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闽剧唱响旋律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9 11:29:22来源:闽侯乡音报

今年,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决心,文化遗产是先人遗留下来的口头传承和非物质财富。社会学家说过,历史是国家的根,文化是民族的灵魂。闽剧是闽侯的乡音、乡韵、乡味,是福建文化的瑰宝。

 

谢天中  本报记者  曾献星  陈建鋆

 

悠悠闽剧  璀璨峥嵘

 

在甘蔗街心公园激情广场,记者经常都会看到老人们在此表演闽剧、福州评书等,老人们聚集不分时间段,只要性子一来,十几、二十多个人就聚在一起唱几曲。欣赏者常常翘着腿,和着节奏,不时地点头舞指,颇有韵律。戏迷陈依伯告诉记者,老人们经常在此聚集,闷时唱唱,陶冶情操,舒张下筋骨,让人感觉又回到了以前的岁月。当记者问及,以前闽剧在我县的情况时,老人显得很激动,他向记者介绍说,早些年,在城镇的街头、村落,经常可见到这样的情景:几百平方米的场地里,摩肩接踵地挤站着几百上千观众,老人带着小孩子,中年丈夫带着妻子,他们如痴如醉地观赏着闽剧的演出。

 

艺人程碧英说,闽剧是福建省5大剧种之首,诞生于闽侯,流传与福州话方言区及台湾和东南亚。闽剧的历史要从唐代说起,唐朝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闽县、侯官县,也就是现在的福州,已经有木偶和百戏演出,这在当时闽县人林滋写的《木人赋》中已有记载。另据古籍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五代时期,福州地区就已盛行音乐、歌舞、百戏、曲艺、木偶、杂技等各种民间艺术,到了明朝,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剧开始崭露头角。戏剧学专家邹自振教授介绍说,学术界公认闽剧是在“儒林”、“平讲”、“江湖”三个同属弋阳腔(高腔)系统声腔剧种融合衍化的基础上,吸收徽调、京剧、昆曲、皮簧等艺术变革发展的产物。“儒林”班起源明朝万历年间,“平讲”是明末清初由福州方言区民间歌舞小戏发展起来的,而“江湖”是明末江西艺人避乱入闽时带入的,三者相比,“儒林”历史最长,距今已400余年。

 

数百年来,闽剧艺人为丰富我省人民的文化生活,为繁荣戏剧舞台,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解放后,在党的“双百”、“双为”方针指引下,在广大闽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闽剧艺术推陈出新,得到了振兴。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得到传承,一批批优秀现代戏陆续出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为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睹闽剧  喜忧参半

 

县闽剧团演出的《红豆缘》是现代闽剧中最具影响力的剧目之一,它堪称文艺作品小投入“磨”出大制作的典型。在不断完善中,《红豆缘》连演百场之多,在剧本、表现、舞美、音乐等方面都经过了市场的检验,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的欣赏口味。200310月,作为全省唯一的入选作品《红豆缘》赴湖南长沙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会演比赛,国内权威专家高度评价,获得了包括导演奖在内的8项一等奖及多项其他奖,在全国得了个满堂彩。200412月,县闽剧团演出的《红豆缘》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这是我国戏剧文学方面的最高奖项。20059月,《红豆缘》再次获得中国戏曲学会授予的“中国戏曲学会奖”,这是全国第九部获得该奖项的剧目,也是我省迄今为止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剧目。

 

与其获得的成就相比,格格不入的是在闽侯只有一个县闽剧团,而在福清市,有100多个民间职业闽剧团,长乐市也有30多个职业闽剧团。

 

闽侯县闽剧团老演员、著名导演谢逸祯回忆说,在1958年他开始闽剧生涯时,闽侯的每个乡镇都搭有戏台,每次到乡下演出,场场都是爆满,每场人数不下千人,从三岁小孩到白发老人,个个看的如痴如醉。记得有一次在县城华侨大礼堂演出时,因为挤满了观众,看台上的地板都塌了,可见那个时候民众对闽剧的喜爱程度有多深。现在虽然演出场次也还可以,但是观众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台上一眼望下去,观众主要是50以上岁数的人,也许偶尔能看见几个年轻人,但观众断层现象实在令闽剧艺人有点寒心。闽剧艺术不仅仅是闽剧演员在前台演出那么简单,它更是编剧、导演、灯光、舞美、音乐设计、化妆、服装设计等等的综合体,而现在县闽剧团除了闽剧演员人才队伍还可以外,其他方面的人才非常贫乏,有时甚至要临时花钱去请编剧、音乐设计等前来参与创作。

 

在甘蔗街心路,记者随机采访了些青年人,发现他们对闽剧都不甚了解。闽侯五中的小吴同学说,在学校里很少涉及到闽剧方面的知识,闽剧是上一代人娱乐的一种方式,如今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比如听周杰伦、孙燕姿的歌等。理发店的年轻理发师小张说,他们的店主要顾客是年轻人及中年人,如果在理发的时候放闽剧之类的民俗风格的音乐或VCDDVD会把顾客吓跑,不懂得的人还以为是在给老人剃头的呢。在采访中,有些家住激情广场旁边的年轻人,甚至觉得经常性的闽剧表演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噪音,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并义愤填膺地希望能够制止这些活动的开展。

 

振兴闽剧  路在前方

 

11月份,县闽剧团100多人将奔赴武汉参加“文华奖戏曲展演”,角逐国家政府最高奖项。据县闽剧团团长郑成端介绍,为了此次的展演,剧团从9月份就开始准备,还特意从上海定制了新的演出服装,多名省级专家专程下来指导。除此之外,来自闽侯五中的四位女学生也参与演出,主要负责舞蹈方面。此次演出在选好体裁的同时赋予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穿插现代语言。

 

据了解,剧团现有演员50多人,老、中、青层次都有,其中3040岁为主力军。每年,剧团下乡演出200多场,以传统戏为主,积极培养闽剧观众,观众较以前还有了中年、青年人。

 

谢逸祯认为,出现闽剧青黄不接这种情况,社会上对下一代的教育不重视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小学、初中等,根本就没有什么课程涉及到闽剧的知识,更没有什么兴趣班、学习班之类的,没有见过闽侯的哪所学校组织学生们观看闽剧演出。学生们都没有接触到闽剧,又何来去了解闽剧去喜欢闽剧呢?闽剧是一种地方语言戏种,现在很多孩子乃至青年人都讲普通话,对家乡的地方语言不甚精通,这也加大了闽剧在新一代年轻人当中的普及推广难度。本地的语言特色不能丢,“福州话”在闽侯新一代中消失了,闽剧也就不存在了,因为“福州话”是闽剧的载体,是其根本。谢逸祯说,加大宣传闽剧是非常必要的,并希望能够保护好本地语言特色文化。

 

    县文体局局长陈步强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今年年初,闽剧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在闽侯有良好的生存发展土壤和氛围,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闽剧的发展,每年拨款近90万元用于闽剧的发展建设,县闽剧团是在福州市五区八县中唯一一个主要以政府拨款、没完全走职业化道路的剧团。相对于其他县、区,目前总的看来我县的闽剧还是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上街闽剧票友会、甘蔗街心公园票友会、尚干激情广场等具有现代艺术表现气息的民间活动为闽剧的发扬光大赢得了诸多群众基础。县闽剧团正与相关部门协调,下阶段将从艺校中招收演员,充实剧团队伍。艺术要深入人心,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去关注。在做好宣传的同时,通过不断努力,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