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和谐文化
内容更新时间:2007-06-26 21:44:28来源:闽侯乡音报
■ 陈 燕 曾致远 曾献星/文 潘仰光 吴心钰/图
关注理由: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和谐文化。我县自古就被称为八闽首邑,地大物博,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那么,历史馈赠予我们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记者走访了我县的有关专家。
6月9日上午,甘蔗街心广场彩球飞扬,市民纷纷在电影院前驻足欣赏由省文化厅主办,省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县文化馆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感受海洋文化的博大、寿山石雕的神气、脱胎漆器的精美……
据了解,国务院规定从去年起每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它们是我国历史文明辉煌灿烂的有力证据。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等。 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县自古就被称为“八闽首邑”,地大物博,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如昙石山遗址、灵济宫御碑亭、宋李纲墓、大湖战役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闽剧、竹编、提线木偶戏、木雕、十番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馈赠予我们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那么,如何更好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县博物馆馆长曾江说,我县已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个县级文保单位。由于文保单位众多,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比如文物队伍还欠薄弱,个别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现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展开,将对我县境内文物的数量、现状和保护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另外,每年的“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都会尽量多举办一些小活动,比如摄影展等,希望引起全县人民的注意,自觉保护文物。
据了解,近年来,我县在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部分古遗址、古民居、古遗迹已经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像昙石山文化遗址就已经开发成遗址博物馆,将保护和利用融为一体;还有雪峰崇圣禅寺、林白水烈士陵园等等。挖掘出文物古迹的内涵价值后,就可以把古遗址、古建筑等开发成景点,与周边其他景点连成一片,这其中潜藏着极大的经济价值。
但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难保护。负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县文化馆副馆长潘仰光说,我县已有六个项目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别是:闽侯竹编、闽侯茉莉花茶、上街木雕、青圃舞狮、上街青洲十番音乐、尚干龙屿提线木偶戏。其中闽侯竹编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闽侯茉莉花茶也正在加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时,我县曲艺团团长王秋怡因为其评话魅力,于近日被列入“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传人”。虽然我县有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保护现状堪忧。很多处于濒危状态,甚至部分已经失传。造成这种结果的客观原因就是现代生活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自然淘汰。以福州方言为例,普通话的推行、人口变迁大、使闽剧在年轻人中遭冷落……诸多原因致使福州方言部分流失。但其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我们投入其挖掘、整理、保护的人手太少。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必须加以扶持,把它们加以整理、抢救、保护。同时,要鼓励人们在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把它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加以创新,注入活力,以更好地保持、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它们永远的逝去。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潘仰光说,一些非物资文化可以一边开发一边利用。如将民间美术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或产品的包装上。或者也可结合旅游开发,将传统工艺、手工艺制作成有特色的纪念品出售给游客。在有条件的某些景区,介绍景点时用民间故事、传说、典故及名人传说等加以渲染,以此吸引游客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趣。同时,在一些古民居、文化村等旅游场所增加传统手工艺现场制作,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和民间风俗,既为旅游事业增加了文化内涵,又使非物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继承和发展。
据了解,国务院规定从去年起每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它们是我国历史文明辉煌灿烂的有力证据。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等。 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县自古就被称为“八闽首邑”,地大物博,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如昙石山遗址、灵济宫御碑亭、宋李纲墓、大湖战役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闽剧、竹编、提线木偶戏、木雕、十番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馈赠予我们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那么,如何更好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县博物馆馆长曾江说,我县已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个县级文保单位。由于文保单位众多,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比如文物队伍还欠薄弱,个别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现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展开,将对我县境内文物的数量、现状和保护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另外,每年的“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都会尽量多举办一些小活动,比如摄影展等,希望引起全县人民的注意,自觉保护文物。
