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闽侯元素”

内容更新时间:2009-08-21 12:00:34来源:闽侯乡音报

      反复拜读杨先生的《熔炼闽侯元素、锻造首邑之魂》大作,获益良多也颇有启迪。文中提出提炼“闽侯精神”时要考虑到闽侯元素,就很有新意与见地。提出要使“闽侯精神”植根于闽侯历史,体现闽侯的发展,并引领闽侯未来的方向,要个性鲜明,雅俗共赏。还提出“闽侯精神”的表述语要“三不三避免”,即“不能太雅,避免传播障碍;不能太俗,避免品味低下;不能太泛,避免个性淡化。”这些见解都有独到之处。
      可惜的是杨先生既提出“熔炼闽侯元素”的论题,下文却未见对“闽侯元素”的论述,究竟什么是“闽侯元素”?具体的有哪些?未见述及,颇感一头雾水。余本孤陋寡闻,但受大作启迪,赶紧恶补有关元素的知识。先获知“中国元素”概念:“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和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那么,“闽侯元素”的概念当然可以以此类推。
      “中国元素”可分为三部分十大类。三部分是国有元素、传统文化元素、现代文化元素;十大类则是:①著名建筑和伟大成就类;②著名历史人文景观类;③重大发明创造、创举类;④民俗节日、手工艺、服饰、特色食品等类;⑤传统戏曲、乐器、体育项目类;⑥重要学术思想、著作类;⑦著名历史人物类;⑧著名自然景观类;⑨动植物类(含图腾、吉祥物等);⑩著名城市、企业、学校类。当然,作为“闽侯元素”也可以依此分类。但,这些元素必须是闽侯的!那么属于今天闽侯境内的元素有哪些呢?信手拈来便有:昙石山文化遗址、闽江、旗山、五虎山、雪峰禅寺、枯木庵、青圃灵济宫、十四门桥、镇国宝塔、朱熹摩崖石刻“怡山良石”、脱胎漆器、闽兴竹编、大湖抗日、马江海战、义存禅师、陈襄、“海滨四先生”、庐隐及其代表作《海滨故人》、林森、林白水、林祥谦、方声洞(黄花岗72烈士之一)、侯德榜及其制碱法、张钰哲、唐伸璋、强曲曲、陈春生、十八重溪、李纲墓、“做半蛋”(神诞节)、舞蹈《花担》、《陆地行舟》橄榄、茉莉花、东南汽车、大学城等等。如果溯及历史、推至福州五区,作为历史上的“闽侯元素”,更是举不胜举。如何应用这些元素,秀出闽侯,更需集思广益、广纳群言。本人诚举“福州精神”为例,以探元素之奥妙。福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精神,应用了“海”和“林则徐”两大元素,福州市之马尾、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平潭都面临东海,史有“闽在海中”之说(见《山海经》),今有近代海军摇篮的马尾船政文化,所以,运用“海”的元素是正确、得体的,是合符情理的。“林则徐”这一元素就无须繁絮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一种大气、磅礴、包容的精神。
      现在回头分析一下杨先生大作中提到的“闽侯精神”。如:“海涵万族、潮涌世界”,本人以为,一来“海”的元素已在闽侯淡出,二来“海涵万族”又与“海纳百川”有雷同之嫌。闽侯再去突出“海”的元素,不是有点“东施效颦”吗?接下来“潮涌世界”只不过“大话”一句。“闽江奔大海、五虎展雄风”,虽运用了“闽江”、“五虎山”元素,其内涵似欠丰富,有点像杨先生所诟病的是一句“放四海而皆准”的词语。所以,难以引起“为之喝彩”的共鸣。
      杨先生谈到他的“闽侯精神”表述语:“龙腾闽海,光耀中华”时说,他是“从诸多闽侯元素展开思维,首先从‘闽字’说文解字‘闽为门里一条虫’入手。”愚以为,“闽为门里一条虫”只是人们识字时的望文生义,而非“说文解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是说:“闽,为东南越蛇种”,就是说远古的福建土著民族是“闽族”(含昙石山人),他们以蛇作为图腾崇拜,此外并无他意。“门里是条虫,出门是条龙”这句话与“闽”字本义无关,其实这是句牢骚话,与“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差不多。你不把老子当个人才看,老子到了别处同样会成为腾云驾雾的一条龙,看你还敢门缝里看人不?这里“龙”也与“中国龙”无关。我不明白,杨先生既知这句话是“戏说”,为什么正儿八经地加以引述!这“龙”的元素杨先生也承认“龙是中华民族象征”,中国100元素中“长城、春节、龙”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分列前三名。那怎么又作为“闽侯元素”呢?杨先生不是说“不能以中华民族精神代替‘闽侯精神’”吗?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接下说“世界上普遍尊称华人为中国龙”,这似更大谬。“华人”是专指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人,如美籍华人等,它绝非“中华民族之人”的简称,显然是没弄清“华人”概念所致。至于说“在海外打拼的闽侯人……就是中国龙”,退一万步说,如果可以这样自称的话,请问,在祖国故土上打拼的闽侯人反而不是“中国龙”了?应该说,任何人都不敢自诩为“中国龙”,都是自称是“龙的传人”。说到“中华第一灯”,是可象征昙石山文明之光,但今天也只能说“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充其量只能“光耀八闽”,哪里能“光耀中华”?中华民族文明之光是来自祖国的母亲河的黄河、长江。黄河的仰韶、龙山的文化、长江的河姆渡文化才是中华民族文明之光的光源。
      如何运用闽侯元素,从中提炼出“闽侯精神”的表述语,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此不再赘述。商榷中有不当之处,敬请杨先生指正赐教。(刘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