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支前与解放
内容更新时间:2009-08-14 14:56:44来源:闽侯乡音报
1949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大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突破长江防线,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大部分省市。当上海战役即将结束时,毛泽东即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电告总前委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应迅速准备提前入闽,争取于六、七两月内占领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点,并准备相机夺取厦门。5月27日上海解放后,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的第二十八军、二十九军、三十一军奉命挺进福建,担任解放福建的任务。
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在叶飞、韦国清率领下,冒着炎炎酷暑向福建进军,6月底,闽北解放。7月下旬,人民解放军部队在建阳、建瓯一带集结。这时,中共闽(清)古(田)林(森)罗(源)连(江)中心县委(亦简称“五县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与6月先机到达古田的人民解放军十兵团先遣部队会师,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支前上来,成立了连、罗、林三县支前办事处。随之,五县中心县委书记林白即率游击队干部、战士30多人赶往霍口,开展罗源、连江、林森(1944年,国民政府为纪念1943年逝世的闽侯籍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将闽侯县更名为林森县,直至1950年4月,又复名闽侯县)三县支前工作。在沿途设立了罗源县霍口街、福湖,林森县大湖、坂头、白沙、小北、荆溪等7个支前供应站。并在坂头成立了一个临时乡政府,负责筹备军粮、马草等物资,组织民工修路、架桥、抬担架等任务,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大部队解放闽侯、福州。还派出干部张经仙等,帮助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师部参谋长周景文探察地形,搜集情报。同时,在人民解放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及二十八军后勤部的指导下,先后在廷坪、白沙设立交通联络站和军民联合办事处。在此期间,游击队及其筹粮人员日以继夜,四处奔波,动员群众,筹借粮食。广大群众无不热情支援人民解放军,不少群众只留自己几天的口粮,把其余口粮全部拿出供应部队。在游击队努力工作和广大群众踊跃支持下,及时地为过境人民解放军大部队征借军粮30多万斤和大量柴草等支前物资,保证了大部队供给需要。
当解放大军辎重部队途经古田葛藤湾、闽清邹洋、林森下村、后垅、廷坪、坑坪、后洋头、尾桥直至东元桥一线时,游击队积极发动沿线群众,连续奋战三昼夜,抢修一条长80多华里的山路,保证解放军重炮军队顺利通过。同时,廷坪联络站还担负着为解放军部队作向导,沟通林森、连江、罗源三县的前线联络以及护送解放军伤病员和押送俘虏等繁重任务。中共西区工委也广泛发动群众,踊跃支前,及时筹募军粮3万多斤、蔬菜300多担、猪肉5000多斤,以及马草等物资。8月上旬,林森游击大队在大义、坊口、宏屿、尚干、青圃、兰圃、峡南、枕峰、东台、西台等地设立支前供应站,筹备粮食1万担,军鞋1万双以及大批柴火、马草等军需品,同时组织民工和担架队为解放军向导引路。在林森、福州即将解放的前两天的8月15日,上级命令林森县的游击队及时完成筹备军粮大米300担的任务,游击大队长林得利立即指定第一中队全力以赴,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踊跃筹粮;另一方面将林森县国民党政府部分公粮送到辅翼乡一带辗米厂突击加工,赶在16日下半夜前完成。8月17日凌晨5时,在5名游击队员及民兵向导护送下,数百名群众将300担大米用肩挑送到目的地,及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解放军大军南下,胜利地解放林森、福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9年8月上旬,人民解放军三野十兵团采取钳形攻击战术,分兵三路,以左右两翼切断敌海陆退路,然后会歼福州守敌。以三十一军为左路,从古田出发迂回攻占马尾,断敌海上退路;以二十八军为中路,所属八十五师攻占福清,八十六师攻占长乐营前,八十七师沿福厦路于8月17日攻占尚干。中路二十八军从建瓯出发,8月14日向雪峰、大湖守敌九十六军阵地发起进攻。八十二师攻大湖,击败守敌后,直插福州城北的大小北岭;八十三师攻雪峰,守敌一个旅不堪一击,弃阵而逃,该师紧追堵截,歼灭逃敌数百人。16日,八十三师主力直驱甘蔗、徐家村,截歼逃敌一部,迫近中房(今荆溪镇光明村);八十四师于14日攻占上溪口,截歼逃敌120多人,15日攻占大小箬,守敌向东溃逃,16日沿闽江追击东逃之敌,夺取溪口一带。17日,攻占南屿、双峰山,歼敌1000多人。左路三十一军从古田出发,13日占领丹阳,歼敌两个团,俘敌1500多人。15日攻占闽安镇,俘敌260多人,16日攻占马尾,以炮火封锁闽江。8月17日,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和八十三师先后攻入福州城,宣告福州、林森县解放。从此,闽侯(林森)回到了人民手中,闽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朱理明)
