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县 再添七“丁”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20 16:46:49来源:闽侯乡音报
核心提示:日用品坏了,可以再制造;食物吃完了,可以再生产;文物毁坏了,就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永远不能再将它复原。文物是历史先民创造的物质精华,它不仅能帮助现代人了解历史文明文化进程,并且文物遗产也成为了现代观光旅游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曾献星 曾致远
近日,县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新鲜出炉。它们是:大本厝、林春泽墓、蕉府行宫、苏坂北社、泽江张氏宗祠、陈壁故居、宋少保方公祠。据了解,本月20日,县文管会将召开“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会议”,有关乡镇、村委会,文保单位将落实“四有”:划定保护范围;成立保护机构;建立文物档案;树立文物保护标志。届时还将与各文保单位签定托管文物协议书,将责任和任务落实到位。
文物大县 璀璨峥嵘
据了解,我县是一个文物大县,已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加上此次第六批县级文保单位7处,共有70个文保单位。但想要列入县级文物保单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首先由该单位所在地的文管会向县文管会提出申请,县文管会根据考古调查研究后,进行初评、筛选和对比,把其中最有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单位报给省、市文管会,经省、市专家和县文管会部分成员的实地考察,另外经地方建设、规划等到场列出几处单位报批人民政府审核。经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方可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博物馆馆长曾江说,此次列入县级文保单位的七处单位,都有各自的鲜明特色和代表性。大本厝,典型的清代家族式古民居建筑,并且具有地方代表性;林春泽墓,明代官宦墓葬,乃历史名人家族墓葬,对于研究名人有着极大的史料价值;蕉府行宫,民间特色庙宇,是研究疍民文化和蛇图腾崇拜的重要实物资料;苏坂北社,是研究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实例;泽江张氏宗祠,对研究闽台渊源和名人文化有着重要价值;陈璧故居,是名人研究的资料和清建筑的典范;宋少保方宫祠,重要的名人研究和宗祠研究的实物资料。
谈到旧文保单位现状时,曾馆长告诉记者,从总体来看保护状况还存在一些缺陷,有很多的文保急需修葺。另外,还碰到诸多难题,比如省级文保单位竹岐庄边山遗址的保护区内还有违章建筑,李纲墓神道旁边还建有新坟,林春泽故居周边开始建房等等。文保单位的开发利用也一直没能做到位,就现在开发比较好的昙石山文化遗址、李纲墓来说,也还欠火候。而且当地居民素质较低,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
风尘仆仆 走进七“丁”
为了了解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记者参观了七个文保单位。除了陈壁故居、林春泽、大本厝,其他四个文保单位近几年已分别重修过。其中泽江张氏宗祠2004年重修,苏坂北社2003年重修,2004年完工,宋少保方公祠与蕉府行宫在90年代末不同程度地重修。陈壁故居由于年代久远,显得沧桑古典,四处弥漫着尘埃,大大小小的门窗贴满了家族办酒席时候的对联。据陈壁的后裔老陈介绍,故居大厅灯桁两侧本来有一对团龙木雕座,遗憾的是现在已不知所踪。原悬挂于厅前的“文魁”、“进士”、“尚书”等牌匾亦也被毁,门前两侧一对石构双旗杆夹也毁于道路修建时。老陈蹲在石底座旁,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以前这里有四个石鼓,它比石底座稍高点,人休息时可坐在石鼓上。2002年由于当时没人管理,四个石鼓全部被偷,每个石鼓重达300多斤,损失至少十多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宋少保方公祠、泽江张氏宗祠成为村老人会所在地。在宋少保方公祠大殿上摆放着十几张桌子,很多老人们甚至一些中年妇女、青年人在此打牌、搓麻将、看电视、聊天。文保单位周围环境不同程度存在不和谐的画面。大本厝前的池塘由于被工艺品厂的废水污染,臭气熏天;砖头、沙子、泥土堆满了蕉府行宫门前,宫内戏台边上杂乱地堆着木头。大本厝张天柱告诉记者,古宅先祖张大本极重教育,膝下五子五代举人,不但文治武功俱全,且乐善好施、淡泊名利,留下遗训“恒念吾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尔等当以爱护为上,是厚望焉”。保护大本厝是大本厝人的使命,张天柱表示对治理好门前的池塘有信心。
