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里发现大型三合土家族墓群
内容更新时间:2009-11-06 15:52:42来源:闽侯乡音报
吴其俊墓裙蛟龙喷水。
吴于黻墓裙九龙壁。
王振镛到吴氏墓群现场考证。
吴其俊墓。
关注理由:龙,乃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是皇权的象征;九,乃阳数(奇数)最高,象征帝王的权威。紫禁城宁寿宫皇极门外,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九龙壁以其磅礴的气势征服世人,代表着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威。但11月3日我县文物普查小组却在大福山吴氏家族墓群中发现大型灰塑九龙壁,实在耐人寻味。而且,该墓群中出现的雕刻装饰等均采用灰塑,体现出当时福州地区灰塑技艺的高超水平。同时,墓中还有大量名人名家的题刻,如陈宝琛、沈瑜庆、吴大澄等,包括正、草、隶、篆等多种字体。这些文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详细地记载了墓主的生平事迹,让我们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受邀参加我县文物普查的原省博物馆副馆长王振镛先生看罢惊叹地说:“这个墓群,就可以出一本书……”
11月3日,我县文物普查小组在文山里大福山(即楼柄山)普查时,在一座小山上发现了一处三合土建造的大型家族墓群。墓主系福州吴氏族人,家在福州南营(今鼓楼区)一带。据当地人介绍,该墓群原由11座坟墓组成,每座坟墓均有3至8个墓穴。其中一座于1980年移葬它处,现存10座。该墓群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墓主中最长者系福州延陵吴氏第十六世孙吴征麒,是广西按察使吴征鳌的胞弟。
据县博物馆馆长曾江介绍,这个墓群是福州地区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三合土家族墓群。墓群中还大量使用了独特的传统工艺——灰塑,如吴于黻墓前高浮雕九龙壁和吴其俊墓前的蛟龙喷水等,由名宦沈瑜庆、陈宝琛撰写的墓志铭与金石家吴大澄等人的书画作品,更彰显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据文山里守冢人郭华之妻介绍,吴征麒有二个儿子,一在美国,一在台湾。因此,这个墓群还是珍贵的涉台文物。它的发现对于研究福州延陵吴氏家族渊源历史、清末民初地方埋葬风俗以及民间灰塑工艺技术具有一定的价值。
据县博物馆馆长曾江介绍,这个墓群是福州地区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三合土家族墓群。墓群中还大量使用了独特的传统工艺——灰塑,如吴于黻墓前高浮雕九龙壁和吴其俊墓前的蛟龙喷水等,由名宦沈瑜庆、陈宝琛撰写的墓志铭与金石家吴大澄等人的书画作品,更彰显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据文山里守冢人郭华之妻介绍,吴征麒有二个儿子,一在美国,一在台湾。因此,这个墓群还是珍贵的涉台文物。它的发现对于研究福州延陵吴氏家族渊源历史、清末民初地方埋葬风俗以及民间灰塑工艺技术具有一定的价值。
延陵吴氏系闽中望族
吴姓始于“三让帝位”的泰伯(周太王的长子,周文王的伯父),原姓姬,是黄帝的直系后裔,泰伯为让帝位,主动避让到荆蛮之地,后建立吴国,子孙遂以国为姓。从泰伯(开姓)、仲雍(传代)始祖起,传十八世为吴王寿梦。寿梦的第四子季扎多才多艺,仁德谦和,诸兄都想让王位与他,季扎回避,逃到延陵乡下,遂封采邑,人称“延陵季子”。
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乃闽中名门望族,旧时聚居在福州南营(鼓楼区),并与林氏家族(林则徐)、沈氏家族(沈葆桢)、陈氏家族(陈宝琛)等保持着联姻的关系,是当时的上流贵族。吴征麒的夫人林恭人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孙女。