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在叶飞、韦国清率领下,冒着炎炎酷暑向福建进军,6月底,闽北解放。7月下旬,人民解放军部队在建阳、建瓯一带集结。这时,中共闽(清)古(田)林(森)罗(源)连(江)中心县委(亦简称“五县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与6月先机到达古田的人民解放军十兵团先遣部队会师,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支前上来,成立了连、罗、林三县支前办事处。随之,五县中心县委书记林白即率游击队干部、战士30多人赶往霍口,开展罗源、连江、林森(1944年,国民政府为纪念1943年逝世的闽侯籍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将闽侯县更名为林森县,直至1950年4月,又复名闽侯县)三县支前工作。在沿途设立了罗源县霍口街、福湖,林森县大湖、坂头、白沙、小北、荆溪等7个支前供应站。并在坂头成立了一个临时乡政府,负责筹备军粮、马草等物资,组织民工修路、架桥、抬担架等任务,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大部队解放闽侯、福州。还派出干部张经仙等,帮助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师部参谋长周景文探察地形,搜集情报。同时,在人民解放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及二十八军后勤部的指导下,先后在廷坪、白沙设立交通联络站和军民联合办事处。在此期间,游击队及其筹粮人员日以继夜,四处奔波,动员群众,筹借粮食。广大群众无不热情支援人民解放军,不少群众只留自己几天的口粮,把其余口粮全部拿出供应部队。在游击队努力工作和广大群众踊跃支持下,及时地为过境人民解放军大部队征借军粮30多万斤和大量柴草等支前物资,保证了大部队供给需要。
当解放大军辎重部队途经古田葛藤湾、闽清邹洋、林森下村、后垅、廷坪、坑坪、后洋头、尾桥直至东元桥一线时,游击队积极发动沿线群众,连续奋战三昼夜,抢修一条长80多华里的山路,保证解放军重炮军队顺利通过。同时,廷坪联络站还担负着为解放军部队作向导,沟通林森、连江、罗源三县的前线联络以及护送解放军伤病员和押送俘虏等繁重任务。中共西区工委也广泛发动群众,踊跃支前,及时筹募军粮3万多斤、蔬菜300多担、猪肉5000多斤,以及马草等物资。8月上旬,林森游击大队在大义、坊口、宏屿、尚干、青圃、兰圃、峡南、枕峰、东台、西台等地设立支前供应站,筹备粮食1万担,军鞋1万双以及大批柴火、马草等军需品,同时组织民工和担架队为解放军向导引路。在林森、福州即将解放的前两天的8月15日,上级命令林森县的游击队及时完成筹备军粮大米300担的任务,游击大队长林得利立即指定第一中队全力以赴,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踊跃筹粮;另一方面将林森县国民党政府部分公粮送到辅翼乡一带辗米厂突击加工,赶在16日下半夜前完成。8月17日凌晨5时,在5名游击队员及民兵向导护送下,数百名群众将300担大米用肩挑送到目的地,及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解放军大军南下,胜利地解放林森、福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9年8月上旬,人民解放军三野十兵团采取钳形攻击战术,分兵三路,以左右两翼切断敌海陆退路,然后会歼福州守敌。以三十一军为左路,从古田出发迂回攻占马尾,断敌海上退路;以二十八军为中路,所属八十五师攻占福清,八十六师攻占长乐营前,八十七师沿福厦路于8月17日攻占尚干。中路二十八军从建瓯出发,8月14日向雪峰、大湖守敌九十六军阵地发起进攻。八十二师攻大湖,击败守敌后,直插福州城北的大小北岭;八十三师攻雪峰,守敌一个旅不堪一击,弃阵而逃,该师紧追堵截,歼灭逃敌数百人。16日,八十三师主力直驱甘蔗、徐家村,截歼逃敌一部,迫近中房(今荆溪镇光明村);八十四师于14日攻占上溪口,截歼逃敌120多人,15日攻占大小箬,守敌向东溃逃,16日沿闽江追击东逃之敌,夺取溪口一带。17日,攻占南屿、双峰山,歼敌1000多人。左路三十一军从古田出发,13日占领丹阳,歼敌两个团,俘敌1500多人。15日攻占闽安镇,俘敌260多人,16日攻占马尾,以炮火封锁闽江。8月17日,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和八十三师先后攻入福州城,宣告福州、林森县解放。从此,闽侯(林森)回到了人民手中,闽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朱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