由于文保单位多位于乡村,交通极其不便,到达文保单位都得经历步行或坐摩托车绕过小路。记者在旗山山脚爬了近一个小时才达到俗称“麒麟脚”的旗山尾山麓,看到了林春泽墓,可惜这里杂草丛生,一派落寞景象。
文物开发 市场运作
文物是历史先民创造的物质精华,如何将其展示在世人面前,让其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县旅游局张君著局长告诉记者,我县的文保单位有很多,因为部分文保单位规模、影响力有限,交通不够便利,没有启动资金以及周围没有配套设施等,开发成旅游景点存在一定难度。大部分的问题,可以通过规划、协商、筹建、设计旅游线路来解决,但资金的匮乏是一大软肋。文保单位的旅游开发延伸主要应以市场化运作为主,通过不断挖掘其潜力,将文物的价值展示给世人,吸引游客。如大本厝,可将《南少林寺》、《台湾第一巡抚》等八部电视连续剧在其取景拍摄的花絮相片收集,并设置陈列馆,供游客观赏。张局长还表示,县旅游局会大力配合文保单位的旅游开发,支持招商引资,做好一切服务性工作。
据了解,今年县旅游局将从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中筛选出若干列入当地旅游线路中。
□ 新闻链接>>>
泽江张氏宗祠:位于南通镇泽苗村。泽江张氏为五代闽国领榷货务张睦,其后裔名人辈出,尤以抗日名将张敬为著。宗祠始建于明代,现存大厅为民国十一年(1922)所建。祠砖石木混构,布局谨严,规模宏伟,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祠内有清代名臣陈若霖及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主席连战等题写联匾,是联海内外宗亲的寻根报祖之所。
林春泽墓:位于南屿镇中溪村。林春泽(1480—1583)字德敷,号旗峰,南屿镇南旗村人。明正德甲戌科进士,授户部主事,贵州程番太守,以清廉著称。春泽寿逾百龄,身经六朝,誉称“人瑞翁”。墓座落于旗山南麓,气势恢弘。其孙户部侍郎林如楚亦合葬其中。惜神道翁仲、石兽毁于20世纪60年代。
大本厝:位于上街镇厚美村43号。始建于清道光丙申年(1833年),坐东朝西,全木结构,三进布局,分七柱厅、五柱厅、三柱厅,并配以撇舍、横厝等,近百间。大院内有前、中、后三个用巨石铺砌成的天井,院后、左右辟有花园,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布局严谨,规模恢弘,用材考究,构筑精巧,保存较好,是研究福州地区清代典型的民居建筑。
蕉府行宫:位于南屿镇南旗村,水西林锦溪北岸。原名九使庙,明正德年间敕赐“蕉府威烈侯”,易今名。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宫坐南朝北,依次建筑有戏台、天井、谯楼、大殿等,建筑面积约有1100平方米。内主祀九使神袛(即蟒仙蛇王之子)。是研究闽江流域文化及闽族蛇图腾重要遗迹。
宋少保方公祠:位于南通镇方庄村。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民国十二年重建。祠坐东朝西,砖石木混构,依次建筑有戏台、天井、大殿等,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内有林森、萨镇冰、方声涛、林炳章等名人题写匾联。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弘,保存较好。黄花岗烈士方声洞、革命者方声涛、方君瑛等皆出南通方氏。
苏坂北社:位于南通镇南通村苏坂自然村,苏坂榕荫桥东岸万安北境。始建于元延祐四年(1314),历经明、清民国数度重修拓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庙戏台上的藻井、梁枋等雕刻尤为精美。特别是大厅内30多对石柱,镌刻有清邮政部尚书陈壁等联句,内涵深邃,对于研究地方民俗等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
陈壁故居:位于南通镇苏坂大埕墩。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前后二进三天井,左右回廓,外围风火砖土墙,建筑面积约有600多平方米。布局谨严,构筑考究,是福州地区较为代表性的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