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交活动插上幽默的翅膀
内容更新时间:2009-01-12 10:20:34来源:闽侯乡音报

孙绍振简介
孙绍振,1936年生,祖籍福建长乐, 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于“反右”时期坚持为“右派”辩护之旧帐,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华侨大学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翻译系讲课。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改革开放之初,他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引起轰动和争议,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历史文献。近年来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诗歌史和当代文艺思潮史都给于肯定的历史评价。其手稿已经为现代文学馆收藏。孙绍振在学术上有独创的系统性,他把康德的审美价值论引向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真善美三维错位”系统理论,在幽默学方面,提出了“幽默逻辑错位”的理论,在散文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审美、审丑、审智”的散文的理论体系。
孙绍振,1936年生,祖籍福建长乐, 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于“反右”时期坚持为“右派”辩护之旧帐,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华侨大学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翻译系讲课。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改革开放之初,他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引起轰动和争议,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历史文献。近年来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诗歌史和当代文艺思潮史都给于肯定的历史评价。其手稿已经为现代文学馆收藏。孙绍振在学术上有独创的系统性,他把康德的审美价值论引向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真善美三维错位”系统理论,在幽默学方面,提出了“幽默逻辑错位”的理论,在散文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审美、审丑、审智”的散文的理论体系。
幽默和雄辩在社会生活中,是属于人际交流范畴。人需要交流,是人的本性决定的。关于人,自古以来,有许多定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无毛的两足动物”。这个定义挺好玩。两足动物很多啊,所有的鸟类,鸡啊,麻雀啊,猫头鹰啊,天鹅啊,都是,但是,它们都有羽毛。没有羽毛的,就只有人了。但是,这只是一个动物的形态的定义。并不深刻,没有把人的伟大表现出来。马克思把人定义为,能够制造工具,有目的劳动者。这个人就比较伟大了。而当代西方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认定,能够使用象征符号,是人的最大特点。这话说得太文雅,好象有点神秘。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人会讲话。有人说,鸟会讲话。这话可能有道理。但是,我们说人会讲话,其功能是交流,也就是人与人互相听得懂。人家听不懂,就不能交流。交流是很伟大的功能,因为能交流,人才会改造世界。才有科学研究,才有电灯、汽车、原子弹等等。鸟可能有语言,肯定很简单,交流有限,因而,它会唱歌,但不会发明五线谱啊什么的。
