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记忆——三年困难时期
内容更新时间:2009-09-15 17:32:47来源:闽侯乡音报
“那时候物资紧缺,连肚子都填不饱,就不用说其他享受了。而且,买什么都得凭票,有时,即使有票也未必能买到东西。”回首1960——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今年79岁的郑文接老人不胜唏嘘,“那时候没有商店,只有供销社代销点,一个片区只有一个点,买一样用品,都得走老长一段路。”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加上从1960年到1962年我县连续三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全县粮食紧张,经济步入最困难时期。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加上从1960年到1962年我县连续三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全县粮食紧张,经济步入最困难时期。
吃不饱,野菜、草根来充饥
1958年10月,全县粮食分配搞平均主义,实行供给制,兴办农村集体食堂。1959年,所有农业人口,包括农村缺粮人口,全部进入食堂用膳,实行“粮食由我管,吃饭由我包”。 1960年,粮食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更加紧张,年人均口粮只有144.5公斤原粮,于是,采取“以人定量、指标到户、大队统管、粮食到堂、凭票吃饭、节约归己”的办法,并推广“双蒸炖”增量法(即米饭蒸熟摊凉后,加少许开水二次蒸炖,以增加出饭量)。
“食堂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供给不同的饭量。成年全劳力每餐四两,非全劳力和小孩每餐二两。”曾当过廷坪石洋乡食堂总务的郑文接感触颇深,“当时人们的饭量特大,这么点饭,怎能吃得饱啊!”于是,社员纷纷上山采集米槠、菱角基、葛藤根、野芋等野生植物,收集甘蔗渣、地瓜叶、地瓜藤、稻草、谷皮等加工成淀粉作为代食品。可不久后,这些东西都被吃光了。“大人只好将饭让给小孩吃,自己仅仅喝点汤。”郑文接的爱人陈大妈在一旁说,“没吃饭,怎么会劳动啊?许多人就因为这样而累死、饿死了。”郑文接说,他的哥哥就是在当时饿死的。
1961年和1962年,粮食生产又连续两年遭受严重灾害,仅196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就比上年减产170万公斤,群众年人均口粮只有124公斤原粮,群众生活极度困难。
有的人实在饿得慌,就偷偷吃点集体的稻米、甘薯等,迎来的却是无情的“批斗”。“大湖大坪乡有个人就因为偷吃了点粮食,被批斗致死。”郑文接老人直摇头。陈大妈也说,她家的六婶就因为饿得慌,暗中吃米糠,又怕让人看到,结果被噎死了。
山区的物资匮乏,平原区的食物同样极为紧张。现年64岁的上街马保人谢信钿告诉记者,由于吃不饱,凡是可以咽得下的东西都吃,到后来,连香蕉头都没有了。为了消除饥饿感,只好大量喝汤,结果许多人都水肿了。“后来,吃了米糠饼,水肿才渐渐退去。”谢信钿说,因为心疼孩子,他的母亲暗中留下些稻谷在家,又怕别人发觉,只好在半夜偷偷将稻谷碾成糙米,熬粥给孩子们喝。尽管这样,生产队干部还是有所察觉,母亲只好忍痛把剩余的稻谷倒入灶膛烧毁。“要是被人发现,是要受到残酷批斗的。”谢信钿不无恐惧地说。
市场商品凭票限量供应
1958年10月,全县粮食分配搞平均主义,实行供给制,兴办农村集体食堂。1959年,所有农业人口,包括农村缺粮人口,全部进入食堂用膳,实行“粮食由我管,吃饭由我包”。 1960年,粮食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更加紧张,年人均口粮只有144.5公斤原粮,于是,采取“以人定量、指标到户、大队统管、粮食到堂、凭票吃饭、节约归己”的办法,并推广“双蒸炖”增量法(即米饭蒸熟摊凉后,加少许开水二次蒸炖,以增加出饭量)。
“食堂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供给不同的饭量。成年全劳力每餐四两,非全劳力和小孩每餐二两。”曾当过廷坪石洋乡食堂总务的郑文接感触颇深,“当时人们的饭量特大,这么点饭,怎能吃得饱啊!”于是,社员纷纷上山采集米槠、菱角基、葛藤根、野芋等野生植物,收集甘蔗渣、地瓜叶、地瓜藤、稻草、谷皮等加工成淀粉作为代食品。可不久后,这些东西都被吃光了。“大人只好将饭让给小孩吃,自己仅仅喝点汤。”郑文接的爱人陈大妈在一旁说,“没吃饭,怎么会劳动啊?许多人就因为这样而累死、饿死了。”郑文接说,他的哥哥就是在当时饿死的。