据了解,近年来,我县在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部分古遗址、古民居、古遗迹已经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像昙石山文化遗址就已经开发成遗址博物馆,将保护和利用融为一体;还有雪峰崇圣禅寺、林白水烈士陵园等等。挖掘出文物古迹的内涵价值后,就可以把古遗址、古建筑等开发成景点,与周边其他景点连成一片,这其中潜藏着极大的经济价值。
但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难保护。负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县文化馆副馆长潘仰光说,我县已有六个项目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别是:闽侯竹编、闽侯茉莉花茶、上街木雕、青圃舞狮、上街青洲十番音乐、尚干龙屿提线木偶戏。其中闽侯竹编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闽侯茉莉花茶也正在加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时,我县曲艺团团长王秋怡因为其评话魅力,于近日被列入“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传人”。虽然我县有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保护现状堪忧。很多处于濒危状态,甚至部分已经失传。造成这种结果的客观原因就是现代生活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自然淘汰。以福州方言为例,普通话的推行、人口变迁大、使闽剧在年轻人中遭冷落……诸多原因致使福州方言部分流失。但其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我们投入其挖掘、整理、保护的人手太少。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必须加以扶持,把它们加以整理、抢救、保护。同时,要鼓励人们在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把它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加以创新,注入活力,以更好地保持、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它们永远的逝去。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潘仰光说,一些非物资文化可以一边开发一边利用。如将民间美术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或产品的包装上。或者也可结合旅游开发,将传统工艺、手工艺制作成有特色的纪念品出售给游客。在有条件的某些景区,介绍景点时用民间故事、传说、典故及名人传说等加以渲染,以此吸引游客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趣。同时,在一些古民居、文化村等旅游场所增加传统手工艺现场制作,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和民间风俗,既为旅游事业增加了文化内涵,又使非物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继承和发展。
附录:我县六个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龙屿提线木偶戏 在上世纪30年代由龙屿人林依姆从长乐传入,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县龙屿木偶剧团成立。县龙屿提线木偶戏保留着极为丰富的传统艺术与精湛的表演技巧,使用福州地方戏闽剧表演,声腔高刚亢健。尚干一带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等都经常邀请上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
上街青洲“十番” “十番”又名“十番锣鼓”、“十欢”。旧时,十番音乐一般用于丧事。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改造亦用于欢送、慰问、报喜、节庆游行活动及台上表演。十番演奏有一定的组合,每班20-30人,统一着清代服装,分坐奏、行奏和舞奏3种,以舞奏为主。十番音乐在我县主要流传于尚干、青口、南屿、南通、上街、荆溪等乡镇,其中尤以上街新洲十番最为著名。
青圃村舞狮 青口镇青圃村,又名青布村,在福州地区素有“狮不过青布”之美誉,是周边县、市闻名的舞狮之乡。青圃村的舞狮,又称武狮,也称打狮,融舞蹈、武术、打击乐为一体的民间传统娱乐表演项目。舞狮所使用的道具金狮,在制作材料上颇有其独特的地方,狮头是采用牛皮制作的,重约4公斤。它的基本动作是在少林金狮武术的基础上,以狮子的形态、动作、情感进行构架表演。整场表演过程分为“双狮戏球”、“双狮戏水”、“耍狮”、“养仔”四个段落。
闽侯茉莉花茶 我县素有“茉莉花乡”之美称,闽侯茉莉花茶选用上等绿茶为原料,配窨天然茉莉鲜花精制而成,产品芬芳浓郁,醇甘鲜爽,水色明净,叶片嫩绿,又称熏花茶、香花茶、香片。我县产的茉莉花制成的花茶香味纯且固定,口感清新,这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闽侯竹编 闽侯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5000年)就已经出现了竹编工艺。竹编选用的主要材料为竹,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繁杂不等的工序手工完成,产品加工多采用露天、手工作业,自然天成,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目前,我县的竹编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
上街木雕 我县木雕工艺品历史悠久。上街木雕不仅继承了古代木雕的精雕细刻,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了高精密工具,使木制工艺品更加传神。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上街已成为全国最主要,最集中的木雕生产、批发中心。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七、八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