人讲话的声音,肯定没有鸟那样好听,但是,鸟的鸣叫,是比较自由的,随意的。而人的语言作为象征性质的声音符号,不是随意的,是社会认同的结果,约定俗成的。因而是听的懂的。照理说,有了社会认同的声音符号,人与人之间交换思想,情感,应该是很顺利,很充分的。但,事实上,人与人交流,虽然语词是共同的,但交流却经常是困难重重的。这是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价值传统价值的载体。而这种意义,不仅仅来自传统,而且来自个人经验。对于同一个现象,有不同的看法,不是由于一时的原因,而是长期的实践和文化经验的熏陶。一个人的思想,不但是自己多年的经历造成的,而且是多少世代的文化传统的积淀构成的。就是同样的话语,在不同语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比如,我们口头上常用的“同志”这个词,意思就很多,最初是国民党把党内的仁人志士,叫做同志(在党外叫先生),后来共产党,就把这个词扩大到广大群众之中,表示在政治立志上认同。而在英语中,同志comrade,又有同性恋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相同的词语,往往蕴藏着不同意义。
于是,又有一种学说进一步解释说,人与人之间不能顺利交流,是因为不同文化价值观念,这国际上看得最为明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本来是邻居嘛。但是,近邻却最容易吵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集体的因素,无可回避的是,还有人的个体因素。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是和人的本性有关的。
人讲话的声音,肯定没有鸟那样好听,但是,鸟的鸣叫,是比较自由的,随意的。而人的语言作为象征性质的声音符号,不是随意的,是社会认同的结果,约定俗成的。因而是听的懂的。照理说,有了社会认同的声音符号,人与人之间交换思想,情感,应该是很顺利,很充分的。但,事实上,人与人交流,虽然语词是共同的,但交流却经常是困难重重的。这是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价值传统价值的载体。而这种意义,不仅仅来自传统,而且来自个人经验。对于同一个现象,有不同的看法,不是由于一时的原因,而是长期的实践和文化经验的熏陶。一个人的思想,不但是自己多年的经历造成的,而且是多少世代的文化传统的积淀构成的。就是同样的话语,在不同语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比如,我们口头上常用的“同志”这个词,意思就很多,最初是国民党把党内的仁人志士,叫做同志(在党外叫先生),后来共产党,就把这个词扩大到广大群众之中,表示在政治立志上认同。而在英语中,同志comrade,又有同性恋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相同的词语,往往蕴藏着不同意义。
于是,又有一种学说进一步解释说,人与人之间不能顺利交流,是因为不同文化价值观念,这国际上看得最为明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本来是邻居嘛。但是,近邻却最容易吵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集体的因素,无可回避的是,还有人的个体因素。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是和人的本性有关的。
演讲是一种交流
我国是个会议大国,每逢开会必有演讲。但是,在我看来,大多数当事人,不会演讲。也就是说,不懂得演讲是一种交流。
美国有一个卡耐基说道:演讲必须准备,但演讲不能完全准备!如果所有的演讲者都事先准备的好好的,只能拉大距离。整个演讲是交流的过程,是观念形成的过程,是思想形成的过程,是情绪积累的过程,这样才能和你们形成一个互动的、互相创造的氛围。
总的说来,一个人要会讲话,首先就要会交流。我们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是个最大演说家,我有幸听过他两次演说,他一上台来就会把整个气氛协调的非常和谐,互相交流的非常平等,一点架子都没有。我是参加专家全国代表大会,五年一次,第一次是九八年底,上午是一位领导报告,报告国际形势,拿了一卷稿纸,眼睛也不看我们,就开始念。就在那个人民大会堂里面,听的人很多,有些个代表年纪是比较大的,就有一个不可控的趋势,头就开始歪过去了,而且是一排。但,这个人修养很好,不管你底下头怎么歪,他照念不误。下午就轮到朱镕基作报告了,早就知道他比较会演说,因为他在清华当过学生会主席,演讲比赛得过第一名,但也没想到他那么会讲。