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痴”曾江的古桥情缘
内容更新时间:2009-11-30 16:23:00来源:闽侯乡音报
木拱廊桥。
撑架廊桥。
木梁廊桥。
1997年5月25日,曾江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介绍我县古代桥梁的文章《三溪桥》,从此,他开始陆陆续续地撰文介绍闽侯的古代桥梁,更是与古桥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作为农村基层文物工作者,曾江长年深入乡镇村庄,克服了生活交通、气候等种种困难,对县内180多座古桥都作了实地丈量、实地调查与详细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古桥,有一半以上是他近年所发现的。身为县政协委员,他不断呼吁政府加大对古桥的保护力度。在县政协和他的努力下,近年来,县政府在古桥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大大增加,先后抢救修复了一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桥,其中包括白沙联坑村的清代木拱廊桥远济桥。由他主编的《闽侯古代桥梁》一书在县政协大力支持下也于去年出版了。今年9月,县政府、县政协决定成立闽侯县古桥保护基金会,确保古桥的宣传研究、抢救修复与管理保护工作。2010年县政府将拨专款,邀请中国文化遗产中心的专家对县内现存的7座木拱廊桥和3座平梁木廊桥进行保护规划设计,为捆绑参与中国古桥申报世界遗产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并分批、分期对这10座古桥予以抢救修复。
同时,他连续两年参加中国古桥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他的学术论著《闽中石梁桥“上元”“下元”铭文浅析》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好评。
大胆质疑求证 学术研究获好评
从他研究了十几年、近乎痴迷的古塔,到他现在正研究的石桥,一谈起工作,曾江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不是研究古桥的专家。”曾江一直强调。他说,普查全县的古桥,那只是他的工作。“我只是很喜欢工作,很享受工作。也许别人会觉得整天下乡会很苦,但在我看来,每一次下乡,就像是去旅游,总有未知的新发现等着你去发掘,这种感觉很好。而且,我们县有那么多形式各异的古桥,价值很大,不保护真是太可惜了。”
在对古桥的普查中,曾江发现了一个疑点。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石梁桥上所镌刻的铭文字迹不清,在加上生僻字和书写形式的因素,给今天文句的解读造成一定的困难。其中石梁上“上元”和“中元”的铭文释义就是一个难题。在有关书籍中,一般把“上元”“中元”铭文视作唐代的年号,而据此误将这些古桥判断为唐代石梁桥。而曾江结合自己对古桥的实地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民国以前的地方历史文献,经过系统认真地辨析与考证,他对此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他提出,石梁上“上元”和“中元”的铭文并非唐代年号,疑为术数历法纪年方式。最有力的证据是今年7月,他在大湖坂头村谢坑自然村的幽篁丛竹之中,发现了一座荒废多年的单跨平梁石构桥。根据判断,桥为宋代古桥。在石梁的铭文中有“下元”二字,应证了“上元”“中元”“下元”为古代术数历法中的一种纪年方式的论断。“当看到‘下元’二字时,我不禁哈哈大笑,惊喜若狂。”回忆起那次发现,曾江仍然激动万分。
曾江将他的发现撰写成学术论文《闽中石梁桥“上元”“下元”铭文浅析》,论文入选《2009年中国古桥学术研究会论文集》,并受到当代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的赞赏。
醉心文物工作 门外汉成为文物专家
1996年,由于工作关系,之前从事宣传工作的曾江跨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门槛。
这几年,随着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曾江下乡的日子越来越多。一个月里,至少要下乡20天。全县300多个村几乎都跑遍了。过去随身携带三宝:照相机、尺子、笔记本。现在多了两宝:测距仪和GPS。对于文物普查工作,他的体会就是要做到嘴问、脚走、眼看、记笔记。所谓嘴问,就是下乡要多问群众,有问题多和同事商量,有疑难问题要询问专家。所谓脚走,就是有了线索,一定要不畏艰险,到实地查看。所谓眼看,就是要留心观察,特别不能疏忽细节,通过比较来鉴定文物。而记笔记则是要详细记录所见所闻,查找、摘抄有关资料。就是因为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他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加深学习,有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最终在文物工作中取得傲人的成绩。从1996年从事文物工作至今,他出版了十二本、几十万字的专业著作,俨然成为我县乃至全省有名的文物专家。(本报记者 陈燕)