1961年和1962年,粮食生产又连续两年遭受严重灾害,仅196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就比上年减产170万公斤,群众年人均口粮只有124公斤原粮,群众生活极度困难。
有的人实在饿得慌,就偷偷吃点集体的稻米、甘薯等,迎来的却是无情的“批斗”。“大湖大坪乡有个人就因为偷吃了点粮食,被批斗致死。”郑文接老人直摇头。陈大妈也说,她家的六婶就因为饿得慌,暗中吃米糠,又怕让人看到,结果被噎死了。
山区的物资匮乏,平原区的食物同样极为紧张。现年64岁的上街马保人谢信钿告诉记者,由于吃不饱,凡是可以咽得下的东西都吃,到后来,连香蕉头都没有了。为了消除饥饿感,只好大量喝汤,结果许多人都水肿了。“后来,吃了米糠饼,水肿才渐渐退去。”谢信钿说,因为心疼孩子,他的母亲暗中留下些稻谷在家,又怕别人发觉,只好在半夜偷偷将稻谷碾成糙米,熬粥给孩子们喝。尽管这样,生产队干部还是有所察觉,母亲只好忍痛把剩余的稻谷倒入灶膛烧毁。“要是被人发现,是要受到残酷批斗的。”谢信钿不无恐惧地说。
市场商品凭票限量供应
三年困难时期,市场商品供应也极为紧张。“物资匮乏,市场商品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即使想要做一套衣服,也买不到布。当时,布是凭票供应的,每人每年10尺,有的地方是14尺。”郑文接说。
据档案资料记载,1958年7月前后,我县对公共用布实行凭票供应。到1960年,针棉织床(褥)单成品、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棉毯、民用线等均纳入凭证供应范围。同时,对猪肉、食糖、水产品、卷烟、酒、肥皂、煤油、火柴、毛线、电池、各种鞋子等商品实行凭票凭证供应。除棉布、棉花、食糖按省统一规定凭票凭证供应外,其他商品视货源情况实行定量供应、限量供应或批条供应。到1962年年底,凭证供应的商品达到30多种。
“票证太多了,什么票买什么,有的人都搞不清楚了。”谢信钿说,“很多时候,手上有票证,却买不到东西。因为买不到肥皂,人们就用草灰泡的水洗衣服;夜晚,都舍不得点灯。”
据档案资料记载,1958年7月前后,我县对公共用布实行凭票供应。到1960年,针棉织床(褥)单成品、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棉毯、民用线等均纳入凭证供应范围。同时,对猪肉、食糖、水产品、卷烟、酒、肥皂、煤油、火柴、毛线、电池、各种鞋子等商品实行凭票凭证供应。除棉布、棉花、食糖按省统一规定凭票凭证供应外,其他商品视货源情况实行定量供应、限量供应或批条供应。到1962年年底,凭证供应的商品达到30多种。
“票证太多了,什么票买什么,有的人都搞不清楚了。”谢信钿说,“很多时候,手上有票证,却买不到东西。因为买不到肥皂,人们就用草灰泡的水洗衣服;夜晚,都舍不得点灯。”
过年也难得穿上新衣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当时穿衣很流行的一句话。”郑文接说,当时布料单一而且缺乏,市面上常见的布,仅有龙头蓝、龙头白、龙头青、劳动布等几种,而咔叽、灯芯绒则是极为高档的布料了。“要是家里小孩子多,就没有那么多新衣服,只有‘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了。”谢信钿说,那时穿补丁的衣服,随处可见,即使穿得不能再穿的衣服,也被用来拆了当补丁。
艰苦自有艰苦的办法。“要是能够穿上一套龙头蓝配龙头青的衣裤,就相当体面的了。”郑文接的爱人陈大妈说,衣服破了,就打补丁,一层叠着一层,补到最后,衣服又厚又重,但还得穿着;有的衣服上半截无法再补了,就剪掉,再缝一截接上去,“这叫做‘换肩’。”陈大妈苦涩地笑着说,“白天干活,晚上打补丁。有的衣服打满补丁后,连原来的底布是什么料,都难以辨认了。”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当时穿衣很流行的一句话。”郑文接说,当时布料单一而且缺乏,市面上常见的布,仅有龙头蓝、龙头白、龙头青、劳动布等几种,而咔叽、灯芯绒则是极为高档的布料了。“要是家里小孩子多,就没有那么多新衣服,只有‘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了。”谢信钿说,那时穿补丁的衣服,随处可见,即使穿得不能再穿的衣服,也被用来拆了当补丁。
