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最可爱的人讲那过去的事情

内容更新时间:2009-08-31 10:41:36来源:闽侯乡音报

      1953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敬赠的慰问品搪瓷罐,杨学清常常擦拭,鲜亮如新。

      1953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敬赠的丝巾,
周祯荣珍藏至今。

抗美援朝纪念章,是徐启柱最珍爱的宝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妄图扼杀中国革命和新生的民主政权。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1953年7月27日,随着《朝鲜停战协议》签定,抗美援朝战争宣告胜利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我县人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共有2030 人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24军属下,亲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我方的侧后反登陆战役及1953夏季停战前夕的关键一战——金城反击战役。他们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为赢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中有221位热血男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朝鲜战场。
      今天,当祖国的建设事业蒸蒸日上,迎来60华诞之际,怎能忘记这些“最可爱的人”?
      8月26日,记者怀着深深地敬意,听杨学清、周祯荣、徐启柱三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志愿兵讲述他们的抗美援朝经历。

保家卫国
青年纷纷报名参军

      土改刚刚结束,过去的穷苦农民也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获悉美帝国侵略朝鲜侵略我国东北国土后,群情激愤,广播宣传、游行示威、开控诉会、捐款捐物、开展生产运动……全县各界人民都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
      1951年6月,当时的周祯荣虽然才16岁,但他毅然报名参军。担心自己瘦小,达不到体检的标准,周祯荣在体检前足足喝了六大碗粥,肚皮快撑破了,却还只有86斤,体重明显不达标,而且身高都不够。看见没戏,急切的周祯荣,灵机一动,自个儿跑去找部队领导。部队营长看到周祯荣一身机灵劲,喜欢得不得了,笑呵呵得说:“你就当我的警卫员吧。”就这样,年龄、身高、体重都没能达标的周祯荣情急之下“走后门”当了一名志愿兵。
      杨学清是个遗腹子,8岁时,他的母亲过世,15岁时,祖父也去世了,从此他和祖母两人相依为命。由于在土改中表现突出,杨学清被推选为村共青团支部书记、村民兵副队长。当得知美帝国侵略朝鲜,政府发出抗美援朝的号召后,满腔热血的杨学清就一心盼着能穿上军装,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1951年6月的一天,他最好的朋友、乡民兵副队长杨胜从区里开完扩干会回来后,高兴地告诉杨雪清已经替他报名参军了,杨学清激动地对他说:“你去,我也去!我们一起上战场去!”6月15日,报名参军的青年要去区里体检,奶奶才得知相依为命的孙子要去参军,她极度不舍,哭着求孙子别去。杨学清发动了各种力量,晓以大义,最终说服了奶奶,如愿以偿。那一年,他19岁。
       “参军的大部分都是参加过土改运动的基层骨干分子。”杨雪清告诉记者。当时三歧乡(今晓岐、高岐等村)共21个人参军,包括副乡长在内。另一个其他乡的乡长曾依春都30岁了,也报名参了军。而周祯荣所在的建田村(今芝田村)有23人参军,其中有两人已满30岁。“我们这些穷苦人家刚刚分得田地,刚过上自己当家作主的好日子,当然不能再让美帝国破坏掉了。大家发自内心地誓死都要保卫自己的祖国,巩固自己的政权,保护自己的幸福生活。”三位老志愿兵异口同声。

艰苦训练,开赴朝鲜战场
      经过半个月的新兵队列训练,7月1日凌晨4点,杨学清和周祯荣随军从南通码头乘船到峡南,开始了长途行军。一路上,为防止国民党军从台湾飞来的飞机轰炸,他们都是晚上行军,白天休息。“行军去闽南时,我被分去打前站,落实后面大部队的住宿、吃饭问题。”周祯荣说。当时正值酷暑,战士们全副武装,要背负80斤重的包袱。一路上,大家都走的十分辛苦,许多人的脚磨出了血泡人,有的中暑发烧,有的因饮食不当肠胃不适,但他们仍咬紧牙关,坚持行军。过了将近10天,他们到了闽南。经过三个月的紧张训练,杨学清和周祯荣都被分配到25军73师。
      1952年7月底,部队进行整编,并奉命“北上归建”。到了江西上饶后,部队官兵经历了近半个月紧张的夜间急行军拉练,学习夜间瞄准射击、野外打帐篷就地宿营。为练出实战本领,每晚要跑100多里,每个战士背负枪支、弹药、干粮袋、罐头、洋锹等七、八十斤重的行李。训练结束后,全副武装的部队乘坐火车,直抵辽宁安东市(今丹东市)。在安东,他们又训练了两周,并进行政治学习。部队全部换装,所有帽徽、肩章等能显示解放军的标识装备都留在了安东,换上了人民志愿军的标识。

