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镇:做足特色文章 加快产业发展

内容更新时间:2009-05-18 16:15:34来源:闽侯乡音报

白背毛木耳晾晒场。张存金 摄
 
脐橙种植基地。  张存金 摄
 
古老、宏伟的远济桥。张存金  摄
 
白沙新城。  白沙镇供图
 
千亩白沙滩。  陈允坚  摄
 
 
 
 
 
白沙名片:
      白沙镇地处福州西北部,因闽江冲积大量石英砂而得名。东与荆溪、甘蔗接壤,西跟闽清毗邻,北接大湖、洋里,南连竹岐、鸿尾。闽江、莱福铁路、115县道及规划中的京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政府所在地距福州市中心和闽侯县城分别为26公里和1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是闽侯县的四大古镇之一,曾有历史古镇、商贸大镇、交通要镇和工业重镇之美称。
      白沙镇工业以工艺品产业为主导,化工、机械、水力等产业持续壮大,南山洋工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旅游资源丰富,汤院温泉、云堡寨自然风景区、新坡古民居、联坑远济桥等旅游景点颇具知名度。2008年,白沙镇实现工业总产值8.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值7.66亿元),农业总产值1.75亿元,比增3.1%;出口商品交货总值8500万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265万元,比增21.77%;农民人均纯收入4553元,比增8.3%。
 