他一上台就说:“我来给你们作家作报告,我就心里打鼓,我是管经济的,满脑子都是抽象的数字,你们都是形象思维,我不知道我这个报告应该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底下的人就喊一声:“长一点好”。他说:“长一点可能犯错误呢”。底下说:“不会呀!”。他说:“那我就做长一点,但是底下有些同志觉得疲倦了,那就可以小憩片刻,有些同志需要的话也可以自行方便,不过要分期分批”。他这么一讲,哄堂大笑起来。整个会场的气氛就不一样,他讲:“我们的股市不是有一点爆棚嘛,一下子涨到一千三百点,有一点儿过分了”。他就让《人民日报》发了一篇评论员文章,提醒当心股市风险。后来,股市平息跌下去了。他说,他每天看西方的评论。其中有一个评论非常没礼貌,说:“中国股市不正常,既没有牛市,也没有熊市,只有‘猪(朱)市’。他说,骂人也不能这样骂啊,这是很没有礼貌的”。他没有总理的架子,讲话妙趣横生,缩短了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群众和总理的距离。
五年以后,又听报告,下午朱镕基上来讲,他一上台我们就鼓掌了,他就说:“我这个人是管经济的只讲经济不讲政治”。我们给他鼓掌,他说:“不对,不对,我们要讲政治,都是你们鼓掌鼓得我血压都上升了,都讲错话了”。他善于让你和他之间的心灵达到一种沟通。这样就使得整个气氛非常和谐。
我国是个会议大国,每逢开会必有演讲。但是,在我看来,大多数当事人,不会演讲。也就是说,不懂得演讲是一种交流。
美国有一个卡耐基说道:演讲必须准备,但演讲不能完全准备!如果所有的演讲者都事先准备的好好的,只能拉大距离。整个演讲是交流的过程,是观念形成的过程,是思想形成的过程,是情绪积累的过程,这样才能和你们形成一个互动的、互相创造的氛围。
总的说来,一个人要会讲话,首先就要会交流。我们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是个最大演说家,我有幸听过他两次演说,他一上台来就会把整个气氛协调的非常和谐,互相交流的非常平等,一点架子都没有。我是参加专家全国代表大会,五年一次,第一次是九八年底,上午是一位领导报告,报告国际形势,拿了一卷稿纸,眼睛也不看我们,就开始念。就在那个人民大会堂里面,听的人很多,有些个代表年纪是比较大的,就有一个不可控的趋势,头就开始歪过去了,而且是一排。但,这个人修养很好,不管你底下头怎么歪,他照念不误。下午就轮到朱镕基作报告了,早就知道他比较会演说,因为他在清华当过学生会主席,演讲比赛得过第一名,但也没想到他那么会讲。他一上台就说:“我来给你们作家作报告,我就心里打鼓,我是管经济的,满脑子都是抽象的数字,你们都是形象思维,我不知道我这个报告应该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底下的人就喊一声:“长一点好”。他说:“长一点可能犯错误呢”。底下说:“不会呀!”。他说:“那我就做长一点,但是底下有些同志觉得疲倦了,那就可以小憩片刻,有些同志需要的话也可以自行方便,不过要分期分批”。他这么一讲,哄堂大笑起来。整个会场的气氛就不一样,他讲:“我们的股市不是有一点爆棚嘛,一下子涨到一千三百点,有一点儿过分了”。他就让《人民日报》发了一篇评论员文章,提醒当心股市风险。后来,股市平息跌下去了。他说,他每天看西方的评论。其中有一个评论非常没礼貌,说:“中国股市不正常,既没有牛市,也没有熊市,只有‘猪(朱)市’。他说,骂人也不能这样骂啊,这是很没有礼貌的”。他没有总理的架子,讲话妙趣横生,缩短了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群众和总理的距离。
五年以后,又听报告,下午朱镕基上来讲,他一上台我们就鼓掌了,他就说:“我这个人是管经济的只讲经济不讲政治”。我们给他鼓掌,他说:“不对,不对,我们要讲政治,都是你们鼓掌鼓得我血压都上升了,都讲错话了”。他善于让你和他之间的心灵达到一种沟通。这样就使得整个气氛非常和谐。
人的视而不见和无中生有
人们常常无视这种有关人类交流沟通的基本的规律,常用一些非常肤浅的观念把它抹煞。什么“事实胜于雄辩”、“摆事实,讲道理”,这种观念用交流的经验来检验,是很脆弱的。其实,根本就不存在离开人的显在的和潜在的观念、经验、趣味。为什么呢?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看起来,是不一样的。
因为,人是有缺点的,缺点在哪里呢,就是看同样一个事实,由于感情、立场、文化背景、经验、兴趣、价值观念等等的原因,明明摆在眼前的事实看不见,看见的又不一定都是事实。
