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白水文章——试论林白水的新闻实践及其职业操守
内容更新时间:2009-04-03 11:56:11来源:闽侯乡音报
编者按:
2006年8月6日,在林白水烈士英勇就义80周年之际,由中国新闻史学会、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福建省林白水研究会等承办的报界先驱林白水就义8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福州隆重举行。这次盛会,共有各界代表和海内外专家学者600多人参加。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林白水的新闻思想、学术成就、报格、人格,以及他对现代新闻学的影响等。《报界先驱林白水研究论文》一书,从中筛选了54篇研讨会论文汇编而成,于2008年7月出版。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本报特别从中撷取《千秋白水文章》一文予以刊登,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斗士、中国报界先驱。
2006年8月6日,在林白水烈士英勇就义80周年之际,由中国新闻史学会、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福建省林白水研究会等承办的报界先驱林白水就义8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福州隆重举行。这次盛会,共有各界代表和海内外专家学者600多人参加。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林白水的新闻思想、学术成就、报格、人格,以及他对现代新闻学的影响等。《报界先驱林白水研究论文》一书,从中筛选了54篇研讨会论文汇编而成,于2008年7月出版。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本报特别从中撷取《千秋白水文章》一文予以刊登,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斗士、中国报界先驱。


林白水(1874-1926年),有人称他是“中国留学外国学新闻学的第一人”,在考古学家容庚眼里,林白水酷似击鼓骂曹的狂士祢衡。林白水自诩为“用语体(即白话)的报纸来做革命的宣传”的第一人。最终,邵飘萍、林白水先后以身殉报、为国捐躯,时人哀其“一样飘萍身世,千秋白水文章”。林白水一生因文名起,因文贾祸,可谓“生荣死哀”。这位刚正不阿、笔挟风雷的新闻前辈有哪些新闻理念和操作手法,可供后人参考借鉴?本文将对林白水的新闻实践作个概述,以期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一、白话起家 平民路线
清末延至民国的新旧文化之争,权贵民党之间的官话白话之争,大抵是谁操话语权的政治地位之争。林白水的政治立场可归类为“民党元勋”,他选择用白话报纸来做革命宣传。道理很简单:民智未启,一切变革都成奢谈。白话文是群众语言、革命语言,用它作革命宣传入手快。
青年时期的林白水主张教育救国。19岁那年,尽管文才出众,但他坚决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应聘去当私塾老师。那户人家也姓林,几个受教的子侄林长民、林肇民、林尹民、林觉民,后来大都是很有名的人物。其后,又应同乡、杭州知府林启之邀,先后执教于杭州蚕桑学堂和求是书院。1899年春天,林白水与方声涛等人创办了福州第一所具有近代色彩的新式小学——福州蒙学堂,在他的学生中间,后来有十几个人成为黄花岗起义的烈士。
教育固然为救国的第一要义,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过程过于迂缓。非常时期需用非常手段,林白水另辟蹊径——办白话报,开启民智,尽快唤醒沉酣于千年梦魇之中的国人。 1901年6月,杭州名士项藻馨创办《杭州白话报》,林白水受聘膺任主笔,英雄有了用武之地。20世纪初,中国已有白话报纸十多份,白话教科书五十多种,白话小说上千部。在清末众多的白话报人中,林白水的白话文特值一书,因为他不但文笔好,而且对白话文的好处有理论上的认识。在《杭州白话报》创刊号上,林白水撰写的发刊词《论看报的好处》阐述了自己的办报理念:“因为我是一个平民,所以我说白话,是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而不是一般士大夫阶级的咬文嚼字或八股文的文章。我不谈风花雪月,也不像别的报纸一样,捧戏子或歌颂妓女的美丽风骚。我只是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事报告给一般老百姓。”有意放弃文言文,改用浅显的白话文办一份通俗易懂的报纸,用老百姓懂的话,说老百姓懂的事,吸引老百姓的注意力,这在当时已属标新立异。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林白水认定报社是“公共言论机关”,“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在《杭州白话报》上,他以“宣樊”、“宣樊子”的笔名大力鼓吹新政,批判封建迷信、国民吸食鸦片和逼迫妇女缠脚。杭州随后出现第一个“女子放足会”一事,足见其火力之猛,影响之深。24年后,林白水回忆起这段往事,仍颇为自得:“说到《杭州白话报》,算是白话的老祖宗。我从杭州到上海,又做了《中国白话报》的总编辑,与刘申培两人共同担任。中国数十年来,用语体(即白话)的报纸来做革命的宣传,恐怕我是第一人了。”
