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巨擘“闽侯王世襄”北京陨落

内容更新时间:2009-12-06 16:23:51来源:闽侯乡音报

      王世襄的妻子袁荃猷曾作《大树图》,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来形象概括王世襄先生毕生所学。

十几年来,王老为数本我县文物类书籍题名。

得知李纲墓准备修复时,王老特来信并汇来五千元拟种荔枝树于墓前。

李纲墓前王世襄题“忠义凛然”。

 

       来自中央文史研究馆的消息称,该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28日9时25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95岁。遵照王老生前愿望及家属意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家中不设灵堂。遗体已于11月29日上午火化。追思会于今日在北京举行。

      王世襄的名前有着无数的定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但人们也许更愿意这样来描述他:“他是放鸽家、斗虫家、驯鹰家、养狗家、摔跤家、火绘家、烹饪家、美食家、书法家、诗词家、美术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漆器家、明式家具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中国第一玩家。” 可惜这位闽侯籍的“中国第一玩家”,已经不幸陨落,全国各界人士,为之震恸。作为他的同乡人,也许为广大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生动的王世襄,算是对他的一种悼念吧……

心系闽侯  浓浓乡情
      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其先世明代从江西迁至闽侯,为闽中望族。王老虽然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但却对闽侯有着很深的感情,热心于家乡的文物事业。
      1998年,我县李纲墓修复工作正式启动,王老对此非常关注。他为墓园题写了“忠义凛然”的碑文,后来又来信鼓励并通过邮局汇来5000元人民币,请县博物馆曾江代选荔枝树苗植于墓前。来信中,王老对修复李纲墓这一举动表示高度赞赏:“此举对发扬爱国主义教育、保护文化古迹有重要意义,于我县旅游事业亦大有裨益”。后来,更是不顾天气炎热,和夫人袁荃猷一起精心策划,为增置墓园碑刻,真书恭录《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落款赫然是“庚辰八月闽侯王世襄恭录”!“看到来信中‘我县’二字,以及荔枝赋中‘闽侯王世襄’的落款时,让人心里一暖!”闽侯县博物馆曾江回忆道。
      2000年,曾江前去拜访王世襄,王老以同乡之礼亲切接待了他,此后他们多次书信往来。“王老对我们这些同乡的末学后进极为关照,常常问起家乡的事宜,当王老知道我县拟编纂《闽侯文物》时,毫不犹豫就为这本书题名,令我非常感动。”曾江说。
      除此之外,王老生前先后还为家乡侯官故县城隍庙、闽王王审知纪念馆、鼓山摩崖石刻等题写联匾,在这些联匾中,多冠以“闽侯”二字,更由此可以体会到他对故乡的眷恋。
      王老的这种乡情同时也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之中。在他广博繁富的研究领域中就有三个专题是关于福建的:一是《宋陈旸〈乐书〉——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陈旸为闽清人。二是为《中国名菜谱》丛书《福建风味》分册所写的4000余字《序言》。《序言》中有段写照:“本人祖籍闽侯,生长北京。幼年即违背‘君子远庖厨’的古训,而心窃好之。”“先父宴客,必请同乡高手陈依泗治馔。襄不仅用心观察,问长问短,还不时操作实践,故于闽菜,有所会心。年逾六十始几次返乡,每次都巡游市场,光顾餐馆,考察烹饪,仔细品赏。”他不仅非常喜爱闽菜,还把到福建称作“返乡”,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三是《有关清代福建工艺三五事》,对福建传统髹漆工艺的了解之细致、深刻,是许多老福州人都比不上的。

