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让我过上幸福的生活
内容更新时间:2009-08-21 11:57:47来源:闽侯乡音报

解放后,不仅农民分到了土地,妇女的地位也提高了。 县档案局 提供

1952年,一位农民获得土地的凭证。黄凌 翻拍

林诗富在当时负责向群众宣传土改政策。
王立强 摄

土改后,林木伙分到的房子。 王立强 摄
“高荷长岸,俺(米汤)粥lao(度)命;衣服没穿,青麻衫挂定;布鞋没穿,草鞋nia(拖)定。”这是解放前竹岐榕岸乡(当时属于林森县十区,今天的榕东、榕中、榕西村)农民贫困生活的生动写照。
60年来,榕岸乡的农民圆了几千年的梦想:温饱有余,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其实,幸福生活早已超越了梦想:手机宽带、私家轿车、休闲旅游……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用汗水和智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走出一条小康之路。
60年来,榕岸乡的农民圆了几千年的梦想:温饱有余,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其实,幸福生活早已超越了梦想:手机宽带、私家轿车、休闲旅游……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用汗水和智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走出一条小康之路。
60年前那苦难的生活
“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吃的是地瓜米和麦糊之类的粗粮,过着‘上无瓦,下无地’的穷苦生活。”竹岐乡榕西村的林木伙老人今年已经80岁,回忆起60年前的苦难生活,林木伙眼神中充满了苦涩。
他告诉记者,那时候榕岸乡的田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地主手里,贫苦的农民根本没有田地。无奈中的父亲只好带着他到竹岐沿江的一块叫“十九股”的沙洲上种些地瓜和小麦,然后在江边搭个草寮就算是一个家了。“那时候沙洲上经常发洪水,经常是眼看着要收成的作物,却被大水给冲走了,别提有多心痛啊!”林木伙介绍说。他回忆道,当时每天吃的都是很稀的地瓜米和麦糊,根本就吃不饱,更别提吃上一顿足够分量的干饭了。
“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吃的是地瓜米和麦糊之类的粗粮,过着‘上无瓦,下无地’的穷苦生活。”竹岐乡榕西村的林木伙老人今年已经80岁,回忆起60年前的苦难生活,林木伙眼神中充满了苦涩。
他告诉记者,那时候榕岸乡的田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地主手里,贫苦的农民根本没有田地。无奈中的父亲只好带着他到竹岐沿江的一块叫“十九股”的沙洲上种些地瓜和小麦,然后在江边搭个草寮就算是一个家了。“那时候沙洲上经常发洪水,经常是眼看着要收成的作物,却被大水给冲走了,别提有多心痛啊!”林木伙介绍说。他回忆道,当时每天吃的都是很稀的地瓜米和麦糊,根本就吃不饱,更别提吃上一顿足够分量的干饭了。
土改时农民分到了地也不敢种
1949年9月,县委制订《林森县第一段工作的初步计划》,号召全县广大干群“推翻反革命恶霸分子的统治”。县区联合组成工作组进驻各村,领导群众组织农会,减租反霸。据林木伙回忆,当时一个身着便衣的男子神秘地来到了他家,向他父亲了解榕岸乡的基本情况。原来他叫张利文,是县委派来接管榕岸乡的。虽然当时全县已经解放,但各地还盘踞着许多还在负隅顽抗的地主恶霸。为了安全起见,防止敌对分子破坏,张利文选择了地处偏僻的江边林木伙家。从此他就以此为据点开始筹备起接管榕岸的前期工作。人们绝对不会想到,此后发生在榕岸乡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减租反霸、土地改革、镇反等运动,竟然决策于闽江边一个简陋的草寮里。“那时候我还是个20岁刚出头的毛头小子,满腔热血,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回忆起60年前的那段历史,林木伙显得激情满怀。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一场波澜壮阔的土地改革在榕岸乡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土改中,林木伙家因为家境贫寒、革命热情高,分到了一间叫子英厝的地主房子和3亩多的田地。“有没有弄错?住地主的房子?”听到分给自己一间地主的房子,而且还是最好的一间房子后,林木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时子英厝的房子一半留给地主家自己住,另一半(共四间)分给没有房子的农民。“晚上跟地主一家住在一起,他们会不会不服气,半夜起来把我们砍了?今晚要轮流值班,密切注意地主的动向。”跟林木伙一样,另外也分到房子的3户农民也是嘀咕不已。其中胆小的一户,愣是观察了3个多月才敢搬进去。“至今我仍然忘不了,地主一家人那种悲哀的眼神。”林木伙对刚刚搬到地主家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
“林木伙的担心在当时相当普遍。当时刚刚解放,共产党接收政权还没多久。所以当时有些农民分到了地也不敢种,怕遭到地主报复,更怕政策变化,后来思想才得以解放。”现年86岁的林诗富见证了当时的情景。他当时任榕岸乡民政委员,随土改工作小组向老百姓宣传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和好处,改变大家的思想观念。据他回忆,当时有一户农民分到一块叫“优山场(洋)”的农田,这块紧靠山边的农田,水源充足,旱涝保收,是块上等好地。“地主的好地给我?他们还会甘心?这不会长久,我宁可不要。”他死活都不要。“不要怕!国民党已经被打倒了,我们不用再受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现在人民当家作主,都是土地的主人了。”林诗富只好耐心地向他解释。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那个农户才勉强接受了这块田地。