林白水办报不是文人办报那么简单,已经有了“政治家办报”的倾向。1902年4月,林白水应蔡元培之邀前往上海,共同组织中国教育会,“表面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接着又与蔡元培等人创办了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及社刊《学生世界》,“鼓动反清革命,言论尤为激烈”。此外,他还为《苏报》撰写时评。1903年12月,蔡元培创办《俄事警闻》(后更名为《警钟日报》),林白水又发挥其优势,几乎包揽了报上所有的白话文,但多不署名。评价上述活动,可见林白水办报为政治服务,刻意以白话文为载体,争取读者,引领舆论,谋求最大化的宣传效果,凸显其“民党元勋”的政治本色。
二、针砭时弊 骂得在理
林白水就义59年之后,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对他的一生,已有定论。但还是有人对林白水存有看法,认为林白水具有旧式文人性格狷狂、桀骜不驯等特点,报上骂人过于尖刻,其死虽然情有可悯,但终归咎由自取。事实是怎样呢?历史被黄沙掩埋,许多沉藏于底的史实虽然潭没,但考证钩沉,总是有迹可寻,可以还原本来面目。1903年12月19日,林白水在上海独立创办《中国白话报》,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时的报刊不分家,《中国白话报》名为“报”,实为刊,几乎所有栏目都是由林白水一人包打包唱。这份报将读者对象定位为“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孩子们、妇女们”,把救国的希望寄托于下层劳动群众。他以“白话道人”的笔名,大力鼓吹天赋人权、人类平等、百姓合群等新观念,明确宣传反帝爱国,反对“和平”改良,鼓吹暗杀和排满,号召工人、农人“结成一个大党”,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独立共和的政府”。这说明他确有深刻的政治思考和独到的政治眼光。
正基于此,林白水敢骂、能骂,他的白话文字字皆得要领。1904年2月16日,林白水在《中国白话报》第7期“论说”栏目发表《国民的意见》。文中指出:“凡国民有出租税的,都应该得享各项权利,这权利叫自由权,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100年前,林白水就己主张“纳税人的权利”,眼光犀利。
《中国白话报》第17、18期“论说”栏目,又连载了林白水《论刺客之教育》一文。这篇文章影响深远,甚至成为一些热血志士的行动指南。1905年9月24日,吴樾怀揣土制炸弹,在北京车站谋炸出洋考察宪政的清廷五大臣,其绝笔信提及:“自阅《中国白话报》,始知革命宗旨之可贵;自读《论刺客》一篇,始知革命当从暗杀入手。”
1904年10月8日,《中国白话报》创刊不到一年即告停刊,但在中国新闻史却留下了浓墨重彩。回头来看,单是新闻标题就弄得诙谐有趣,浅白生动,如《俄国武官不客气的说话》、《商部尚书吃花酒》、《大家听戏,好玩得很哩》。在新闻体裁上,林白水较早使用号外、文摘、时事问答、连续报道、综合报道、集纳新闻、编者按、编后记等多种样式,用以报道新闻、展开评论。他的时评辛辣尖刻,冷峭凌厉,或一针见血,或绵里藏针。
新闻记者是杂家,“功夫在诗外”。林白水曾三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主修法政,兼修新闻(因此有人称他是“中国留学外国学新闻学的第一人”),系统研究过英、美法律和日本教育。先后翻译了《自助论》、《英美法》、《日本明治教育史》等著作。编译的《华盛顿》、《毕斯麦》、《哥伦布》、《大彼得》、《纳尔逊》、《加里彼得》等六本小册子,介绍西方古代和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被商务印书馆列入“少年丛书”,推荐为“学生校外必读之书”。林白水撰成《中国民约精义》一书,商务印书馆破例预付给他一千元银票的稿酬。他将款项全部资助给革命党人在南京举义。林白水一生在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乐善好施的义举并不乏见。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结果大于过程。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林白水的骂,骂得在情在理,深刻犀利。