爱吃爱玩  一生潇洒
      王世襄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都是大官,父亲是外交使节,曾任张之洞秘书,母亲是鱼藻画家。这样的家庭给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却没有给他太多的束缚。母亲只有一个原则,凡是对身体有益的都准许玩,有害身体的,则严加管教,绝对不许可。少年的王世襄于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自述“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掣鹰逐兔,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据王老自己说,当年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曾怀揣蝈蝈去上历史课,课堂上蝈蝈突然叫起来,邓之诚教授正讲到精彩处,为此非常气愤,把他赶出课堂。不过,王老玩物却不丧志,他玩什么都玩到精通,玩出了名堂。抓蟋蟀,斗蟋蟀,他写了《蟋蟀谱集成》,玩葫芦,他不仅成了火绘家,还写了《说葫芦》、《中国葫芦》,养鸽子,他写了《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后来他又迷上了明式家具、竹刻、髹漆……
      王老不仅爱玩,还爱吃,不仅会吃,而且会做。善吃、善做、善品评,是王老在美食方面的另一半“绝学”。
       古人说:“君子远疱厨”,王世襄可不管这些。幼年时,就跟在家里的厨子后面仔细观察、虚心请教,并亲自动手操作,学得一手了得的厨艺,在圈内被称为“烹调圣手”,为大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所推崇。京城文化圈内流传甚广的故事,便是王老常应好友之邀,身背各色厨具,自行车上装备好原料,亲赴诸好友府上献艺。
  一次老友聚餐,要求每位自备原料,现场烹制一菜,有鱼翅,有海参,有大虾,有鲜贝,王老先生带了一把葱,做了个冷门菜:焖葱,结果被大伙儿一抢而空。
      他吃出了见识,吃出了水平,晚年所写关于美食的文字,亦获美食家们的好评,并曾受邀担任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特邀顾问。

历经坎坷  执着乐观
      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世襄受命奔走调查,收回被夺重要文物、善本图书两三千件,其中不乏国宝,由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接收保管,这是他自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没想到,这段经历竟使王世襄后来受到残酷打击。“三反”时,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王世襄就被抓到东岳庙,昼夜逼供,穷追猛打,他坚持说真话,后来终于被释放,却莫名其妙被故宫除名,1957年又被划为右派,“帽子”戴了20年。
      王老生前曾说:“解放后有三位馆长自杀,他们太脆弱了。以我的经历,他们可能要自杀十次。我很坚强,蒸不熟、煮不烂,我就是我,我有一定之规,一不自寻短见,二不铤而走险,全力著书立说,做对祖国文化有益的工作。”
      历史是公正的,2003年他获得了荷兰的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在国内网上投票中,他获得了“2003年度杰出文化人物”称号,名列巴金、王蒙之后。

重情重义  至真至诚
      王世襄与妻子袁荃猷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据南京古琴名家陶艺介绍,袁荃猷原为王世襄在燕京大学执教时的学生,两人属于师生恋。妻子不仅知书达理,还对王世襄忠贞不渝,不论王世襄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妻子袁荃猷始终是他的支持者,是他躲风避雨的幽静港湾。袁荃猷曾作《大树图》,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来形象概括王世襄先生毕生所学,这幅《大树图》不仅展示了袁女士的才艺,更是她作为妻子,对丈夫深刻的理解和欣赏。袁荃猷善抚古琴,14岁即师从汪孟舒先生学琴,造诣极高,后又经古琴国手管平先生亲授,琴艺精到。袁荃猷弹琴,王世襄则为其服务,自称“琴奴”,对妻子的深情可见一斑。2003年10月,妻子病逝,王世襄悲痛万分,作《告荃猷》十四首,其中有“我病累君病,我愈君不起。知君不我怨,我痛无时已”,感人至深。
      王老对朋友也是至为真诚。他之前居住的芳嘉园小院,曾护佑过不少落难的朋友,如郁风、黄苗子、张光宇等,并且一住就是二十年,这所小院一度名闻遐迩,成为北京文人的聚会场所。
      王老就是这样一个至情至性、可敬又可爱的老人。他在遗嘱中叮嘱家人,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他就这样轻悄悄地走了。有人浩叹:21世纪可能还会出个钱钟书,但王世襄是出不了了。(记 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