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 找寻鲜活的新闻

内容更新时间:2011-11-15 16:33:30来源:闽侯乡音报

 
      转眼我已经当记者四年了,四年的记者生活,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迷恋。
      初到报社上班时,一切对于我都是陌生而新鲜的,生怕做出一点错事。不过,性格开朗地我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了。一开始出去采访,我都是跟随报社的“老”记者,看他们怎么采访、如何拍照。几个月的“跟随”后,我渐渐学会了独立采访和拍照。如今,我更是明白处于海量信息时代的记者,只有接触“地气”,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
      媒体和记者依靠的就是百姓,新闻的源头活水来自百姓,要想获得最新最鲜的新闻,就要走基层、接地气,这样我们的稿子才能活起来。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许多灾区的学生暂时失学。有两个从汶川来的孩子被鸿尾中学接收,让他们重新圆了求学梦。于是,我到鸿尾中学,采访了这两个经历过大震的孩子。听着他们的描述,感受他们在大震中死里逃生的惊险一刻。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氛围里,我的稿子很快就流畅地写出来。我身边的人都说,这篇新闻写的好,很感人。我想,这篇稿子的成功就在于有情在里面,是接了“地气”的新闻。
      2010年元月,22077110热线接到青口镇青秀村群众反映,说他们村得成片莴笋遭遇罕见的虫害。接到报料后,我带着相机,跟随当地的村民,到田间地头,了解莴笋的情况以及村民的担忧。回来后,又联系了县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给菜农开了“药方”。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记者走基层,接地气,只有到了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听到百姓的心里话。
      通过深入基层,我体会到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就有了写不完的故事。
      四年的酸甜苦辣,使我渐渐成熟起来。对于我来说,这份工作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我喜欢外出采访。 (◎陈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