他对旧中国的弊端洞若观火,所写文章针砭时弊,解决之道大多也能对症下药,切实可行,绝非旧式文人怀才不遇的无病呻吟。而且,林白水能将思想付诸行动,绝非革命的空想家。事实上,对于林白水充满真知灼见的思想及笔调,同时代的人就已有了很高的评价——“无私无党,直言不讳者,白水一人而已。观其时评,无论任何军阀、任何政客、任何士民,有好坏处,莫不良心驱使,力加戒勉,且聪明绝顶,料事如神”;“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其见诸报章,每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而归结及于政局,针针见血,物无遁形”;“词严义正,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污吏寒心,贪官打齿”,“对一般恶官僚,当头棒喝;对一般新青年,痛下针砭”。从记者职业水准的角度来说,林白水的文章言之有据,入木三分,立得住脚,有公信力。
三、笔挟风雷 书法不隐
新闻是对历史的记录。中国史家笔法向来有“春秋笔法”、“董狐笔”之分。“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林白水记事笔法选择的是“董狐秉笔直书”。民国二年(1913年),林白水北上进京,到袁世凯的总统府当秘书,后来还在段祺瑞政府担任过众议院议员。官场的黑暗腐败使他难以接受,他曾对朋友说,国会“旋仆旋复,直同儿戏”,还是办报痛快。1916年林白水终于辞去官职,重新投身报业,在北京创办《公言报》。有人认为林白水“又吃纣王水士,又说纣王无道”,从军阀政府那里拿钱又骂军阀。平心而论,那时的报纸光靠广告、发行是撑不起台面的,绝少有不从政客手里拿钱的。《公言报》的办报资金大部分来自林纾的门生、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的资助。说破了,《公言报》就是安福系的执政机关报。但林白水不是吃人嘴短的软骨报人,不会昧着良心说瞎话,他常有越轨动作,如发表过“有吏皆安福,无官不福安”这样的讽刺联。1917年春,林白水独家披露了政客陈锦涛暗中贿赂议员拉选票的丑闻,以及交通总长许世英在津浦租车案中贪赃舞弊的内幕,京津舆论一片哗然,弄得段祺瑞十分头痛。结果陈锦涛银铛入狱,许世英畏罪辞职。林白水后来得意地说:“《公言报》出版一年内颠覆三阁员,举发二赃案,一时有(新闻界)刽子手之称,可谓甚矣。”你方唱罢我登场,民国初年的北京政坛乱象横生。林白水这个“新闻刽子手”又发表时评《民国六年北京之所有》,指出:“总理一年而九易,则政乱可知。”张勋复辟梦破灭刚及一旬,北京政府发布了为前清朝廷洗刷罪名的命令,林白水援笔撰成时评《便宜不得》,表示不能便宜上演复辟丑剧的溥仪、张勋和康有为等人,与权贵们大唱反调。他的一篇《青山漫漫七闽路》揭穿即将荣赴福建履新的许世英贪赃舞弊、任用私人的老底,彻底打破了许某的省长梦。林白水一系列辛辣刺骨的时评,闹得与安福系的裂痕越来越大,唯有离开《公言报》一路可行。1921年3月,林白水和胡政之合作,创办《新社会报》,提出“树改造报业之风声,做革新社会之前马”的口号。第二年的2月,《新社会报》就因独家披露吴佩孚挪用盐业公债的黑幕,被警察厅勒令停刊。1922年5月,林白水又创办《社会日报》,坚持仗义执言的办报方针,与恶势力针锋相对,因而一纸风行,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北京之中央公园,夏日晚凉,游人手持报纸而诵者,皆《社会日报》也”。
1923年2月,《社会日报》“紧急新闻”栏中刊出一篇《吴大头之进项》,唾骂吴景潦是“塞外的流氓、关东的蛮种”,披露了曹馄送他三万元、送副议长张伯烈一万一千元的丑闻。同年6月,《社会日报》刊出曹银贿选总统,允诺给每位议员每月津贴六百元、每张选票五千元大洋这一爆炸性内幕消息。林白水把那些受贿的议员斥骂为“猪仔”,在报纸上肆意嘲弄,翻江倒海,一言一动均能吸引天下视听。曹馄见白花花光洋都摆不平,干脆动粗,派人将报馆查封,将林白水“请”到侦缉队蹲了三个多月。
有人论及林白水的斗争策略,“议论个人长短,或揭人隐事,涉及权贵私德问题,形容备至,不留余地”。时至今日,我们阅读林白水的文章,痛快淋漓之余心为之神往: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就了这么大的胆,遇恶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毫无“为尊者讳”的顾忌,甚至于置生死不顾,真的是具有先秦两汉史家之遗风,有国士之风。
四、不曾亏心 义无反顾
上面说了林白水新闻的话语、文风、笔法,这里要说的是他的职业操守。林白水说过:“但能为社会留一公言,代表民意,虽冒艰险,在所不辞。”刚出生,父亲就给他取了个怪名“獬”——传说中的独角怪兽,每逢善恶相斗,必以角冲顶恶人。40岁那年(1914年)林白水将他的字“少泉”中的泉字身首分割,便成了“白水”二字,有了“愿以身殉所办之报”的含义。1922年5月创办的《社会日报》,林白水在复刊词中说:“蒙赦,不可不改也。自今伊始,斩去《新社会报》之‘新’字,如斩首然,示所以自刑也。”好事之人爱用 “一语成谶”来形容文人命运多舛。然而,态度决定一切,求仁得仁,又何怨哉!