福建地形多山,江河纵横,又东濒大海,所以桥梁建造一直很兴盛。而且福建的桥梁不论是在长度、跨度、承重、建造速度、施工技术、桥型和桥梁基础等方面在我国都是名列前茅。明代王世懋就曾在《闽都疏》称赞道:“闽中桥梁甲天下”。而我县的木拱廊桥单从数量上来说,就已位居全省第三位,更以历史悠久、式样繁多、构筑奇巧、雕刻细腻等特点而著称。
近年来,县政府加大了对文物的保护力度。今年9月21日,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就我县今后的文物工作召开联席会议,会议议定:县财政局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增加保护文物类的专项经费支出,做好文物的普查、保护与修缮等保护工作。会议还特别强调,我县作为福建省现存木拱廊桥数量较多的重点县邑,要加大对我县的木拱廊桥的今后抢救修复与管理工作,要尽最大力度保留下县内这些“美丽的风景线”。县文化文物部门应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制订深入普查调研计划、拟建立文物保护基金。
由于木构廊桥材质的特殊性,现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清代、民国期间的作品。从结构上可简单的划分为木梁廊桥、撑架廊桥、木拱廊桥三种。这三种廊桥的共同点是在桥梁之上都建有廊屋,但承重方式则各有不同。
木梁廊桥,经常是利用溪涧两岸天然的岩石为基,用块石在岩石上垒筑成台,再用圆杉木横架在桥台上,然后用厚木板铺设成桥面,并在其上搭建廊屋。这类的廊桥由于木梁的长度和承载力的限制,跨度有限,只适合在相对比较狭窄的溪涧上建造。我县境内的大湖左白桥、廷坪兰里桥、洋里洋头桥等都属于木梁廊桥。其中的洋头桥,又称玄帝桥、桥头亭桥。位于我县洋里乡洋头村。该桥建于清代,横跨东古楼横案山与车过山东西两岸,系单跨木梁廊桥。桥堍用花岗岩块石垒筑而就,其上用五根径约1米的圆木大梁平行架设,木梁上横铺木板为桥面,承拖整座桥梁廊屋。桥上还设神龛,供奉玄天大帝神像。该桥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曾重修过。采用了十分粗大的木梁,桥总长20米,净跨达到12.70米,这种跨度在我县木梁廊桥中非常少见。
撑架廊桥,又被人称为八字撑廊桥,就是在木梁廊桥的木梁架下架起八字状的斜撑支架。斜撑支架或用三、五、七根圆木横串交叉,或者用数组圆木横串交叉。目前在我县境内,仅发现一座这样的撑架廊桥--大湖岭下桥。岭下桥位于我县大湖乡六锦村岭下自然村。桥建于清代,横架岭下溪东西两岸。该单跨木构撑架廊桥,全长9.60米,净跨6.80米。两岸桥台筑造在天然的岩石上,以12根圆木架设,上覆以木板。廊屋面阔四柱三间,进深四柱。桥上设有神龛,祀奉玄天大帝,并保存有一座清代青石雕香炉。是我县唯一保存完好的撑架廊桥。
木拱廊桥,又叫虹桥、虹架、飞桥、飞梁。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将这种木拱廊桥定名为“贯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中国科学技术史》称木拱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它首创于宋代的青州城(今山东益都)。据《渑水燕谈录·事志》记载,木构拱桥的发明者为宋明道年间(1032~1033年)一位狱卒。而推广木构拱桥技术的则是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州官陈希亮。曾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建造这种木构拱桥的技艺失传了。北宋画家张择瑞《清明上河图》中,对“飞桥”作了精细而真实的描绘。这座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的木拱桥,是用较小的条木纵横搭配、互相承托而组成拱骨架,上面搭设桥面,并设有栏杆。拱本身很薄,没有节点,只有条木横直牵连,自成一个稳定的构架。这样的桥,不仅在我国,就是世界桥梁史上也是奇迹。
我县至今为止,已发现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木拱廊桥仍有7座,如三溪桥、龙津桥、坑平桥、远济桥等。三溪桥位于我县大湖乡六锦、坂头两村交界处。全长32米,耸立在雪溪东、西两岸半山悬崖峭壁之间,正如飞虹悬空,极为壮观。桥墩以峭壁上的巨石为基,用花岗岩条石垒砌承架。梁构架用27根粗大的长杉木,以榫卯结构组成多节拱骨,交错搭置,形成八字形拱架。大小梁木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精密。桥面横铺木板,并建有廊屋进深四柱,面阔11间。廊屋内设有板凳,桥头供奉佛像。廊的柱、梁、枋等均用杉木榫接穿插构成,不用一钉一铆。(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