人性,人的心理缺陷,注定了人与人交流的麻烦。人在观察对象的时候,脑袋不是照相机,外界的信息,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选择性的:跟自己的经验、兴趣、感情、爱好、价值观念一样的,就看得见,否则就视而不见。跟自己的意向无关的,就视而不见,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人性的一种缺陷,这还只是缺陷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就是明明不存在的事情,却又看见了。有一个郑人失斧的故事,说一家人把斧头丢了,怀疑是邻居偷的。就留心观察邻居是不是小偷,越看越像小偷。后来,斧头找到了,证明人家不是小偷。就又留心观察人家,结果是,越看越不像小偷。这说明,人性的缺陷是多么严重。明明存在的,他视而不见;明明没有的事,他又看见了,而且不是幻觉。这类活见鬼的事很多。
人们常常无视这种有关人类交流沟通的基本的规律,常用一些非常肤浅的观念把它抹煞。什么“事实胜于雄辩”、“摆事实,讲道理”,这种观念用交流的经验来检验,是很脆弱的。其实,根本就不存在离开人的显在的和潜在的观念、经验、趣味。为什么呢?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看起来,是不一样的。
因为,人是有缺点的,缺点在哪里呢,就是看同样一个事实,由于感情、立场、文化背景、经验、兴趣、价值观念等等的原因,明明摆在眼前的事实看不见,看见的又不一定都是事实。
人性,人的心理缺陷,注定了人与人交流的麻烦。人在观察对象的时候,脑袋不是照相机,外界的信息,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选择性的:跟自己的经验、兴趣、感情、爱好、价值观念一样的,就看得见,否则就视而不见。跟自己的意向无关的,就视而不见,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人性的一种缺陷,这还只是缺陷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就是明明不存在的事情,却又看见了。有一个郑人失斧的故事,说一家人把斧头丢了,怀疑是邻居偷的。就留心观察邻居是不是小偷,越看越像小偷。后来,斧头找到了,证明人家不是小偷。就又留心观察人家,结果是,越看越不像小偷。这说明,人性的缺陷是多么严重。明明存在的,他视而不见;明明没有的事,他又看见了,而且不是幻觉。这类活见鬼的事很多。
相爱的人反而不讲理
谈恋爱的人,是不是就比较好交流呢?有一种说法:向恋人学习交流,让交流像谈恋爱一样。这可是太浪漫了。但是,这个道理不完全。有时,相爱的人反倒不能交流。林黛玉最爱贾宝玉,爱的不要命,可是一见面就吵,就哭。越是相爱就越容易吵架。薛宝钗为什么不跟贾宝玉吵呢?因为她不爱他。女孩子喜欢谁,就跟谁吵。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如果很一般,就很客气,很有礼貌,很尊重人家跟你不同的东西,有一种求同存异的倾向;而感情越良好,对于对方越关心,求同的倾向越强,达到一个峰值,也就是最高点,对于对方的要求就接近全面求同。如果明知道对方对自己也有感情,而且感情强烈,却不讲理、苛刻,就有点专制了。这种情况,也存在于母亲和孩子间。母亲最爱孩子,但最难沟通。举例说,在分数问题上,分分计较,不近情理。孩子只有一个,太爱了,就爱得专制了。
谈恋爱的人,是不是就比较好交流呢?有一种说法:向恋人学习交流,让交流像谈恋爱一样。这可是太浪漫了。但是,这个道理不完全。有时,相爱的人反倒不能交流。林黛玉最爱贾宝玉,爱的不要命,可是一见面就吵,就哭。越是相爱就越容易吵架。薛宝钗为什么不跟贾宝玉吵呢?因为她不爱他。女孩子喜欢谁,就跟谁吵。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如果很一般,就很客气,很有礼貌,很尊重人家跟你不同的东西,有一种求同存异的倾向;而感情越良好,对于对方越关心,求同的倾向越强,达到一个峰值,也就是最高点,对于对方的要求就接近全面求同。如果明知道对方对自己也有感情,而且感情强烈,却不讲理、苛刻,就有点专制了。这种情况,也存在于母亲和孩子间。母亲最爱孩子,但最难沟通。举例说,在分数问题上,分分计较,不近情理。孩子只有一个,太爱了,就爱得专制了。