1925年底的北京新闻界噩运连连,《晨报》报馆被捣毁,《社会日报》报馆也险些挨砸,林白水收到了措辞穷凶极恶的威胁信。他随即在《社会日报》登出《白水启事》:“今则年逾五十,家徒四壁,一子一女,学业未成,外对社会,内顾家庭,犹多未尽之责,迭承亲友劝告,勿以言论招祸。自今日起,不耳执笔为文……”当天,时评栏作者的署名即由“白水”改为“记者”。早在同年的7月份,林白水就在《社会日报》副刊接连登载《林白水卖文字办报》的广告:“《社会日报》自出世以迄今日,己满三年,耗自己之心血,不知几斗;廉朋友之金钱,不知几万。艰难缔造,为社会留此公共言论机关,为平民作一发抒意见代表,触忌讳,冒艰险,所不敢辞。然为资力所扼,发展无望,愧对读者。……计不得出,惟有出卖其自以为能之文与字,藉资全活。”
林白水个人生命受到威胁,以个人资金办报,又捉襟见肘,独立办报的环境已经恶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声明“不再执笔为文”后仅五天时间,林白水就收到200多封读者来信。其中有一封信出自青年学生的手笔:“我们每日拿出脑血换来的八枚铜元,买一张《社会日报》,只要读一段半段的时评,因为他有益于我们知识的能力。”林白水坐不住了。1925年12月20日,他刊出《白水启事》:“这半个月之内,所收到的投书,大多数是青年学生的,都是劝我放大胆子,撑开喉咙,照旧地说话。我实在是感激得很,惭愧得很。世间还有公道,读报的还能辨别黑白是非,我就是因文字贾祸,也很值得。”又是一个“一语成谶”!却是为舆情之所系,为大义之所驱!《社会日报》的时评又署上“白水”之名,重新开骂——“军既成阀,多半不利于民,有害于国。除是死不要脸,愿作走狗,乐为虎怅的报馆,背着良心替他宣传之外,要是稍知廉耻,略具天良的记者,哪有不替百姓说话,转去献媚军人的道理?”
1925年8月5日,林白水发表时评《官僚之运气》,讥讽张宗昌跟前红人潘复为“肾囊”。这时,有人悲叹:林白水的死期近了。在中国办报,这种秉性的人难得善终。
林白水先是以“言论自由,岂容暴力干涉”,断然拒绝潘复勒令公开道歉的要求,翌日(1926年8月6日)凌晨一时即被捕入狱。凌晨四点十分,林白水被押赴天桥刑场枪决,子弹从后脑入,左眼出。遇难之日,林白水身穿夏布长衫,须发斑白,双目未膜,陈尸道旁。这一天离邵飘萍遇害相距只有一百日,且在同一刑场遭到残杀,“萍水相逢百日间”,这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惨痛的一笔。
林白水死前留下遗嘱“我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一时无从说起,只好昕之。爱女好好读书,以后择婿,须格外慎重。可电知陆儿回家照应。小林、宝玉,和气度目。所有难决之事,请表孙、淮生、律阁、秋岳诸友帮忙。我生平不做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有人说林白水“慷慨就义”,其女林慰君女士对此反应强烈:“他内心的痛苦不知多么厉害!又有谁知道?!”推敲一下,林女士的话说得实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且舔犊情深的老弱文人、报人,未受审判,无辜受死,要说坦然,也只能是无奈。这时的林白水,也许更像临死的金圣叹,“莲儿心内苦,梨子腹中酸”。
林白水的遗嘱寥寥数语,交代的都是家事,并没有谈及他一生为之奋斗,也最终为之献身的新闻事业,只有一句“我生平不做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耐人寻味。人说绍兴师爷爱骂人,个个刀笔吏,师爷们也自认为坐幕是“吃子孙饭”,怕遭报应。林白水是揭黑幕、拆烂泥的记者,拿过人钱,也好骂,笔挟风雷,翻倒三江,有些论点过于偏激(如鼓吹暗杀)。但那个年头,没有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在黑暗得一塌糊涂的烂泥中,他是坦然的,毫无亏心之处。
时代在变,但新闻记者为民鼓与呼的使 命未变。千秋白水文章,今天读来,仍值得新闻工作者为之沉思,为之长叹,为之感奋再三。
(作者谢海潮系福建日报编辑,吴毓健系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新研所副所长、福建省林白水研究会副会长)(■ 谢海潮 吴毓健)