艰苦自有艰苦的办法。“要是能够穿上一套龙头蓝配龙头青的衣裤,就相当体面的了。”郑文接的爱人陈大妈说,衣服破了,就打补丁,一层叠着一层,补到最后,衣服又厚又重,但还得穿着;有的衣服上半截无法再补了,就剪掉,再缝一截接上去,“这叫做‘换肩’。”陈大妈苦涩地笑着说,“白天干活,晚上打补丁。有的衣服打满补丁后,连原来的底布是什么料,都难以辨认了。”
青涩的儿时游戏
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连小孩的游戏也满含着青涩意味。在三年困难时期,正值谢信钿年少爱玩之时,但可供他玩的游戏却极为有限。他说,当时,花花绿绿的糖纸和香烟的包装纸,是很多孩子渴望得到的收藏品。孩子们往往各显神通,四处收集这些小纸片,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有时,几个小伙伴就聚在一起“赌”这些收藏品:分别从自己的收藏品中抽取一张糖纸(或香烟包装纸),按纸的精美程度或包装物价格的高低确定玩的秩序。将糖纸(或香烟包装纸)折叠成长条式,中间掰成穹形,两张叠在一块儿,用力往地上一甩,如果全都翻了身,就是赢家;如果都没有翻身,还可以用手来扇翻,如果均无法使折纸翻身,就只能看别人玩了。孩子们往往相互炫耀自己的收藏品,如果能收集到一张自己心仪的糖纸(或香烟包装纸),那股高兴劲儿,甚至超过了吃糖。
“玩糖纸算是比较奢侈的了。大部分孩子只能用废旧报纸和书页,折成正方形的纸片,在地上相互拍打取乐。”谢信钿说。
在采访中,郑文接说,三年的困难时期,给他们这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苦涩的记忆。今天的生活与当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宁做太平年代的狗,不做动荡时期的人。今天和平稳定的生活来之不易啊!”郑文接意味深长地说。(记者 张存金)
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连小孩的游戏也满含着青涩意味。在三年困难时期,正值谢信钿年少爱玩之时,但可供他玩的游戏却极为有限。他说,当时,花花绿绿的糖纸和香烟的包装纸,是很多孩子渴望得到的收藏品。孩子们往往各显神通,四处收集这些小纸片,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有时,几个小伙伴就聚在一起“赌”这些收藏品:分别从自己的收藏品中抽取一张糖纸(或香烟包装纸),按纸的精美程度或包装物价格的高低确定玩的秩序。将糖纸(或香烟包装纸)折叠成长条式,中间掰成穹形,两张叠在一块儿,用力往地上一甩,如果全都翻了身,就是赢家;如果都没有翻身,还可以用手来扇翻,如果均无法使折纸翻身,就只能看别人玩了。孩子们往往相互炫耀自己的收藏品,如果能收集到一张自己心仪的糖纸(或香烟包装纸),那股高兴劲儿,甚至超过了吃糖。
“玩糖纸算是比较奢侈的了。大部分孩子只能用废旧报纸和书页,折成正方形的纸片,在地上相互拍打取乐。”谢信钿说。
在采访中,郑文接说,三年的困难时期,给他们这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苦涩的记忆。今天的生活与当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宁做太平年代的狗,不做动荡时期的人。今天和平稳定的生活来之不易啊!”郑文接意味深长地说。(记者 张存金)
大事记
1958年
6月27日,雪峰区张际乡炼出全县第一炉铁水。7月10日,闽侯一中炼出全县第一炉钢水。9月份起全县大搞炼钢铁,共建成135个土高炉、5861座喇叭炉、3360座小炉、2817座地风炉。至12月17日,全县产生铁2763.7吨,海绵铁、烧结铁1.5万多吨。据称:尚干西坑铁厂土高炉日产41吨,白沙炼铁厂大喇叭炉日产44吨,均突破全国纪录。
7月15日,城门连坂社向县委报称:已收割的2.06亩早稻每亩收干谷2903.43公斤,次日县委写信向毛泽东主席报喜。此后,浮夸风愈烈,11月18日,上街公社侯官大队放出全县最大的“高产卫星”,称亩产晚稻16099.75公斤,并向省委报喜。
7月17日晨,全县普降暴雨,石牌、雪峰、白沙的降雨量均达120毫米,其他乡也超过90毫米,造成山洪暴发,又逢大潮,江水猛涨,全县共淹稻田6万多亩,甘薯7457亩,冲毁大、小水利设施786处、桥梁93座,房屋倒塌383间,死亡2人。
