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精神——闽侯人共同的人文名片

内容更新时间:2009-10-23 15:17:58来源:闽侯乡音报

       “精神”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词语。生活中,我们时常这样赞美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人:“这个人真精神!”一个人,一旦拥有了某种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就会显得极富魅力。由此可见,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生命因精神而美丽。同样的,对于一个地域来说,也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精神是一个地域历史的积淀,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升华,更是一个地域的人文名片。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闽侯人,我不禁思索:我们闽侯的精神是什么?
      我想到了一个人和一座山。
      这个人自然是我们的先贤林公则徐。林则徐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是名动世界的禁毒先驱,史学界誉其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林公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所凝聚出来的民族精神之光。像他于1842年因蒙冤赴新疆流放途中提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今读来犹觉气势雄浑、掷地有声,字句中所饱含的深沉而浓烈的爱国情怀最是让人感佩不已。而他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在自己的府衙写的那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早已成为许多人的人生格言,我们福建省的省会福州市更是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城市精神的表述语。我个人也特别喜欢林公的这句格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一种深宏的气魄与阔大的度量。由林公身上,我找到了咱们闽侯人精神谱系中的两个关键词:爱国、包容。
      一座山当然指的是昙石山。就地理标高而言,昙石山即使在距今4000~5500年前也只是一座高出江面的20米长形山岗(沧海桑田,今天的昙石山已然是一块平地了);但在中国文化史的坐标上,昙石山注定是一座绕不过的高峰。距今已经五千多年的昙石山文化遗址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的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和先秦闽族的发源地,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作为以文化发祥为八闽首邑,闽侯始终崇文重教精神,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提供栋梁之才:南宋时福建理学的先驱者——“海滨四先生”陈襄、陈烈、郑穆、周希孟均为侯官人,明代有著名诗人、藏书家徐火勃和大学者曹学亻全;清初有奉康熙之命编撰大型类书《古今图书汇编》的著名大学者陈梦雷;自唐至清,闽侯共出进士2305名,其中状元、榜眼、探花23人。进入近现代,闽侯更是人才辈出, “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清政府第一任邮传部尚书陈璧、辛亥革命元老且任国府主席12年的林森、“五四”时期著名女作家庐隐、首创白话报的报界先驱林白水、现代工人运动领袖“二七”烈士林祥谦、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的国宝级化学家侯德榜等。到了当代,在1946年福州正式设市之前,为闽县、侯官两地籍贯的院士、省优专家计有89位之多,居全省之首。漫步昙石山,凝望着被世人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我的目光仿佛穿透了五千年的风雨,我找到了咱们闽侯人精神谱系中的另外两个关键词:崇文、创新。
      时光仍在流转,闽侯精神在一代一代闽侯人的传承中不断地生长、充实,我衷心地祈愿咱们的闽侯——这座拥有“八闽首邑”美誉的古城能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傲立潮头,在海西建设中再铸辉煌!(郑章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