一、白话起家 平民路线
清末延至民国的新旧文化之争,权贵民党之间的官话白话之争,大抵是谁操话语权的政治地位之争。林白水的政治立场可归类为“民党元勋”,他选择用白话报纸来做革命宣传。道理很简单:民智未启,一切变革都成奢谈。白话文是群众语言、革命语言,用它作革命宣传入手快。
青年时期的林白水主张教育救国。19岁那年,尽管文才出众,但他坚决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应聘去当私塾老师。那户人家也姓林,几个受教的子侄林长民、林肇民、林尹民、林觉民,后来大都是很有名的人物。其后,又应同乡、杭州知府林启之邀,先后执教于杭州蚕桑学堂和求是书院。1899年春天,林白水与方声涛等人创办了福州第一所具有近代色彩的新式小学——福州蒙学堂,在他的学生中间,后来有十几个人成为黄花岗起义的烈士。
教育固然为救国的第一要义,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过程过于迂缓。非常时期需用非常手段,林白水另辟蹊径——办白话报,开启民智,尽快唤醒沉酣于千年梦魇之中的国人。 1901年6月,杭州名士项藻馨创办《杭州白话报》,林白水受聘膺任主笔,英雄有了用武之地。20世纪初,中国已有白话报纸十多份,白话教科书五十多种,白话小说上千部。在清末众多的白话报人中,林白水的白话文特值一书,因为他不但文笔好,而且对白话文的好处有理论上的认识。在《杭州白话报》创刊号上,林白水撰写的发刊词《论看报的好处》阐述了自己的办报理念:“因为我是一个平民,所以我说白话,是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而不是一般士大夫阶级的咬文嚼字或八股文的文章。我不谈风花雪月,也不像别的报纸一样,捧戏子或歌颂妓女的美丽风骚。我只是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事报告给一般老百姓。”有意放弃文言文,改用浅显的白话文办一份通俗易懂的报纸,用老百姓懂的话,说老百姓懂的事,吸引老百姓的注意力,这在当时已属标新立异。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林白水认定报社是“公共言论机关”,“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在《杭州白话报》上,他以“宣樊”、“宣樊子”的笔名大力鼓吹新政,批判封建迷信、国民吸食鸦片和逼迫妇女缠脚。杭州随后出现第一个“女子放足会”一事,足见其火力之猛,影响之深。24年后,林白水回忆起这段往事,仍颇为自得:“说到《杭州白话报》,算是白话的老祖宗。我从杭州到上海,又做了《中国白话报》的总编辑,与刘申培两人共同担任。中国数十年来,用语体(即白话)的报纸来做革命的宣传,恐怕我是第一人了。”
林白水办报不是文人办报那么简单,已经有了“政治家办报”的倾向。1902年4月,林白水应蔡元培之邀前往上海,共同组织中国教育会,“表面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接着又与蔡元培等人创办了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及社刊《学生世界》,“鼓动反清革命,言论尤为激烈”。此外,他还为《苏报》撰写时评。1903年12月,蔡元培创办《俄事警闻》(后更名为《警钟日报》),林白水又发挥其优势,几乎包揽了报上所有的白话文,但多不署名。评价上述活动,可见林白水办报为政治服务,刻意以白话文为载体,争取读者,引领舆论,谋求最大化的宣传效果,凸显其“民党元勋”的政治本色。
二、针砭时弊 骂得在理