雄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在交流的时候,第一技巧就是不迷信辩论,回避辩论。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古希腊有个雄辩的人叫普鲁泰哥拉,他非常牛,非常会辩论。他说,任何人到我这里来学习辩论,将来出去打官司一定赢的。如果第一场官司不赢,就不要付学费。来了一个小伙子,学了一年,拍拍屁股就走了。普鲁泰哥拉说:喂,学费呢?这个小伙子说,你去告我吧。法院判我交学费,就说明第一场官司打输了。我们有过约定,第一场官司输了,不交学费。如果法院判决我不交学费,那我就依法不交。普鲁泰哥拉心想海船翻在阴沟里了。去向一个朋友诉苦,那朋友正好是大法官。他说,这个不难,你去告那小痞子,第一场我让他赢!判决不交学费。可,按照你们的约定,第一场官司赢了,就要交学费,而按照法庭的判决,不用交学费。你可以不服上诉,二审判决,我让他输,要交学费。按照约定,第一场官司赢了,要交学费;按照法庭终审判决,也得交学费了。
按我的理解,这就叫做雄辩。雄辩不仅仅是自圆其说,而且是他圆其说。不但按我的道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且按对方的道理,证明自己也是对的,按照自己的逻辑,而且按照对方的逻辑同样能讲得通,这才是有效的交流,关键是要有本事把对你不利的论据、逻辑转化为对你有利的。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一种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不过是把历史上成功的辩论转化为普通的理论而且。早在韩非子中就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铭言。
在交流的时候,第一技巧就是不迷信辩论,回避辩论。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古希腊有个雄辩的人叫普鲁泰哥拉,他非常牛,非常会辩论。他说,任何人到我这里来学习辩论,将来出去打官司一定赢的。如果第一场官司不赢,就不要付学费。来了一个小伙子,学了一年,拍拍屁股就走了。普鲁泰哥拉说:喂,学费呢?这个小伙子说,你去告我吧。法院判我交学费,就说明第一场官司打输了。我们有过约定,第一场官司输了,不交学费。如果法院判决我不交学费,那我就依法不交。普鲁泰哥拉心想海船翻在阴沟里了。去向一个朋友诉苦,那朋友正好是大法官。他说,这个不难,你去告那小痞子,第一场我让他赢!判决不交学费。可,按照你们的约定,第一场官司赢了,就要交学费,而按照法庭的判决,不用交学费。你可以不服上诉,二审判决,我让他输,要交学费。按照约定,第一场官司赢了,要交学费;按照法庭终审判决,也得交学费了。
按我的理解,这就叫做雄辩。雄辩不仅仅是自圆其说,而且是他圆其说。不但按我的道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且按对方的道理,证明自己也是对的,按照自己的逻辑,而且按照对方的逻辑同样能讲得通,这才是有效的交流,关键是要有本事把对你不利的论据、逻辑转化为对你有利的。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一种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不过是把历史上成功的辩论转化为普通的理论而且。早在韩非子中就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铭言。
自我调侃缩短心理距离
雄辩固然重要,却不是百分之百的重要。为什么呢?人是理性的动物,但又是感情的动物。有时,道理上讲通了,感情上却下不来。那怎么办?那就顶牛了。顶牛就是动感情,上火了,就有理讲不清了。在交流的时候如果发生障碍,要研究一下究竟是理的问题还是情的问题。如果是恼火了、顶牛了、怄气了,这时候你不要讲理了,要宣泄,宣泄一下,理顺情绪为先。
举个经典的例子。1946年审判日本战犯,当时亚洲各国、英国、美国也参加,组成一个国际法庭来审判日本法西斯战犯。还没开始审判,各国的大法官就吵成一团。大家为谁坐在主席旁边第一个位置争执不休。这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有关各国地位和荣誉的。结果争来争去,大家都上火了。后来中国法官梅汝璈发言说:“我们不妨找一个体重测量器来,看看各人的体重是多少,然后按照它来安排席次,最重的人居中,最轻的人就往旁边坐了。”这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庭长笑道:“你的办法很好,但是它只适用于拳击比赛。”梅汝璈答:“对对对,我认为这是惟一客观的标准。纵使我被安排在最边席,我就辞职,让中国政府就派一个比我胖的人来替代我。”一讲完这话,大家都笑了。而笑是心理最短的距离。最后,按照梅汝璈的主张,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位,中国紧随美国之后,排在第二位。
