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文化从远古走来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18 21:54:01来源:闽侯乡音报
8月31日,记者来到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建设工地,看到推土机、铲车等车辆在工地上来回穿梭,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据昙石山博物馆馆长林恭务介绍,国家文物局近日批准了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建设方案,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建设区域内民房拆迁工作7月中旬已完成,目前进行的“三通一平”建设即将完工,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将于11月开建,预计2007年年底竣工。
昙石山,闽侯人的骄傲
在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内,记者看到这样的一句话:“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
据了解,昙石山文化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考古发掘,发掘出大量石刀、石斧、石镰、骨器、陶器、兽骨,还有烧陶的窑基、取暖的火塘、房屋的残基和墓穴等,所获得的2000多件文物证明该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已经被学术界确认为“昙石山文化”。这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早被认定,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被确立的考古学文化。
昙石山文化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处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堪与河南仰韶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相媲美。但是,与仰韶、河姆渡遗址所不同的是,昙石山遗址内多以贝丘堆积形态出现,有的地方厚达1米,贝丘堆积物中除有少量的淡水蚬、蚌外,以经常性食物海蛎为主。这些遗物与其它所出土的文物,证实了5000年前昙石山曾是闽江口与海洋的交汇地,昙石山遗址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
昙石山文化遗址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它以昙石山遗址为代表,以闽江下游为中心,以东南沿海为主要分布范围,几乎覆盖福建全境,并连接闽台两省,是东南沿海原始社会人类劳动生息的缩影,是福建古代海洋文化的摇篮,也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昙石山遗址所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对探索福建原始社会晚期历史及其社会经济面貌,研究闽台古文化渊源关系,乃至对中华古代历史文明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昙石山文化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福建第一文化旅游品牌”。2004年,江泽民同志为昙石山遗址作“昙石山文化遗址”的题字。
“昙石山文化遗址是福建人的骄傲,更是闽侯人的骄傲。” 林恭务馆长对记者说,“随着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建设的进程,昙石山的名字将越来越响亮,必将成为福建省一流的旅游品牌。”
六样宝贝“中华之最”
中华第一灯,在125号墓葬中,出土时陶灯放在墓主人头顶,类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长明灯”,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灯,堪称“中华第一灯”。
昙石山人颧骨, 137号墓主人为25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其中左侧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颧骨块被称为“日本人骨”,现在日本人大部分有这块颧骨。可以证明,日本文化不仅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连日本人种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昙石山人。
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在遗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这些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绿色釉,是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
提线陶簋,在131号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为全国罕见。
殉葬男奴,在奴隶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竖立坑中,粗壮的大腿骨和脚趾清晰可辨,显然是活埋时挣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隶殉葬的残酷。
18件陶釜,陶釜相当于现代的砂锅。在131号夫妇合葬墓底下,发现了大小陶釜18件,在这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绝无仅有,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爱喝汤的饮食文化。
建设规划与方案
据林馆长介绍,自2004年起,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这两年时间,主要进行遗址博物馆建设立项、规划、申报、审批等工作,对遗址保护区进行勘测和钻探,并落实建设用地的征地和拆迁工作。今年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昙石山遗址保护规划》,并于8月底批准了《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
按规划与方案要求,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建设,以突出反映地域和海洋特色的昙石山文化为主题,将建成融博物馆、考古现场和遗址公园为一体的展示园区。规划用地108.8亩,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总投资约6148万元。
昙石山遗址为一座小山丘,相对高度14.7米,面积30亩。重点保护区为遗址所在的山体,保护面积约为40.5亩。一般保护区,东北至县城入城路路口环岛内侧,西南至珠岩寺内侧,西北至福古公路内侧,东南至昙石村靠近遗址的“巷里路”内侧,面积大约为51亩。
遗址博物馆设为两条参观路线,分别在东面和西面设主出入口与次出入口。园区东部为主出入口方向,在主出入口处设置室外停车场与标志性艺术景观,然后沿东南侧内部道路到达地块中部博物馆主出入口。经由博物馆自西向东的馆内游览路线,顺延自东向西的的遗址区参观,到达地块西南侧遗址公园,最后由宿舍餐饮区抵至地块西侧次出入口到达室外停车场。第二条线路从次出入口进入,主出入口出去。
昙石山遗址展示区位于重点保护区内,展示包括两条壕沟、发掘地层剖面、18座新石器时代墓葬、一些陶窑、蛤蜊壳坑等文化遗迹和一处黄土仑时期的殉祭祀坑,反映原始昙石山人生活、劳动、防卫、墓葬习俗等场景。遗址展示厅设计建造,其建筑风格要体现遗址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展示厅的高度应控制在6米以下,色彩以白色、灰色为主色调。
主博物馆区位于遗址中南部,由博物馆展厅、文物库房、实验室及必要的配套设施等用房组成,主要展示昙石山文化及出土文物。博物馆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建筑形式与规模应与山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风格力求简约朴素,色彩素雅。
模拟考古、陶器作坊、复原古屋区位于遗址西部,将使观众有机会亲自动手参与考古实践。
在整个馆区的东北端、南端和昙石山山顶等地,拟各设置一组遗址的标志性雕塑和昙石山人艺术群雕等景观,内容为反映昙石山人的生活、劳作等场景。
遗址博物馆建设,尽可能恢复原始自然生态
据博物馆馆长林恭务介绍,昙石山遗址是古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应尽量弱化现代人为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多地恢复原始自然生态,这也是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与其它博物馆建设不同的地方。
重点文物保护区内严禁种植根系发达的树种,应以灌木、草地为主,植被的选择应在当地园林部门的配合下,选用适宜本地气候生长的草本植物。绿化应避免园林化,尽可能符合遗址区的历史环境。山体北侧沿公路沿线,须种植高大的乔木,充分发挥保护作用,以提高保护区内的空气质量,同时起到遮挡北侧不协调建筑物的作用。
遗址西侧、南侧、东侧,建筑屋脊高度不得超过8米,样式应采用传统民居形式,颜色以灰、白二色为主。现有建筑应据此进行减层、外观改造或拆除处理。
为了保持良好的视线,使游人站在昙石山山顶能眺望到人类祖先的母亲河——闽江,应严格控制昙石山至闽江区域内的建筑高度及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