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乃闽中名门望族,旧时聚居在福州南营(鼓楼区),并与林氏家族(林则徐)、沈氏家族(沈葆桢)、陈氏家族(陈宝琛)等保持着联姻的关系,是当时的上流贵族。吴征麒的夫人林恭人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孙女。
名人名家题刻
吴氏家族墓群中,由名人名家题写的墓志铭格外引人注目。其中有大名鼎鼎的陈宝琛、沈瑜庆、吴大澄等,在当时均有一定的地位与名望。
林恭人墓志铭为沈瑜庆所撰。沈瑜庆(1858~1918),字志雨,号爱苍、涛园,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是两广总督、巡台御史沈葆桢的第四子。清光绪十一年举人,官至贵州巡抚,有《涛园集》传世。
吴孝女墓志铭为陈宝琛所撰。陈宝琛(1847-1935),字伯潜,号弢庵、橘隐,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陈家世代为官,为榕城望族。陈宝琛21岁登同治戊辰科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辛亥革命后还担任末代皇帝宣统(溥仪)之师。著述有《沧趣楼诗集》、《沧趣楼文存》等。
吴郁生墓中许多金石书画灰塑装饰系吴大澄作品。吴大澄(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著有《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
林恭人墓志铭为沈瑜庆所撰。沈瑜庆(1858~1918),字志雨,号爱苍、涛园,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是两广总督、巡台御史沈葆桢的第四子。清光绪十一年举人,官至贵州巡抚,有《涛园集》传世。
吴孝女墓志铭为陈宝琛所撰。陈宝琛(1847-1935),字伯潜,号弢庵、橘隐,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陈家世代为官,为榕城望族。陈宝琛21岁登同治戊辰科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辛亥革命后还担任末代皇帝宣统(溥仪)之师。著述有《沧趣楼诗集》、《沧趣楼文存》等。
吴郁生墓中许多金石书画灰塑装饰系吴大澄作品。吴大澄(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著有《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
独特的传统工艺——灰塑
灰塑俗称“灰批”,是一种传统工艺。灰塑的材料以石灰为主,加上糯米、红糖、细沙等捣拌而成,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等特点。常温下可在建筑物上直接制作,而不需烧制,适合于气候炎热、潮湿的地区。由于灰塑技艺大多是通过口传身教传承,很少有文本留世。而且一般的灰塑师傅需要经过十年的学艺,才能出师。所以传承艺人的数量正日渐减少,人才凋零。
灰塑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建筑中的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之上。而将灰塑技术工艺应用在三合土坟墓装饰中,则甚为罕见,尤其在大规模大面积的三合土璧面上,难度更大。然而,荆溪镇文山里所发现的吴氏家族墓群中则大量使用了灰塑,更有2块大型灰塑。一处是吴于黻墓前的九龙壁。它长2.93米,宽0.90米,使用高浮雕的手法,生动细致地雕刻出九条抢珠的龙:中间为一条大龙,它怒目圆睁、张牙舞爪,身体蜷成一个半圆,正中的宝珠几乎已成它囊中之物;左右各有四条小龙,它们虽然体态较小,气势却不弱,在朵朵祥云中争先恐后地向中间靠拢,对宝珠虎视眈眈。构图紧凑、手法细腻。据悉,我国目前共有四座九龙壁,北京两座,山西和无锡各一座。北京和山西的三座九龙壁均与皇室有关,龙都为五爪,且都由琉璃制成,龙的大小比较均匀。吴氏墓群中的九龙壁则为灰塑而成,龙有大有小,且为四爪,也许含有不敢僭越的意味,但也算得上气势磅礴、别具特色。
另一处“蛟龙喷水”大型灰塑中有三条四爪龙,正中的大龙王正向下喷水,霸气十足。
吴氏墓群中的灰塑不仅数量繁多,而且题材广泛(祥禽瑞兽、花卉果木、器皿法宝、几何纹图案等),蕴藏了吉祥如意的意境,具有文化、艺术、民俗等多种价值。