林白水就义59年之后,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对他的一生,已有定论。但还是有人对林白水存有看法,认为林白水具有旧式文人性格狷狂、桀骜不驯等特点,报上骂人过于尖刻,其死虽然情有可悯,但终归咎由自取。事实是怎样呢?历史被黄沙掩埋,许多沉藏于底的史实虽然潭没,但考证钩沉,总是有迹可寻,可以还原本来面目。1903年12月19日,林白水在上海独立创办《中国白话报》,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时的报刊不分家,《中国白话报》名为“报”,实为刊,几乎所有栏目都是由林白水一人包打包唱。这份报将读者对象定位为“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孩子们、妇女们”,把救国的希望寄托于下层劳动群众。他以“白话道人”的笔名,大力鼓吹天赋人权、人类平等、百姓合群等新观念,明确宣传反帝爱国,反对“和平”改良,鼓吹暗杀和排满,号召工人、农人“结成一个大党”,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独立共和的政府”。这说明他确有深刻的政治思考和独到的政治眼光。
正基于此,林白水敢骂、能骂,他的白话文字字皆得要领。1904年2月16日,林白水在《中国白话报》第7期“论说”栏目发表《国民的意见》。文中指出:“凡国民有出租税的,都应该得享各项权利,这权利叫自由权,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100年前,林白水就己主张“纳税人的权利”,眼光犀利。
《中国白话报》第17、18期“论说”栏目,又连载了林白水《论刺客之教育》一文。这篇文章影响深远,甚至成为一些热血志士的行动指南。1905年9月24日,吴樾怀揣土制炸弹,在北京车站谋炸出洋考察宪政的清廷五大臣,其绝笔信提及:“自阅《中国白话报》,始知革命宗旨之可贵;自读《论刺客》一篇,始知革命当从暗杀入手。”
1904年10月8日,《中国白话报》创刊不到一年即告停刊,但在中国新闻史却留下了浓墨重彩。回头来看,单是新闻标题就弄得诙谐有趣,浅白生动,如《俄国武官不客气的说话》、《商部尚书吃花酒》、《大家听戏,好玩得很哩》。在新闻体裁上,林白水较早使用号外、文摘、时事问答、连续报道、综合报道、集纳新闻、编者按、编后记等多种样式,用以报道新闻、展开评论。他的时评辛辣尖刻,冷峭凌厉,或一针见血,或绵里藏针。
新闻记者是杂家,“功夫在诗外”。林白水曾三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主修法政,兼修新闻(因此有人称他是“中国留学外国学新闻学的第一人”),系统研究过英、美法律和日本教育。先后翻译了《自助论》、《英美法》、《日本明治教育史》等著作。编译的《华盛顿》、《毕斯麦》、《哥伦布》、《大彼得》、《纳尔逊》、《加里彼得》等六本小册子,介绍西方古代和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被商务印书馆列入“少年丛书”,推荐为“学生校外必读之书”。林白水撰成《中国民约精义》一书,商务印书馆破例预付给他一千元银票的稿酬。他将款项全部资助给革命党人在南京举义。林白水一生在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乐善好施的义举并不乏见。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结果大于过程。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林白水的骂,骂得在情在理,深刻犀利。他对旧中国的弊端洞若观火,所写文章针砭时弊,解决之道大多也能对症下药,切实可行,绝非旧式文人怀才不遇的无病呻吟。而且,林白水能将思想付诸行动,绝非革命的空想家。事实上,对于林白水充满真知灼见的思想及笔调,同时代的人就已有了很高的评价——“无私无党,直言不讳者,白水一人而已。观其时评,无论任何军阀、任何政客、任何士民,有好坏处,莫不良心驱使,力加戒勉,且聪明绝顶,料事如神”;“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其见诸报章,每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而归结及于政局,针针见血,物无遁形”;“词严义正,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污吏寒心,贪官打齿”,“对一般恶官僚,当头棒喝;对一般新青年,痛下针砭”。从记者职业水准的角度来说,林白水的文章言之有据,入木三分,立得住脚,有公信力。
