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献给福建解放建设事业

内容更新时间:2009-08-10 09:34:41来源:闽侯乡音报

曹万斗常在街心公园看报。 陈燕 摄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闽侯解放60周年。60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闽侯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闽侯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八闽首邑正在冉冉升起。在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闽侯乡音》将开辟“红色闽侯·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闽侯印记:1949年的那些事……”、“我家的故事——讲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变化”等专栏,回顾闽侯60年走过的历程,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传统,让革命先驱们的丰功伟绩、浩气英风永远激励着后继者,为闽侯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改革发展献计献策。

      60年前,有一群热血青年,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为了福建的解放,毅然离开家乡,跟随解放大军南下,在福建贫瘠而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艰难、漫长的建设。他们,就这么将根深深地扎在福建,无怨无悔地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福建的建设事业。现年82岁高龄的曹万斗,就是其中的一员。回忆在福建的这60年的岁月,他却深深地感慨: “这60年,是福建人民养育了我。”
服从命令   南下福建
      曹万斗是山东枣庄人。1943年,他才15岁,就成了一名煤矿工人。1945年11月,新四军解放了枣庄。第二年2月,18岁的曹万斗参加了新四军。5月,在国民党进攻枣庄之际,曹万斗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不久,他当上了鲁南军区特务团二营的一个班长,并参加了保卫枣庄的战斗。1947年,他又成了鲁南军区司令部的一员通讯员。1948年下半年,他到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他转到华东第三野战军随军学校学习,和其他学员一样,主要学习《入城守则》,为参加接管上海的工作做准备。上海的战役打响后,他们学校的学员连夜出发,向百里之外的上海行进,随时准备接管上海。但是,上海战役还没结束,他们就接到通知,要折向苏州,加入华东三野十兵团,南下福建。从接到这个通知起,曹万斗和随军学校的其他同学一样,他们的命运就和福建紧紧绑到了一起。
消灭土匪  巩固政权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军团在叶飞的带领下,南下入闽,开始了解放福建的征程。曹万斗所在的教导团有上千人,随十兵团司令部一起,一路到了福建。
      1949年7月下旬,十兵团司令部驻扎在建瓯。此时,虽然福州和部分县市还没有解放,但全福建的解放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十兵团司令部开始将南下服务团和教导团的学员干部进行分配,准备接管全省60个县的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建立新政权,肃清土匪,安抚人心。曹万斗被分配到了古田县,担任古田县第四区区中队队长,协管地方游击队,主要任务是消灭土匪。
      “刚到古田工作的时候,最大的难题就是语言不通,常常是鸡同鸭讲,只好打手势。”忆起到福建刚参加地方工作那会儿,曹万斗一边打手势一边笑了。他说,那会儿他和游击队的队员之间相互沟通时常闹笑话,当地方言他听不懂,而他的山东“普通话”当地的游击队员也听不懂。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给政府打了报告,专门要了一个能勉强听懂普通话的高中毕业生当文书,其实就是他的翻译官。“和语言比起来,饮食上的不习惯都成了小问题了。”曹万斗笑着说。
      曹万斗介绍,解放前,受生活所迫,古田一带的土匪比较多。解放后,地方游击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肃清土匪,保证地方的治安稳定,巩固新政权。“其实,一般的土匪基本上都是农民,没了生计才跟着别人上山做了土匪。”曹万斗回忆,初解放时,为稳定人心,巩固政权,他们抓到土匪后,一般只枪毙土匪头子和作恶累累的土匪,其余的就以教育为主,劝说他们回家种田。“有时候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小土匪抓了放,放了又被抓,如此两三次,一直教育,直到他在家种田为止。所以当时有句顺口溜:‘区公所吃顿饭,到县里看一看,放了。’很形象得形容当时教育土匪的情况。”
      但对那些穷凶恶极的土匪,他们还是毫不手软地直接消灭。至今,曹万斗还记得,他所住的村子里发生的一桩惨案。一群灭绝人寰的土匪乘他去开会之际,残忍地将农会主任杀害了。“平时,我们发动群众共同打击土匪,由于那个村的群众革命基础好,比较进步,提供了不少土匪的线索,所以土匪怀恨在心,杀害了农会主任。”曹万斗回忆,当时他马上向区里做了汇报,发动群众凑钱葬了农会主任。后来,解放军对当地的土匪进行了一次大清剿,曹万斗带着当地的游击队协助部队围了土匪所在的山,几天后土匪被逼下山投降了。经过审讯,他们揪出了凶手,就地正法。当地的群众直呼大快人心。经过清剿,加上政权稳定后,人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土匪”这个旧社会的产物逐渐消失了。
      1952年5月,曹万斗转业到了地方,7月,被分配到了闽侯,在部队康复医院担任管理员。之后,他就一直里留在闽侯工作,直到1986年在工商局长任上离休。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厦门一个在南平,都是国家处级干部,各自有着幸福的家庭。而他则由女儿一家照顾,和老伴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记 者    陈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