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工作未完成,我放心不下”

内容更新时间:2010-07-03 19:06:00来源:闽侯乡音报

张国民在塌方路段疏导交通。  吴国棋  摄

      “前方塌方,请车上的旅客下车步行通过。摩托车请推车前行。”6月30日,夏日的骄阳,如火般的炙烤着大地,而在115县道大濑段塌方现场,记者看到白沙镇大濑村支部书记张国民和其他的党员干部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顶着烈日,疏导交通,劝阻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塌方处的通行安全。
      6月8日下午4时30分,115县道白沙镇大濑路段发生严重塌方。塌方发生后,白沙镇大濑村党支部书记张国民在短短15分钟内,就组建了一支20人的党员突击队,在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灾:疏导交通、搬运土石、安装设备、搭建便桥……
      张国民,50岁,中等个子,参加村里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了。在这场道路抢修过程中,他危急时刻冲锋在前;不分昼夜,积极协调道路抢修工作;心系过往行人,履行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职责。
危急时刻,我也是“工人”
      6月8日下午4时,张国民正在该路段附近的村民家中办事。突然,手机骤响。“张书记,你快过来,我们村有一段路塌方了,过往行人、车辆很危险。”一位村民在电话里喊。张国民立即往塌方路段奔去。
      现场的状况,让张国民捏了一把冷汗,路基严重塌方,现场形成一个深近10米、长约20米的大坑,部分水泥路面处于悬空状态,严重威胁到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张国民立即通过手机通知村里的党员干部到场。15分钟后,村里的20名党员组成了抢险突击队,迅速投入抢险救灾。
      “险情发生后,很多行人车辆还不听劝阻,抱着侥幸心理想通过这里,我们只好不厌其烦地进行细致解释、教育。” 张国民说,为了不让一辆车、一位行人冒险通过,党员突击队一方面在塌方路段两头拉警戒线并设岗劝阻车辆通行,一方面投入清理现场,配合前来抢险的施工队架设电线、安装路灯等,协助抢修工作。“紧急情况下,我们也顾不了那么多,只想着快点清理现场,让前来施工的工作队早点投入抢修。”张国民告诉记者。
      “作为一个干部,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而在危急的时刻,也要充当一个平凡的工人。”张国民对记者说。
连续11天未回家入眠
      塌方发生后,雨势逐渐增大,为防止塌方面继续扩大,需要在公路滑坡地带和铁路边坡遮盖防雨布,然而要遮盖防雨布,就得砍掉附近上千株群众自有的竹木。于是,张国民一边派人深入相关村民家中,做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一边用最快速度清点地面物,并带领党员率先砍掉自家的竹木。由于党员的表率作用,砍伐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短短3个小时,现场果树、毛竹全被清理,塌方抢险的准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端午佳节期间,行经此处回乡过节的车辆、人员很多。为了方便行人车辆通行,张国民带领党员干部在塌方现场设立了党员先锋岗,并认岗定责,联合有关部门在原先的公路和铁路间的排水沟上,用木板架起了仅供行人、自行车和摩托车通行的“生命桥”,行经此处的中巴车,也能够以“两车盘接”的方式,运送旅客。
      险情发生后的11天里,张国民一直坚守在现场值班,监控着塌方地段情况,配合保安疏导交通、引导行人安全通行。累了就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或停靠在路边的车上打个盹。看着两眼都布满了血丝的张国民,大家都劝他回家休息,而他却笑着说:“抢险工作还没完成,我回去也放心不下,这里的情况我比较熟悉,这儿也有很多事需要我来协调”。
心系行人保安全
      出险路段的临时便道未修前,行经此处的行人、摩托车得横穿铁路,安全无法保障。而架起木栈桥后,行人得步行通过塌方路段,且路面狭窄,时常出现拥堵现象,通行安全情况仍未缓解,这让张国民很放心不下。
      前不久,从大湖中巴上下车的一名孕妇,经过木栈桥时突然肚子痛,张国民立即叫来了在附近疏导交通的其他党员干部,拆掉值班帐篷里的竹床做成简易担架,迅速将孕妇安全地抬送到塌方路段另一头的中巴车上。“塌方发生后,这样的意外时有发生。”张国民说,27日中午,一位洋里乡洋头村的老伯,因为腿脚不便走得慢,粗心的司机居然在他还未上车就开车走了。了解到情况后,张国民只好将老伯搀扶到另一辆开往福州的中巴车上,帮其买了车票,并叮嘱司机给予照顾。
      “一有时间就来这里看看,似乎变成一种习惯了。在这里,总会有过往行人需要帮忙。”张国民说。塌方已20多天过去了,在塌方现场,时常会看到张国民穿梭于塌方路段,或帮行人提行李,或搀扶老弱病残人员通过。张国民和其他党员在这里为过往行人搭起了一条“爱心之路”。(记者  吴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