稳步增长的工业经济>>>
     
      白沙镇历来十分重视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千方百计保持工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白沙镇继续发展以闽兴公司为龙头的工艺品产业,帮助企业应对不利因素,通过内部改革、技术创新、增产节支、降低成本等措施摆脱困境、挖掘潜力,靠抓品牌、抓创新继续做大做强,促进工艺品行业迎难而上、平稳发展。2008年全镇工艺品产值7.25亿元,化工、机械等产业的产值也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
      同时,白沙镇正紧锣密鼓地全力推进南山洋工业集中区建设,持续深化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目前,规划面积1000多亩的南山洋工业集中区已完成三通一平建设,并已入驻企业11家,总投资2.1亿元。南山洋工业集中区正逐步成为以工艺品行业为主导,涵盖建材、化工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增强了全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此外,随着京福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动建,白沙镇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也必将提升白沙的经济发展速度。
特色突出的农业经济>>>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高优农业。对基础性产业的农业,白沙镇着力在“特色”上做足文章,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白沙428”、“甬优”等优质稻推广种植面积进一步得到扩大,2008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66万亩。
      做大做优水果产业。两年来,白沙镇完成了延福橄榄扩征土地56.68亩,并依托延福橄榄深加工企业的带动,投产橄榄汁、橄榄酒、橄榄茶、生物制品等系列产品,提高橄榄附加值。2008年全镇橄榄种植面积达15593亩。同时,大力扶持绿百合、溪头老虎湾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做好优良品种培育和推广,并结合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提升“白沙脐橙”品牌效应,全年脐橙产量达1000多吨。
      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白沙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扶持孔元白背毛木耳生产,并持续加大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扶持力度。2008年,全镇毛木耳种植面积达120亩,种植菌袋250万袋,鲜品产量达1800吨。同时,白沙镇还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了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和丰产保收能力。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白沙地理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闽江沙滩、汤院温泉、万亩果园、云堡寨、大目溪、新坡古民居及联坑远济桥、梧桐下油菜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同时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也为树立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拓宽领域、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新坡古民居
      新坡古民居位于白沙镇新坡村,系清代康熙年间(1736-1795年)由江永奋、江永襄兄弟所建,它的建造时间比闽清宏琳厝还早59年。古民居规模庞大、保护完好,199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200多年的岁月沧桑,古民居原有布局尚属完整,结构基本保持原样,还留存有许多实样,这在素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福州三坊七巷里也难以见到。2008年,白沙镇筹措了50万元维修资金,对古民居进行全面修缮,目前,维修工作正有序展开。随着修缮工程的逐步推进,新坡古民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也将得到进一步显现,并将成为白沙镇旅游市场的一个新的亮点!
      2、白沙湾生态农庄
      白沙湾生态农庄位于白沙镇马坑村,距福州市区仅半个小时的车程,是“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年”福建省“明星”项目之一。白沙湾因月牙型的沙滩而得名,又因千亩沙滩、千亩果园、千亩花海合称“三千风光”而闻名。景区依托周边的昙石山博物馆、三叠井森林公园、雪峰寺等风景名胜,成为福州市郊生态旅游一颗璀璨的新星。白沙湾生态旅游融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和休闲娱乐于一体,园区除了具有全国最大的植物主题迷宫乐园外,还充分挖掘当地农业资源,全面开发农家体验、农家特色餐饮、农家购物、犁田耕地、种植采摘以及珍禽豢养、山地狩猎等项目,形成四季有花海、天天有花样的大型体验、休闲农庄。
      3、联坑远济桥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远济桥位于白沙镇联坑村。桥长33米,宽5米,桥身离涧底30多米。整座桥无桥墩,且不用一钉一铆,采用斜撑式构架,是福州地区极其罕见的木构古廊桥之一,其建造工艺也成为当时福州木拱桥建造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于198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远济桥”由光绪年间进士、侯官人陈景韶带头捐资建桥,并题刻“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 远济桥也因此而得名,更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考古价值。
      4、汤院温泉
      白沙镇汤院村距福州55公里,交通条件便利,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热水资源,水温保持58℃,日流量207.4吨,是集休闲、度假、温泉疗养于一体的好去处。
      泡在汤院温泉池里,在气雾袅绕中闭目养神,任由冷热适度的温泉水刺激浑身的神经,静心默念着宋僧可遵的“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南宋爱国抗金名将李纲的“温冷泉源各自流,天教施浴雪峰陬。众生尘垢何时尽,汨汨人间几度秋。”、“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似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等题咏汤院温泉的诗句,真是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
      目前,白沙镇拟在现有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筹措资金,将汤院温泉与白沙湾生态农庄、新坡古民居、联坑远济桥、梧桐下油菜花基地等休闲观光景区连成一线,打造富有白沙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并以此促进白沙商贸旅游繁荣,带动白沙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优美和谐的人居社会
      近年来,白沙镇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卫生、治安等问题,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中,白沙镇共投入近200万元,进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镇所有村(居)已全部通过省、市家园清洁建设考核验收。白沙镇以创建市级卫生镇为契机,紧紧围绕环境卫生、改厕改水、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等内容,加强沿街店面整治,清理摊外摊、店外店和占道经营等现象,举全镇之力创整洁美好家园,改善了镇容镇貌,提升了白沙形象。2008年11月,白沙镇顺利通过了创建市级卫生镇检查验收。
      在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白沙镇结合新农村建,在扎实开展“清违”工作,遏制抢建歪风的同时,逐步完善村(居)规划,优化镇区布局,改善全镇的交通条件。投入300多万元资金,实施白沙旱闸口至埕元顶镇区道路改造,目前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今年7月即可完工。同时,全面启动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切实改善全镇的交通条件。
      白沙镇充分利用承接山区和平原区的区位优势和水陆交通便利优势,做好闽江两岸土地整合利用文章,加快“白沙新城”开发力度。截至目前,总投资达2亿多元、规划总占地面积236亩的白沙新城(一期、二期)已开发商品房30幢共1000多套,入住居民1000多户,车站、市场、超市、学校、公园等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居民小区也已形成规模,并为实施“一心、三片、四组团”的镇区总体规划,打造“商贸旺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白沙镇下大力气创建平安镇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完善“严打”长效机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深入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开展非煤矿山、道路交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近年来,白沙镇立足镇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白沙镇正以全新的面貌,向现代化的“工业强镇”“商贸旺镇”大步迈进!(组稿: 邱长榕  林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