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三十六厅”的岁月沧桑

内容更新时间:2009-06-26 11:21:35来源:闽侯乡音报

每一处精美的木雕都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典故。
 
雕工精美的屋檐。
 
正屋厅堂。
 
俯瞰三十六厅古民居。
 
 
 
      三十六厅古民居,一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江南古厝,隐藏在小箬乡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坳里。它依山而建,宅院里分布着大大小小36个厅堂,高贵精美的雕梁画栋,惟妙惟肖的木雕和石雕,仍然在诉说着往日的奢华。尤其是它充满传奇色彩的身世更是吸引人们无限的遐想。近日,记者走进古民居——
 
 
      清朝乾隆年间,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坳里,一座耗费巨资的大宅院轰轰烈烈地动工了。然而与建设初期的高调相比,如今的它却显得异常低调,低调得让人不可思议。翻遍福州地区乃至闽侯县大大小小的地方志和历史文献、资料,竟然找不到记载这座古民居的只言片语,甚至连留守在古宅里的后人都说不出它详细的来龙去脉。它,就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小箬乡福田村梧峰三十六厅古民居。
200多年沧桑老屋魅力仍在
      6月19日,夏日的一个午后,在小箬乡福田村干部热情的带领下,记者慕名来到了小箬乡福田村梧峰自然村,一睹梧峰三十六厅古民居的风采。
      三十六厅古民居依山而建。大宅院里那些大大小小的36个厅堂,高贵精美的雕梁画栋,惟妙惟肖的木雕和石雕,仍然在诉说着往日的奢华。三十六厅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5亩多,两道2尺厚的防火墙,将诺大的宅院分割为较为独立的三大栋,其中正屋6扇5间,侧屋4扇3间,共两层计100多个房间,36个大小厅堂。宅院以正屋为中心,左右对称,流线明显,布局严谨,砖木结构,是一幢极具南方特色的古民居。
      跨上正屋的厅堂,每扇房间的门窗上,都镂刻着精美的花饰和“南北斗增寿”以及“仙人下棋”之类的典故。这里厅堂虽然显得陈旧,但从鎏金的顶檐、精雕细刻的窗格,恍惚还能感受到200年前的气息。“原来这里有很多鎏金大牌匾和木刻楹联,可惜都在文革中被烧毁了。”一个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叹气道。据老人们介绍,三十六厅的排水系统设计科学,功能完善,这在古民居中并不多见。这里一共有6条纵贯宅院的排水沟和为数众多的排水暗沟,直到今日沟里的水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
老屋主人发家史成迷
      与当初住户曾达200多人的人丁兴旺时期相比,如今留守在三十六厅的后人仅仅只有4、5户10多人。从他们的模糊记忆中得知,三十六厅居民的始祖为五代时期官至尚书右仆射的张睦。唐末,张睦随王审知入闽,居住在福州侯官县孝弟乡惠化里。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张睦为尚书右仆射。卒后葬于侯官县太平乡兴和里赤塘山。宋太祖赵匡胤追赠其为唐太师,加封梁国公。开宝间,配祀闽王祠。张睦后人先后迁居洋里乡的田垱村、小箬乡的尚格村。到乾隆年间,28世祖张道万又从尚格迁居到今天福田村的梧峰。张道万就是梧峰张氏后人的始祖,也是梧峰三十六厅古民居的第一代主人。在他的主持下,在偏僻的梧峰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三十六厅大宅院。原本世代务农的张道万是怎么发家建起了耗费巨资的三十六厅大宅院,至今仍然是个迷。现年80岁的张礼章是张氏35世孙,据他回忆,从曾祖父嘴里流传下来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说,养鸭发家;另一种说法是在神灵的指引下挖到了一处宝藏。