1949年9月,县委制订《林森县第一段工作的初步计划》,号召全县广大干群“推翻反革命恶霸分子的统治”。县区联合组成工作组进驻各村,领导群众组织农会,减租反霸。据林木伙回忆,当时一个身着便衣的男子神秘地来到了他家,向他父亲了解榕岸乡的基本情况。原来他叫张利文,是县委派来接管榕岸乡的。虽然当时全县已经解放,但各地还盘踞着许多还在负隅顽抗的地主恶霸。为了安全起见,防止敌对分子破坏,张利文选择了地处偏僻的江边林木伙家。从此他就以此为据点开始筹备起接管榕岸的前期工作。人们绝对不会想到,此后发生在榕岸乡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减租反霸、土地改革、镇反等运动,竟然决策于闽江边一个简陋的草寮里。“那时候我还是个20岁刚出头的毛头小子,满腔热血,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回忆起60年前的那段历史,林木伙显得激情满怀。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一场波澜壮阔的土地改革在榕岸乡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土改中,林木伙家因为家境贫寒、革命热情高,分到了一间叫子英厝的地主房子和3亩多的田地。“有没有弄错?住地主的房子?”听到分给自己一间地主的房子,而且还是最好的一间房子后,林木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时子英厝的房子一半留给地主家自己住,另一半(共四间)分给没有房子的农民。“晚上跟地主一家住在一起,他们会不会不服气,半夜起来把我们砍了?今晚要轮流值班,密切注意地主的动向。”跟林木伙一样,另外也分到房子的3户农民也是嘀咕不已。其中胆小的一户,愣是观察了3个多月才敢搬进去。“至今我仍然忘不了,地主一家人那种悲哀的眼神。”林木伙对刚刚搬到地主家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
“林木伙的担心在当时相当普遍。当时刚刚解放,共产党接收政权还没多久。所以当时有些农民分到了地也不敢种,怕遭到地主报复,更怕政策变化,后来思想才得以解放。”现年86岁的林诗富见证了当时的情景。他当时任榕岸乡民政委员,随土改工作小组向老百姓宣传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和好处,改变大家的思想观念。据他回忆,当时有一户农民分到一块叫“优山场(洋)”的农田,这块紧靠山边的农田,水源充足,旱涝保收,是块上等好地。“地主的好地给我?他们还会甘心?这不会长久,我宁可不要。”他死活都不要。“不要怕!国民党已经被打倒了,我们不用再受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现在人民当家作主,都是土地的主人了。”林诗富只好耐心地向他解释。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那个农户才勉强接受了这块田地。
土改让我过上幸福的生活
土改后,林木伙当时分到了3亩多的田地和一腿牛(即四分之一耕牛的所有权),穷困潦倒的林木伙靠着共产党的好政策,当家作主,翻身做了主人。林木伙告诉记者,以前没钱买米,只能吃些很稀的地瓜米和麦糊,从来没煮过干饭。稻谷收割后,他马上用这些大米蒸了整整一大锅的干饭。“在自己的地里第一次收获稻谷时的感觉,真的很幸福。”至今林木伙仍然对自己那锅香喷喷的米饭津津乐道。
土地改革后,林木伙依靠3亩多田地,通过艰苦奋斗,把5个子女养大成人。如今,老人的5个子女中除小儿子年纪尚小外,4个都已成家立业,并建起了新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于这些,林木伙老人感到十分欣慰。他说,正是因为进行了土地改革,才使穷苦人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土改后,林木伙当时分到了3亩多的田地和一腿牛(即四分之一耕牛的所有权),穷困潦倒的林木伙靠着共产党的好政策,当家作主,翻身做了主人。林木伙告诉记者,以前没钱买米,只能吃些很稀的地瓜米和麦糊,从来没煮过干饭。稻谷收割后,他马上用这些大米蒸了整整一大锅的干饭。“在自己的地里第一次收获稻谷时的感觉,真的很幸福。”至今林木伙仍然对自己那锅香喷喷的米饭津津乐道。
土地改革后,林木伙依靠3亩多田地,通过艰苦奋斗,把5个子女养大成人。如今,老人的5个子女中除小儿子年纪尚小外,4个都已成家立业,并建起了新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于这些,林木伙老人感到十分欣慰。他说,正是因为进行了土地改革,才使穷苦人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档案解密>>>
闽侯县土地改革大事记
★1950年8月23日,闽侯土地改革在第四区沪屿镇兰圃乡(现在的祥谦镇兰圃村)进行实验。
★1950年9月3日,在第四区沪屿镇兰圃乡(现在的祥谦镇兰圃村)宣布了全县的土改准备计划,全县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正式开始。
★1950年10月30日,闽侯县对土地改革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1950年12月26日,第四区沪屿镇兰圃乡(现在的祥谦镇兰圃村)基本完成了全区的土地革命。
★1951年3月28日,闽侯县举行二次扩大干部会议,对上一年的土地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土地改革工作进行部署。
★1951年5月29日,全县有129个乡完成了土地改革,并全部颁发了土地证。
★1951年6月16日,闽侯县委转发福建省委电示,要求对寡妇、童养媳及未出嫁的姑娘等同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
★1951年9月15日,闽侯县委发出通知对完成土地改革的部分区进行颁发土地证。
★1951年11月22日,闽侯县委对全县的土地改革进行了经验总结:1、宣传土改;2、整顿组织;3、训练干部;4、进行实验;5、调查情况等。
★1952年初,省委地委要求闽侯县在当年秋季至1953年春耕前,完成全县土地改革任务。县委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1952年4月,立即对土地改革的难点、薄弱环节等进行了再部署。
★1952年12月全县213个乡基本完成土地改革,124859户获得土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