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里没有世博味

内容更新时间:2010-05-07 01:24:35来源:闽侯乡音报

      5月5日,作为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的我终于远赴上海,坐在动车里,难掩心中激动地心情:世博会的上海是怎样的呢?在这没有世博气息的车厢里,我丝毫没有思路,只能放弃,看着车窗外的电线正在起伏着前进,而尽头的那端,便是期待着的世博城市——上海。
这里没有世博
      车厢里的电视机依然还是关着,时时提醒着行程的电子屏上没有显示“世博”二字,就算是靠背椅上的布条,也还是和以往一样印着无聊的广告。
黑发中隐隐夹着几根银丝的六旬老汉,是这个车厢的主角。一句句福州话从他的嘴里卷着舌头滔滔不绝,下垂着的银白色眉毛总随着他的笑声此起彼伏。从他与朋友的聊天中,隐隐知道他是个工人,年轻时候就离开福州到上海打拼。“这么多年在上海可不是白干的。”话语间,他的那丝眉毛又往上翘翘,紧接着发出的笑声让满车厢的人有些抱怨。
      没有多少人能够注意到,他下车时还拿着一辆大约50cm长、20cm宽,黄黑白相间的模型挖掘机。在动车行驶中,就摆放在行李架上,还时不时的跟随着他的笑声晃动着,像是它正在证明着他的“辉煌历史”。
      “上海到了。”下车时,老汉从我身边擦身而过,他那平静的皱纹里露着几分激动,扁担两头的行李在他身后上下有序的画着弧线。
这里只有一片沉寂
      一路来,鲜有几个旅客能够像那老汉侃侃而谈,大多只在静静的闭目休息,只有在乘务员推着贩卖的小车经过时提提眼皮,或者是在拖地时被迫的抬抬双脚。
      “尽快落实下住宿,上海现在难找住所。”沉寂中,突然有乘客传出这样的的话语,瞬间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要再一会儿,就应该会提到“世博会”了(作为大学生记者,如果听到周围人都在谈世博,我会感到倍加的自豪)。正当我静静地等着,期待着陌生的他能够聊“世博”时,电话却被无情地掐了,车厢又陷入了沉静。
      车厢转角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完全被四个大包小包的行李包围着,自上车坐下后,他的头始终埋在双臂之间,没有抬头说一句,哪怕是一个字。他睡得很死,脑袋在动车微微的摇晃中,像是被海水轻轻冲刷。
      距终点站仅剩半小时了,人们从睡梦中慢慢苏醒,或检查行李,或看看窗外的上海……而那小伙子却悄无声息地挪到车门旁。在车门打开的瞬间,我才看清他那张黝黑的脸:有些阳光,却又有些茫然。
这里只是他的乐园
      与我邻座的是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他面前的车座便捷折叠桌上摆满了的面包、糖果、矿泉水等物品,在他看来这一路没有什么不一般。
      累了,坐在父亲大腿上;饿了,父亲为他泡好泡面;困了,躺在母亲怀里睡觉……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耐不住车厢里的安静,小男孩把父亲的手机音乐开响,从《蜗牛与黄鹂鸟》到《小叮当》,伴着一首首儿歌,在座椅上跳着。
      “这是哪里哈?” 看着窗外渐渐变慢的房子,小男孩兴奋地问着父亲。
      带着厚眼镜的父亲,低头为他穿鞋子。“上海车站。”
      “上海好玩吗?”
      “好玩。”
      车门在他们的话语中开了,小男孩从座椅上蹦下,拎了一包果冻,在前头为父母开路。
      从上海南站出来,熙熙攘攘的人群,再也寻不到这些人的身影,不知他们是否注意到墙上的:“世博欢迎您!”
记者手记:
      自南到北,在没有世博气息的旅途中,我思索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当我细看身边这些平平凡凡的为城市、为生活打拼的社会一员时,霎时被他们触动,为他们在远离世博的世界里默默无闻的做着奉献,为他们孜孜以求追寻着的城市梦和生活梦。(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 张志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