8月,为搞“万斤县”,对中晚稻进行并丘移植,所有10万株以下的间作稻都拔起重插,每亩密植到10万株左右。“卫星田”插1至2千万条。至9月1日,全县86283亩稻田禾苗并入28913亩中,结果造成大面积绝收。
7月15日,城门连坂社向县委报称:已收割的2.06亩早稻每亩收干谷2903.43公斤,次日县委写信向毛泽东主席报喜。此后,浮夸风愈烈,11月18日,上街公社侯官大队放出全县最大的“高产卫星”,称亩产晚稻16099.75公斤,并向省委报喜。
7月17日晨,全县普降暴雨,石牌、雪峰、白沙的降雨量均达120毫米,其他乡也超过90毫米,造成山洪暴发,又逢大潮,江水猛涨,全县共淹稻田6万多亩,甘薯7457亩,冲毁大、小水利设施786处、桥梁93座,房屋倒塌383间,死亡2人。
8月,为搞“万斤县”,对中晚稻进行并丘移植,所有10万株以下的间作稻都拔起重插,每亩密植到10万株左右。“卫星田”插1至2千万条。至9月1日,全县86283亩稻田禾苗并入28913亩中,结果造成大面积绝收。
1959年
5月中旬至7月初,全县久雨不晴,特别是6月下旬近半个月内连续遭受8场暴风雨袭击,降雨量平均273毫米,风力最大近八九级,同时又遭受洪涝侵袭,全县早稻受淹面积达4.05多万亩,占总面积的12%。
6月13日,县委发出“严肃对待统计数字,制止浮夸隐瞒现象”的指示,对1958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统计数字乱估算和脱离实际、浮夸虚报等现象进行批评。
1960年
5月中旬至7月初,全县久雨不晴,特别是6月下旬近半个月内连续遭受8场暴风雨袭击,降雨量平均273毫米,风力最大近八九级,同时又遭受洪涝侵袭,全县早稻受淹面积达4.05多万亩,占总面积的12%。
6月13日,县委发出“严肃对待统计数字,制止浮夸隐瞒现象”的指示,对1958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统计数字乱估算和脱离实际、浮夸虚报等现象进行批评。
1960年
6月10日,风、雨、洪三灾并发,风力8至9级,降雨量200毫米,全县普遍受灾,冲走冲毁农作物33861亩,另有45929亩倒伏的早稻受淹达6、7天,几乎绝收;房屋倒塌4387间、损坏5394座;堤段决口34处927米,冲垮桥梁29座、水库1座;死亡9人,伤67人;家禽损失1万多头,鱼损失1160万尾。灾后,政府拨下救灾款150万元,以及钢材、水泥、肥田粉、甘薯苗等大量救灾物资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1961年
1961年
6月2日,从5月31日起连降暴雨,江河水位暴涨,至此日,竹岐水文站水位达15.33米,超过警戒线4.8米,为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全县有11个公社342个大队、34367户、16万多人受灾,有15.3万亩稻田被淹3至4昼夜,其中绝收的在3万亩以上;冲毁粮仓300座,损失粮食26.8万公斤;冲毁桥梁30座,水库7座,决堤127处4512米;死亡9人,伤382人,失踪3人,无家可归者2.2万余人。由于各地早做准备,防范及时,紧急时刻各级党政领导都在第一线抢险堵口,加上驻军及时支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损失。
1962年
6月29日,闽北连日暴雨,县内各地雨量都在60~100毫米以上,闽江水位高达15.42米,沿江12个公社304个大队严重受灾。早稻被淹10.4万亩(占17万亩早稻面积的61%),其中绝收的7万余亩,甘薯、大豆、花生等农作物绝收3500多亩,倒塌房屋157座、仓库225座,冲走粮食48.8万公斤,死亡5人、伤47人。此次洪水到来之前,县委抽调干部202人深入到荆溪、南屿、上街、南通等各险要堤段公社和大队,组织3万多人开展护堤抢险斗争。
6月29日,闽北连日暴雨,县内各地雨量都在60~100毫米以上,闽江水位高达15.42米,沿江12个公社304个大队严重受灾。早稻被淹10.4万亩(占17万亩早稻面积的61%),其中绝收的7万余亩,甘薯、大豆、花生等农作物绝收3500多亩,倒塌房屋157座、仓库225座,冲走粮食48.8万公斤,死亡5人、伤47人。此次洪水到来之前,县委抽调干部202人深入到荆溪、南屿、上街、南通等各险要堤段公社和大队,组织3万多人开展护堤抢险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