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你解答传染病相关知识

内容更新时间:2008-05-09 15:14:39来源:闽侯乡音报

 
      春夏季节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为更全面了解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传染病工作,本报记者专访了县卫生局副局长陈才铿,请专家为你解答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记者(以下简称记):手足口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发病症状有哪些?哪些人群容易被感染?
      陈才铿(以下简称陈):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夏秋季多发,以5岁以下婴幼儿多见。临床上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人群对手足口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疹,但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4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数85-95%,一般在人群中,每隔2-3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
      记:与一般的肠道传染病相比,手足口病有哪些特征?
      陈:手足口病作为肠道传染病的一种,它具有肠道传染病的共同特征:粪-口接触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它与其它肠道传染病不同点主要是: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记:手足口病有哪几种传播方式?
      陈: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传播、经水和食物传播、空气飞沫传播。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记: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有哪些?
      陈: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十分重要。家长应教育儿童加强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刷牙,勤漱口,勤洗澡。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对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应看护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不要用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同时也应注意做好个人卫生。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要加强孩子的营养,注意让孩子休息好,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注意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医。如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应积极配合。如孩子是幼儿园小朋友或学校学生,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孩子未彻底治好前,不要急着到幼儿园、学校上学,防止传给别的儿童。注意做好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经常清理垃圾、粪便,加强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记:针对春夏是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我县采取了哪些防控措施?
      陈:针对春夏传染病多发的特点,考虑到安徽阜阳出现的手足口病疫情,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领导十分重视传染病防控工作,未雨绸缪,防范在先,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控机制。县主要领导专题听取卫生局传染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全县防控工作,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县防控工作会议,部署各项防控措施。二是制定完善防控工作方案。根据全国疫情和卫生部、省卫生厅防控技术指南,县卫生局制定了我县防控工作方案,指导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贯彻实施。三是做好疫情监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全县疾病流行动态。根据手足口病流行特点,把托幼机构、小学等重点场所列入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四是加强医疗救治工作准备。县卫生局加强了全县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对轻症患者可进行门诊治疗、家庭隔离治疗,对重症者统一及时收住县医院传染病区治疗,并根据病情请省、市专家会诊与转诊。五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加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把防治知识教给群众,使群众认识到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可防可治,进行群防群治、科学防治、依法防治,消除社会恐慌情绪,确保社会安定稳定。(记  者   徐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