,义存北游吴、楚、宋、燕、秦等地(今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大中三年,28岁的义存在幽州(今北京市境)受具足戒。大中七中,再次出游江南各地名山大刹,受法于湖南武陵德山寺清鉴禅师。
唐咸通七年(866年),义存回闽,居于今福州郊区芙蓉山石室。咸通十一年,己成为闻名天下的佛学大师义存,艰难跋涉来到了位于穷乡僻壤的大湖雪峰山下。雪峰美丽灵异的天然胜地,激发了义存开山建堂的宏愿。
据说义存初入雪峰时,是栖止在一枯木内坐禅修行的。这枯木无枝桠与树皮,树腹枯空,可容下10多人立其中,传说是“生千年,枯千年”。 栖止于荒山野岭的这一段枯木内,面对大雪寒夜,忍受着冻饿,义存坐禅修行的心始终纯洁并执着。蓝文卿等当地人都为义存精神所感动,砍茅草盖庵遮住了枯木,这也是人们所称的枯木庵。义存始建的最早的雪峰寺就在枯木庵。
义存在雪峰一面积极筹资建寺,一面弘宗演教。在里人及官府资助下,咸通十二年(871年)至乾符二年(875年),建成当时闽中规模最大的寺院,时遇应天节,唐僖宗赐额“应天雪峰禅院”。中和二年(882年),赐号“真觉大师”,御赐紫袈裟。他门下高僧辈出,分为54支,其中云门宗创始人文偃(匡真禅师)是义存的嫡传弟子。法眼宗的创始人文益(净觉禅师)是他的三传弟子。这两宗的佛教徒都尊雪峰为“祖庭”。此外,福州玄沙院的开山祖师备、福州怡山长庆寺的中兴祖师慧棱、福州鼓山涌泉寺开山祖神晏、越州(今浙江绍兴)洞岩寺的可休,信州(今江西上铙)鹅湖的智孚等皆出于义存门下,后来他们各自拥徒说法,成为开山之祖。
天有不测风云。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闽侯境内兵连祸结,战云密布,义存山居也无安宁处,便再游转至浙江四明山避乱。
王审知入闽后,安定社会秩序,建立地方政权,奉行崇佛政策。乾宁元年(894年),王审知迎回义存,大加礼遇,还时常迎请义存住进节度使府,为僚属官将谈经说法。同时资助义存将寺迁至陈洋(即今寺址)。经过义存多年努力,闽侯境内佛教大行。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五月初二日,义存圆寂,世寿87年,僧腊59年,闽王王审知派儿子王延禀主祭,埋骨难提塔。塔上的铭文和序是义存生前自撰,王审知署名的。造塔的每一方石头都是王审知派特使去江西瑞迹山采运而来。如今依然高大坚固的墓塔,埋藏着岁月,也埋藏着义存大师的信念和智慧。
历经千年风霜雪雨,雪峰崇圣禅寺今天还巍然屹立在大湖雪峰山南麓。这,无声地记忆着开山祖师——义存。(曾小榕)
二十八年的艰辛,二十八年的努力,二十八年的期盼,终于迎来了雪峰寺的这份荣耀,义存清癯而刚毅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义存理当欣慰,人们知道他的一生是执着奉佛的一生。
义存俗姓曾,唐长庆二年(822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南安涧埕村一个世代信奉佛教的家庭。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他自幼对佛教怀有崇敬而亲切的感情。9岁时就要求出家,但父母不许。12岁跟随父亲游莆田玉涧寺,乘机留在寺中不回去,并拜寺僧庆玄和尚为老师,随侍五年。到了17岁,落发为僧,改名义存。
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降旨“毁佛教,复僧尼为民。”义存被迫还俗,但他奉佛的信仰毫不动摇。不久,他来到今福州北峰芙蓉山晋见弘照法师,被收留为弟子。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禁令废除,恢复佛教活动。次年,义存北游吴、楚、宋、燕、秦等地(今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大中三年,28岁的义存在幽州(今北京市境)受具足戒。大中七中,再次出游江南各地名山大刹,受法于湖南武陵德山寺清鉴禅师。
唐咸通七年(866年),义存回闽,居于今福州郊区芙蓉山石室。咸通十一年,己成为闻名天下的佛学大师义存,艰难跋涉来到了位于穷乡僻壤的大湖雪峰山下。雪峰美丽灵异的天然胜地,激发了义存开山建堂的宏愿。
据说义存初入雪峰时,是栖止在一枯木内坐禅修行的。这枯木无枝桠与树皮,树腹枯空,可容下10多人立其中,传说是“生千年,枯千年”。 栖止于荒山野岭的这一段枯木内,面对大雪寒夜,忍受着冻饿,义存坐禅修行的心始终纯洁并执着。蓝文卿等当地人都为义存精神所感动,砍茅草盖庵遮住了枯木,这也是人们所称的枯木庵。义存始建的最早的雪峰寺就在枯木庵。
义存在雪峰一面积极筹资建寺,一面弘宗演教。在里人及官府资助下,咸通十二年(871年)至乾符二年(875年),建成当时闽中规模最大的寺院,时遇应天节,唐僖宗赐额“应天雪峰禅院”。中和二年(882年),赐号“真觉大师”,御赐紫袈裟。他门下高僧辈出,分为54支,其中云门宗创始人文偃(匡真禅师)是义存的嫡传弟子。法眼宗的创始人文益(净觉禅师)是他的三传弟子。这两宗的佛教徒都尊雪峰为“祖庭”。此外,福州玄沙院的开山祖师备、福州怡山长庆寺的中兴祖师慧棱、福州鼓山涌泉寺开山祖神晏、越州(今浙江绍兴)洞岩寺的可休,信州(今江西上铙)鹅湖的智孚等皆出于义存门下,后来他们各自拥徒说法,成为开山之祖。
天有不测风云。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闽侯境内兵连祸结,战云密布,义存山居也无安宁处,便再游转至浙江四明山避乱。
王审知入闽后,安定社会秩序,建立地方政权,奉行崇佛政策。乾宁元年(894年),王审知迎回义存,大加礼遇,还时常迎请义存住进节度使府,为僚属官将谈经说法。同时资助义存将寺迁至陈洋(即今寺址)。经过义存多年努力,闽侯境内佛教大行。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五月初二日,义存圆寂,世寿87年,僧腊59年,闽王王审知派儿子王延禀主祭,埋骨难提塔。塔上的铭文和序是义存生前自撰,王审知署名的。造塔的每一方石头都是王审知派特使去江西瑞迹山采运而来。如今依然高大坚固的墓塔,埋藏着岁月,也埋藏着义存大师的信念和智慧。
历经千年风霜雪雨,雪峰崇圣禅寺今天还巍然屹立在大湖雪峰山南麓。这,无声地记忆着开山祖师——义存。(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