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关津——竹岐

内容更新时间:2009-12-11 15:07:03来源:闽侯乡音报

      “故里何曾远,南风不放行。梦依云外树,家在雨边城。今昔悲重宿,艰难剩一程。萧萧归雁晚,又作异乡声。”这首《竹崎阻风》是清代编修卢遂留宿竹岐时写下的诗句。竹岐旧作“竹崎”,因江边“将军岐”长有青竹而得名。旧时村落不大,“居民杂姓,有邢、胡、吴、欧阳等姓。二百余户。市肆骈罗,森林发达,多植青果、桔柚。其地有分司,有汛弁,有厘金局。沿江一带,驳船凑泊,亦上游一繁盛之埠头也”(侯官县乡土志)。竹岐背山临江,岸线长约2000米,地盘窄小狭长,与甘蔗镇青岐村隔江相望,东距福州五十里,现为乡政府所在地。
      竹岐扼控咽喉水道,素来是福州郡西重要门户。站在“将军岐”眺望闽江,居高临下,视线开阔,只见主航道沿河岸蜿蜒而下,所有来往船只一览无遗,非常有利于设卡把守。竹岐上下有三岐,曰刘老岐、将军岐、岐头鼻。三岐岸礁象丁坝一样伸入江中,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三个天然的深水港湾。旧时从上游清流、宁化、泰宁、建瓯下来的木排、船只多在此停泊;福州福盐、海产干货、布匹等百货运往闽西北的货船也经常在此靠停。港湾里官船客舫木排渔舟骈集,桅杆林立。岸上“合掌街”商贾簇拥,店铺作坊一应俱全。“日出千人拱首,落暮万盏明灯”,一派繁闹景象。弹丸之地的竹岐,就是凭着这优越的地理环境,元朝以来成了官府设卡课税查验来往船只过客的重要关口。
      官府在竹岐关津设卡盘查始于元朝。初设批引所,后为批验所,所址在岐头鼻上方,现今岐头鼻下方曰“所尾”则缘于批引所而得名。批引所类似于现在的检查站。所谓的“引”,即路人通行证件或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包括路引、盐引、茶引等。元、明时期官府对人口流动管理甚严,规定住民只能留在指定的地方活动,外出须有路引始得放行。若擅自转移到异地,将受到严厉惩罚。元代茶法承袭了宋代的“卖引法”。茶商应向茶司缴纳茶课,然后凭茶引运销。盐更是元、明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莫如盐”。元政府对盐的生产销售采取垄断专控政策,食盐商人在运销途中,同样必须持盐引查验。元时竹岐批引所设提领、大使各1员,辅以巡丁杂役,负责对来往客商和货物进行稽查批验。
      竹岐独有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在此设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侯官县在竹岐设置巡检司,配兵员100名,嘉靖末改配弓兵30名,其功能以军事为主,并佐以行政权力。巡检司的设立和明朝初期施行的“里甲制”和“关津制”有关。里甲制是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举有钱有势的十家地主轮流担任里长,其余百户分为十甲,各设甲首一人。里甲内互相连保,若犯律法则四邻连坐。“关津制”就是官府分别在要冲关卡设置巡检司,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缉捕盗贼,治安巡防、震慑甚至镇压寇乱等。清朝实行绿营汛弁驻防制度,凡关津险要均派兵弁驻守(“汛弁”即汛地官兵)。竹岐为清军驻防“汛地”,驻有汛弁,其职能类似于巡检司。
      清朝民国时期,官府在竹岐设置榷关(竹崎关)、税课局、厘金局、税馆等关课征税。闽江上、下行的船只都要在此靠岸报税。道光前,竹崎关年征定额为2800两白银。清末,官府对商税征收变本加厉,在竹岐开设厘金局。税率按货物价值一百抽一,1%即为1厘,故称厘金。征收范围包括通过竹岐水道的货物以及农民、小贩上市售卖的各种农副产品,不论价值大小,均须征税,且各地重复征课。晚清民国时期税赋猛如虎,民众怨声载道。
      据福建省《外事志》记载,竹岐水道为琉球贡使赴京必经之路。明、清时期竹岐设有驿所,曾数百次接待过琉球贡使和陪同官员。民国20年,竹岐设水标站,开始施测流量。民国23年(1931),竹岐水标站作为常年定点水位流量测站,为福州地区最早的水文站。官方机构多了以后,促使来往船只在此靠泊,带动了当地经济走向繁荣。福建巡抚徐继畲诗曰:南台尽头江海环,长桥直跨不作弯。桥东海船高似岸,桥西却上竹崎关。名不见经传的竹岐从而声名远播。
      竹岐得关津之利,村里不乏望族名人。连氏升翰,字墨莊,为人谨厚,善于经商,取财有道,富甲一方,清封朝议大夫;连寿彭“慷慨好施,独力倡修诸桥,水旱偏灾动斥巨资,使乡之贫乏者生有衣食,死得葬埋。”荣授奉直大夫。欧阳氏族承继书香门第之风,民国时期名人层出叠现。欧阳宾、欧阳玖俩兄弟“从奴隶到将军”的创业故事被摄制成大型纪录片《三坊七巷》在CCTV《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欧阳宾的四儿子,原国民党陆军少将欧阳勣,抗战时期任“海容”号巡洋舰舰长,解放后连续四届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欧阳英,民国时期当过闽侯县长。在任时曾邀其老师陈衍一起编修出版了第一部《闽侯县志》,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非常珍贵的史料。
      名声在外的竹岐抗战时期成了侵华日寇窥觑的目标。福州第二次沦陷时,侵华日军盯上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曾派兵在这里驻扎控制河防。据本村老人回忆,当时日军非常猖狂,冲锋舟在竹岐江面横冲直撞有恃无恐。邢家大院50公分厚的砖墙被日军的炮弹轰开一个大窟窿,铁的证据记录下了中华民族那段血的历史。
      如今的竹岐,依然是水陆关津要冲。上下锁控南岸要道,出入扼守县城重关,闽侯大桥、316国道、高速出口、竹岐隧道等无不显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东牵大学新城,北倚城关重镇,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新世纪的竹岐人,在海西建设时代浪潮中,正紧紧抓住良好机遇,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乘势而上,先行先试,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努力打造一个崭新的竹岐。旧埠繁华似过云,关津处处宛如春。千年关津——竹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崛起!(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