不畏强敌 浴血奋战
      9月23日,部队接国家政务部动员令,于下午4点备装出发,在“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嘹亮歌声中,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这时,朝鲜已经被战争的乌云笼罩,处处硝烟弥漫,遍地焦土覆盖,满目残垣断壁,田园一片荒芜……为避开敌军的轰炸,部队昼伏夜行,披荆斩棘快速奔向前线。经过20多天的千里急行军,部队顺利抵达平康前线。
   在朝鲜战场,夜里行军是常事。“白天空中经常出现敌人的飞机群,像疯了一样,毫无目标向下洒炮弹。每个战士背负几十斤的行李,不敢走公路,多选择夜里行军。夜里我们照样要翻越高山峻岭、悬崖峭壁。遇上陡峭的山路,下山是必须坐在地上,拉着树枝往下滑,上山则一个个手拉着手往上爬。”周祯荣说。
      在战场上,穿越敌军的封锁线是非常危险的。身在先锋部队担任卫生员的周祯荣,每天穿越两道封锁线,抢救伤员,对此深有体会。“穿越封锁线就是穿越死亡线,那是真正的枪林弹雨!我们根据炮弹声来辨别炮弹类型。如果是流弹炮,还可以有时间躲;如果是坦克炮,那大家的反应就要特别快,否则就是死。因为坦克炮发射时间非常短,杀伤范围也很大。有一次,我听到坦克炮的声音立刻就躲,结果炮弹擦身而过,我身边两个战士当场死亡。”周祯荣回忆道。
      入朝部队在生活方面十分艰苦。由于后方运输困难,蔬菜供应紧张,战士们经常发生维生素缺乏病,国内供应多种维生素也不够补充。战士们只能靠就地挖野菜甚至熬马尾松毛针汤来补充维生素。
      徐启柱在朝鲜战场是个汽车兵,每天就往返于后方和前线阵地。他说,每辆车都配备正、副两名驾驶员。正驾驶员开车,副驾驶员负责观察敌机情况。如果没有飞机,他们就加快速度前进。不过,为了避开敌机,他们也选择夜间行车,只开一个灯,有时发现敌机,连灯都不开,也要前进。但是敌机夜间有时会投放降落伞照明弹,挂在半空半小时,照亮大地。一旦被他们发现目标,就招来狂轰滥炸。“这时候,我们也只能快速往前冲,冲过去了就是胜利。”徐启柱说。在炮火中,他亲眼看着其他的汽车被击中,烧成火球,但他只能选择在炮火中继续前进,努力将物资安全送达前线。
    杨学清在朝鲜战斗了半年,由于在最后一次体检中他符合当空勤兵,从战场调回国内。周祯荣和徐启柱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1957年随部队撤回祖国。

档案解密>>>
闽侯抗美援朝运动大事记

      ★1951年3月8日,全县5万妇女参加抗美援朝示威游行活动。
      ★1951年4月初,县委根据上级通知,拟定抗美援朝动员计划。
      ★1951年4月13日,全县各界抗美援朝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分析了抗美援朝战争形势,总结了全县抗美援朝运动开展以来的成绩。会议指出,自开展抗美援朝运动以来,全县同胞共自动捐献760完万元;白沙、侯官、城门、义序等村镇开展了反对美帝国侵略的游行示威活动;义序、南屿等镇上的工商业界开展了拥税运动,三天内缴清了几个月的税款;农民们掀起了生产增产一成的生产运动。
      ★1951年4月14日,成立县抗美援朝会。随后全县召开青年代表会、妇女代表会、民兵代表会、县直机关宣联会、中苏友好协会宣传员会等十多次会议,宣传抗美援朝。义序、琅岐、马江、扈屿、尚干、南屿、洪塘、侯官、甘蔗、白沙等十几个人口集中的乡成立了抗美援朝分会。
      ★1951年4月19日,召开县直机关全体干部职员动员会议,布置抗美援朝的动员任务,并抽调7个干部深入尚干驻地开展抗美援朝工作。
      ★1951年5月17日,召开大会对闽侯县抗美援朝的经验进行总结。
      ★1951年6月7日,县委根据党中央、省委号召,在各区、乡政府布置了动员参军的任务,要求广大进步青年“踊跃参军,保卫国防,抗美援朝,人人有责”。
      我县各级开了动员大会后,全县共有3772人报名参军,2804人通过体检。其中2030人赴朝鲜战争;分配省军区通讯营104人;军分区独立营451人,分区警备团135人,分区军务科84人。据统计,当时我县是全省动员参军人数最多的县。
      ★1951年6月中下旬,各区参军人员集中区委所在地学习训练。
      ★1952年3月7日,下发福建省人民政府通知,凡持有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人员证书者按革命工作人员家属予以优待。(  记者 陈燕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