三、笔挟风雷 书法不隐
新闻是对历史的记录。中国史家笔法向来有“春秋笔法”、“董狐笔”之分。“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林白水记事笔法选择的是“董狐秉笔直书”。民国二年(1913年),林白水北上进京,到袁世凯的总统府当秘书,后来还在段祺瑞政府担任过众议院议员。官场的黑暗腐败使他难以接受,他曾对朋友说,国会“旋仆旋复,直同儿戏”,还是办报痛快。1916年林白水终于辞去官职,重新投身报业,在北京创办《公言报》。有人认为林白水“又吃纣王水士,又说纣王无道”,从军阀政府那里拿钱又骂军阀。平心而论,那时的报纸光靠广告、发行是撑不起台面的,绝少有不从政客手里拿钱的。《公言报》的办报资金大部分来自林纾的门生、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的资助。说破了,《公言报》就是安福系的执政机关报。但林白水不是吃人嘴短的软骨报人,不会昧着良心说瞎话,他常有越轨动作,如发表过“有吏皆安福,无官不福安”这样的讽刺联。1917年春,林白水独家披露了政客陈锦涛暗中贿赂议员拉选票的丑闻,以及交通总长许世英在津浦租车案中贪赃舞弊的内幕,京津舆论一片哗然,弄得段祺瑞十分头痛。结果陈锦涛银铛入狱,许世英畏罪辞职。林白水后来得意地说:“《公言报》出版一年内颠覆三阁员,举发二赃案,一时有(新闻界)刽子手之称,可谓甚矣。”你方唱罢我登场,民国初年的北京政坛乱象横生。林白水这个“新闻刽子手”又发表时评《民国六年北京之所有》,指出:“总理一年而九易,则政乱可知。”张勋复辟梦破灭刚及一旬,北京政府发布了为前清朝廷洗刷罪名的命令,林白水援笔撰成时评《便宜不得》,表示不能便宜上演复辟丑剧的溥仪、张勋和康有为等人,与权贵们大唱反调。他的一篇《青山漫漫七闽路》揭穿即将荣赴福建履新的许世英贪赃舞弊、任用私人的老底,彻底打破了许某的省长梦。林白水一系列辛辣刺骨的时评,闹得与安福系的裂痕越来越大,唯有离开《公言报》一路可行。1921年3月,林白水和胡政之合作,创办《新社会报》,提出“树改造报业之风声,做革新社会之前马”的口号。第二年的2月,《新社会报》就因独家披露吴佩孚挪用盐业公债的黑幕,被警察厅勒令停刊。1922年5月,林白水又创办《社会日报》,坚持仗义执言的办报方针,与恶势力针锋相对,因而一纸风行,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北京之中央公园,夏日晚凉,游人手持报纸而诵者,皆《社会日报》也”。
1923年2月,《社会日报》“紧急新闻”栏中刊出一篇《吴大头之进项》,唾骂吴景潦是“塞外的流氓、关东的蛮种”,披露了曹馄送他三万元、送副议长张伯烈一万一千元的丑闻。同年6月,《社会日报》刊出曹银贿选总统,允诺给每位议员每月津贴六百元、每张选票五千元大洋这一爆炸性内幕消息。林白水把那些受贿的议员斥骂为“猪仔”,在报纸上肆意嘲弄,翻江倒海,一言一动均能吸引天下视听。曹馄见白花花光洋都摆不平,干脆动粗,派人将报馆查封,将林白水“请”到侦缉队蹲了三个多月。
有人论及林白水的斗争策略,“议论个人长短,或揭人隐事,涉及权贵私德问题,形容备至,不留余地”。时至今日,我们阅读林白水的文章,痛快淋漓之余心为之神往: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就了这么大的胆,遇恶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毫无“为尊者讳”的顾忌,甚至于置生死不顾,真的是具有先秦两汉史家之遗风,有国士之风。
四、不曾亏心 义无反顾
上面说了林白水新闻的话语、文风、笔法,这里要说的是他的职业操守。林白水说过:“但能为社会留一公言,代表民意,虽冒艰险,在所不辞。”刚出生,父亲就给他取了个怪名“獬”——传说中的独角怪兽,每逢善恶相斗,必以角冲顶恶人。40岁那年(1914年)林白水将他的字“少泉”中的泉字身首分割,便成了“白水”二字,有了“愿以身殉所办之报”的含义。1922年5月创办的《社会日报》,林白水在复刊词中说:“蒙赦,不可不改也。自今伊始,斩去《新社会报》之‘新’字,如斩首然,示所以自刑也。”好事之人爱用 “一语成谶”来形容文人命运多舛。然而,态度决定一切,求仁得仁,又何怨哉!