梅汝璈用的是幽默的办法。幽默就是不讲正理,而讲歪理引起了笑,可以缩短心理距离;而争论、雄辩虽然讲正理,但是却可能扩大心理的距离。这说明,在发生争论的时候,雄辩固然重要,但是 ,在雄辩之前理清情绪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幽默。精通交流的人,该讲道理的时候我就雄辩;该理顺情绪的时候就幽默。
要让自己幽默起来,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不是诗化、美化自己,而是相反,放下架子,自我调侃,嘲笑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促成听众和自己之间的互动。
幽默不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境界,把人世间的不如意,看成是人生本身的局限,看到人家的一些缺点和毛病,不要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其实,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自己和那些有毛病的人差不多。关键是,你能不能把人家的“弱点”看得“有趣”,能不能从个别人的“弱点”中,看到共同的“人性”。不管这种人性有多少缺陷,你能不能看出这些缺陷又是多么的“可爱”。有了这样的觉悟,人的心胸就变的博大。因而就都能包容,能够欣赏,觉得可爱。
雄辩固然重要,却不是百分之百的重要。为什么呢?人是理性的动物,但又是感情的动物。有时,道理上讲通了,感情上却下不来。那怎么办?那就顶牛了。顶牛就是动感情,上火了,就有理讲不清了。在交流的时候如果发生障碍,要研究一下究竟是理的问题还是情的问题。如果是恼火了、顶牛了、怄气了,这时候你不要讲理了,要宣泄,宣泄一下,理顺情绪为先。
举个经典的例子。1946年审判日本战犯,当时亚洲各国、英国、美国也参加,组成一个国际法庭来审判日本法西斯战犯。还没开始审判,各国的大法官就吵成一团。大家为谁坐在主席旁边第一个位置争执不休。这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有关各国地位和荣誉的。结果争来争去,大家都上火了。后来中国法官梅汝璈发言说:“我们不妨找一个体重测量器来,看看各人的体重是多少,然后按照它来安排席次,最重的人居中,最轻的人就往旁边坐了。”这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庭长笑道:“你的办法很好,但是它只适用于拳击比赛。”梅汝璈答:“对对对,我认为这是惟一客观的标准。纵使我被安排在最边席,我就辞职,让中国政府就派一个比我胖的人来替代我。”一讲完这话,大家都笑了。而笑是心理最短的距离。最后,按照梅汝璈的主张,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位,中国紧随美国之后,排在第二位。
梅汝璈用的是幽默的办法。幽默就是不讲正理,而讲歪理引起了笑,可以缩短心理距离;而争论、雄辩虽然讲正理,但是却可能扩大心理的距离。这说明,在发生争论的时候,雄辩固然重要,但是 ,在雄辩之前理清情绪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幽默。精通交流的人,该讲道理的时候我就雄辩;该理顺情绪的时候就幽默。
要让自己幽默起来,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不是诗化、美化自己,而是相反,放下架子,自我调侃,嘲笑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促成听众和自己之间的互动。
幽默不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境界,把人世间的不如意,看成是人生本身的局限,看到人家的一些缺点和毛病,不要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其实,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自己和那些有毛病的人差不多。关键是,你能不能把人家的“弱点”看得“有趣”,能不能从个别人的“弱点”中,看到共同的“人性”。不管这种人性有多少缺陷,你能不能看出这些缺陷又是多么的“可爱”。有了这样的觉悟,人的心胸就变的博大。因而就都能包容,能够欣赏,觉得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