文字类的既有寓意吉祥的单个词句,如“富贵长春”、“龙翔凤舞”、“见龙在田”等,也有含义隽永的楹联,如“泰山乔岳以立亘;一水明镜以存心。”“青天白日以应事;光风霁月以待人”等。图案类的有花卉果木、祥禽瑞兽,如麦穗、兰、梅、竹、松;《兰花紫藤图》、《牡丹月季图》、《鹿竹平安》、《凤凰牡丹图》等。另有瓦当,如四神瓦当、文字瓦当。还有青铜礼器的图案,如汉朝鼎、周公鼎、宋朝鼎、晋公鼎。连墓两侧的柱头上都装饰有如意、雪莲等,真可谓花团锦簇。
灰塑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建筑中的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之上。而将灰塑技术工艺应用在三合土坟墓装饰中,则甚为罕见,尤其在大规模大面积的三合土璧面上,难度更大。然而,荆溪镇文山里所发现的吴氏家族墓群中则大量使用了灰塑,更有2块大型灰塑。一处是吴于黻墓前的九龙壁。它长2.93米,宽0.90米,使用高浮雕的手法,生动细致地雕刻出九条抢珠的龙:中间为一条大龙,它怒目圆睁、张牙舞爪,身体蜷成一个半圆,正中的宝珠几乎已成它囊中之物;左右各有四条小龙,它们虽然体态较小,气势却不弱,在朵朵祥云中争先恐后地向中间靠拢,对宝珠虎视眈眈。构图紧凑、手法细腻。据悉,我国目前共有四座九龙壁,北京两座,山西和无锡各一座。北京和山西的三座九龙壁均与皇室有关,龙都为五爪,且都由琉璃制成,龙的大小比较均匀。吴氏墓群中的九龙壁则为灰塑而成,龙有大有小,且为四爪,也许含有不敢僭越的意味,但也算得上气势磅礴、别具特色。
另一处“蛟龙喷水”大型灰塑中有三条四爪龙,正中的大龙王正向下喷水,霸气十足。
吴氏墓群中的灰塑不仅数量繁多,而且题材广泛(祥禽瑞兽、花卉果木、器皿法宝、几何纹图案等),蕴藏了吉祥如意的意境,具有文化、艺术、民俗等多种价值。
文字类的既有寓意吉祥的单个词句,如“富贵长春”、“龙翔凤舞”、“见龙在田”等,也有含义隽永的楹联,如“泰山乔岳以立亘;一水明镜以存心。”“青天白日以应事;光风霁月以待人”等。图案类的有花卉果木、祥禽瑞兽,如麦穗、兰、梅、竹、松;《兰花紫藤图》、《牡丹月季图》、《鹿竹平安》、《凤凰牡丹图》等。另有瓦当,如四神瓦当、文字瓦当。还有青铜礼器的图案,如汉朝鼎、周公鼎、宋朝鼎、晋公鼎。连墓两侧的柱头上都装饰有如意、雪莲等,真可谓花团锦簇。
至情至性一对母女
吴氏墓群中沈瑜庆撰写的“林恭人墓志铭”与陈宝琛所撰写的“吴孝女墓志铭”墓屏中,还让我们了解到林恭人、吴钰如这一对才气横溢、至情至性的母女生前鲜为人知的故事。
林恭人,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孙女,嫁与吴征麒为妻,她“娴礼教幼,相父教子,克尽妇道”,曾“焚香默祷,刲臂疗亲”,传为佳话。
她的女儿吴钰如,跟母亲一样秉性至孝,肄业于广东官立女师范学堂,攻诗词,善书画,以其外曾祖文忠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座右铭。后因母逝,咬舌殉母。(本报记者 曾致远)
林恭人,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孙女,嫁与吴征麒为妻,她“娴礼教幼,相父教子,克尽妇道”,曾“焚香默祷,刲臂疗亲”,传为佳话。
她的女儿吴钰如,跟母亲一样秉性至孝,肄业于广东官立女师范学堂,攻诗词,善书画,以其外曾祖文忠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座右铭。后因母逝,咬舌殉母。(本报记者 曾致远)
11月18日,将邀请我省资深文物鉴定专家为市民免费鉴宝
闽侯县首届民间文物鉴赏活动正式启动
鉴宝活动为期一天 限额80人 每人不超过3件 报名电话:0591-22982554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行二十七周年,满足我县收藏爱好者对文物鉴定的热望,县博物馆、县文化馆、县广播电视台、闽侯乡音社于11月18日(星期三)在县文化馆二楼多功能厅联合举办“闽侯县首届民间文物鉴赏”。活动特邀请福建省文物局、福建博物院等单位资深文物鉴定专家王振镛、林存琪、周端、林忠干、梅华全、宋步荣等,免费为县内广大文物收藏爱好者现场免费鉴赏文物,评定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欢迎文物收藏爱好者来人或来电报名。报名热线:0591-2298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