      但是作为子孙后代,他们更相信的是宝藏说法。相传,从梧峰通往西村的路原来是条官道,是古代学子们进京赶考和商人外出经商的必经之路。在那段路上有个旅馆叫合厂街(根据福州话发音),传说那是家“黑店”,许多外地人在旅馆歇脚时,常常被人谋财害命。有一天,张道万路过合厂街时,恍惚中偶遇一匹翩翩白马,好奇的他跟随着白马跑去。那匹白马跑到旅馆旁一个白色的土堆(另一说是一座古墓)时,突然失踪了。聪明的张道万马上领会到这应该是神灵的指引,于是他马上就动手挖开白土堆。这一挖,居然挖出了一堆宝藏。有了这些宝藏,张道万到处买田置地,办起了钱庄,并建起了工程浩大的三十六厅大宅院,随后张道万又在附近建起了三座规模较为庞大的上寨、下寨和下新厝。由于经营有方,张道万和他儿子张思恩家业越做越大,在当地流传一句“钱粮跨九县”的说法。虽然张道万发家的缘由已无从考证,但在战乱频频的社会,剔除掉神乎其神的迷信色彩,有钱人为避祸将宝藏埋藏在某个地方的说法还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
辉煌时住户曾达200多人
      三十六厅古民居建好后,人丁日渐兴旺。人口最为鼎盛时期是在张道万之后的三四代时期,那时候曾经有“21华72国”的说法,也就是说那个时期“华”字辈分的兄弟有21个,他们的后代为“国”字辈分的兄弟有72个,当时总居住人口达到了200多人。三十六厅建好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从这里出仕的人已经难以考证。从正厅墙壁上那四张已经被冲刷得模糊不清的“贺喜中举人或进士的捷报”可以依稀看出,这里至少有四人中过进士或举人。据张礼章介绍,张道万的儿子张思恩曾中过进士。小时候听祖辈讲,张思恩高中进士后,曾带着捷报到洋里田垱的张氏宗祠祭祖。捷报送抵田垱后,宗祠里的人告诉他张氏家族当官的人很多,墙壁上到处贴的都是捷报,一些很大的官都贴到厕所去了。随后他问张思恩官当多大?如果分量不够的话,就不用贴了。看过张思恩的捷报后,那个人赶紧毕恭毕敬地将他的捷报贴到祠堂里比较显眼的位置。“由此可见,张思恩官衔的分量还是挺重的。”张礼章介绍说。后来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又走出了一个法院系统的厅级领导和一个闽清县的县长。他们分别是张氏第34世孙张依泉和他弟弟张依金。
历尽劫难老屋破败不堪
      房子建好后,三十六厅曾创造了当地古民居建设速度的奇迹。100多年前的一个元宵节,正屋曾不慎失火,顷刻间,大火吞噬了正屋。所幸的是由于有厚厚的防火墙,火势并没有蔓延到旁边的屋子。大火过后仅仅3天时间,就在原地令人吃惊地重新矗立起一座新房的雏形,创造了“3天铺扇”的惊人建房速度。“由此可见,当时老祖宗资金的雄厚。”张礼章感慨地说。令人心痛的是,40多年前的一场浩劫,让三十六厅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文革时,一群红卫兵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对三十六厅进行了野蛮的“打砸抢”此后,随着家道的逐渐中落,原本人丁兴旺的三十六厅后人,人口日渐稀少。如今,靠务农为生的后人,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维修加固大宅院,只能任由古屋坍塌、荒废。原本富可敌国的商界巨贾为何家道逐渐中落,重新拿起了先前祖辈的锄头、柴刀,过着艰辛的穷苦生活?对此,张礼章的解释是抽大烟(鸦片)毁掉了这个“家”。
 期盼早日修缮 留住宝贵遗产
       “古民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恢复的宝贵财富,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将其保护起来,尽快修缮,让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福田村党支部书记杨大寿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小箬乡颇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尚锦九仙岩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坪坡田园风光、中平温泉、大坂鸡髻仙以及三十六厅古居民的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此保护好三十六厅古民居,将那段沧桑的历史永远保留下来。(记   者 王立强 通讯员 林长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