1925年底的北京新闻界噩运连连,《晨报》报馆被捣毁,《社会日报》报馆也险些挨砸,林白水收到了措辞穷凶极恶的威胁信。他随即在《社会日报》登出《白水启事》:“今则年逾五十,家徒四壁,一子一女,学业未成,外对社会,内顾家庭,犹多未尽之责,迭承亲友劝告,勿以言论招祸。自今日起,不耳执笔为文……”当天,时评栏作者的署名即由“白水”改为“记者”。早在同年的7月份,林白水就在《社会日报》副刊接连登载《林白水卖文字办报》的广告:“《社会日报》自出世以迄今日,己满三年,耗自己之心血,不知几斗;廉朋友之金钱,不知几万。艰难缔造,为社会留此公共言论机关,为平民作一发抒意见代表,触忌讳,冒艰险,所不敢辞。然为资力所扼,发展无望,愧对读者。……计不得出,惟有出卖其自以为能之文与字,藉资全活。”
林白水个人生命受到威胁,以个人资金办报,又捉襟见肘,独立办报的环境已经恶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声明“不再执笔为文”后仅五天时间,林白水就收到200多封读者来信。其中有一封信出自青年学生的手笔:“我们每日拿出脑血换来的八枚铜元,买一张《社会日报》,只要读一段半段的时评,因为他有益于我们知识的能力。”林白水坐不住了。1925年12月20日,他刊出《白水启事》:“这半个月之内,所收到的投书,大多数是青年学生的,都是劝我放大胆子,撑开喉咙,照旧地说话。我实在是感激得很,惭愧得很。世间还有公道,读报的还能辨别黑白是非,我就是因文字贾祸,也很值得。”又是一个“一语成谶”!却是为舆情之所系,为大义之所驱!《社会日报》的时评又署上“白水”之名,重新开骂——“军既成阀,多半不利于民,有害于国。除是死不要脸,愿作走狗,乐为虎怅的报馆,背着良心替他宣传之外,要是稍知廉耻,略具天良的记者,哪有不替百姓说话,转去献媚军人的道理?”
1925年8月5日,林白水发表时评《官僚之运气》,讥讽张宗昌跟前红人潘复为“肾囊”。这时,有人悲叹:林白水的死期近了。在中国办报,这种秉性的人难得善终。
林白水先是以“言论自由,岂容暴力干涉”,断然拒绝潘复勒令公开道歉的要求,翌日(1926年8月6日)凌晨一时即被捕入狱。凌晨四点十分,林白水被押赴天桥刑场枪决,子弹从后脑入,左眼出。遇难之日,林白水身穿夏布长衫,须发斑白,双目未膜,陈尸道旁。这一天离邵飘萍遇害相距只有一百日,且在同一刑场遭到残杀,“萍水相逢百日间”,这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惨痛的一笔。
林白水死前留下遗嘱“我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一时无从说起,只好昕之。爱女好好读书,以后择婿,须格外慎重。可电知陆儿回家照应。小林、宝玉,和气度目。所有难决之事,请表孙、淮生、律阁、秋岳诸友帮忙。我生平不做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有人说林白水“慷慨就义”,其女林慰君女士对此反应强烈:“他内心的痛苦不知多么厉害!又有谁知道?!”推敲一下,林女士的话说得实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且舔犊情深的老弱文人、报人,未受审判,无辜受死,要说坦然,也只能是无奈。这时的林白水,也许更像临死的金圣叹,“莲儿心内苦,梨子腹中酸”。
林白水的遗嘱寥寥数语,交代的都是家事,并没有谈及他一生为之奋斗,也最终为之献身的新闻事业,只有一句“我生平不做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耐人寻味。人说绍兴师爷爱骂人,个个刀笔吏,师爷们也自认为坐幕是“吃子孙饭”,怕遭报应。林白水是揭黑幕、拆烂泥的记者,拿过人钱,也好骂,笔挟风雷,翻倒三江,有些论点过于偏激(如鼓吹暗杀)。但那个年头,没有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在黑暗得一塌糊涂的烂泥中,他是坦然的,毫无亏心之处。
时代在变,但新闻记者为民鼓与呼的使 命未变。千秋白水文章,今天读来,仍值得新闻工作者为之沉思,为之长叹,为之感奋再三。
(作者谢海潮系福建日报编辑,吴毓健系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新研所副所长、福建省林白水研究会副会长)(■ 谢海潮 吴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