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里的“白菜们”

内容更新时间:2010-05-14 21:41:16来源:闽侯乡音报

      沈丹丹,复旦大学世博会志愿者,研一学生,福建漳州人。 “在‘白菜’中,我们是实验型的。”谈起在世博中的工作情况,热情、直率的沈丹丹脱口而出。沈丹丹说,她是在世博会试运营的4月份中旬和下旬之间工作的。正式运营后,她已经在园区里工作了整整7天。在工作期间,因为志愿者的衣服颜色是青翠色,而被戏称为“白菜服”。她觉得在试运营与现在正式运营相比,相差很大,“我们就像是‘白菜’中的小白鼠。”
      沈丹丹说,世博试运营期间,志愿服务过程中,往往会收到各种不同的任务和指令。刚开始大家都是有着志愿者的“冲动”:只要有可以帮助的,就冲在第一个。有冲动自然是很好,但必须得分清楚是否能做、会做和应该做。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在试运营期间,由于现场人员比较多,一些“白菜”看到保卫人员来不及,就帮忙他们疏导人群,“好心做事没错,但不能把事做坏了。”沈丹丹说,要是这些“白菜”混入到人流中,后果是更麻烦的,大家应该明白自己的作用:协助型和辅助型工作。
      现在他们的工作也较为明确,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需要人员变动,通过组长来安排。
      服务游客是难事,一些问路的游客都显得比较急躁。当沈丹丹给一位先生介绍他想去的以色列馆的几种不同路线时,他边东张西望边焦急着冲她抱怨:“告诉我怎么去就行,不要这么哆嗦。”沈丹丹介绍,大部分游客看到人山人海,都希望能够早点去排队,匆匆忙忙间,还没认清地图就奔上了世博专线公交车。
     “志愿者要会揣摩游客心理。”沈丹丹告诉记者,一些游客不敢主动问志愿者,只是在志愿者身边故意转了好几圈,想让志愿者主动来问他。作为志愿者的她,现在学会了“察言观色”:拿着地图,东看看西看看,再瞧瞧志愿者,想说什么却没吱声的。“这些就是想找志愿者帮忙的人。”
      沈丹丹告诉记者,“白菜”也时常遇到尴尬,志愿者指路并不是完全受欢迎,一些游客不喜欢帮助。前几天,一名女士曾向沈丹丹问路,在女士旁边的丈夫觉得很不开心,硬是拉走了妻子。“可以理解,有些游客觉得自己摸索更有趣。”她说。
     “为游客提供帮助没必要中规中矩。”一位外国人向沈丹丹寻问“CULTURE CENTER”时,发音比较重,一直没有听懂“CULTURE”,两人互相解释了半天,她便问是不是“UFO”,那位外国人一边感谢着,一边对“UFO”的形象用词大笑不止。
      把世博演绎中心称为“UFO”的并不是她的发明,在帮助游客的过程中,她掌握了许多“山寨版”的场馆称谓,如“大草篮”是西班牙馆,“兔子”是澳门馆。(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 张志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