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爱好 两岸知音
内容更新时间:2010-04-16 12:50:32来源:闽侯乡音报

知音相逢,相见恨晚。 王立强 摄
本报讯 同是收藏报纸的爱好者,海峡两岸的知音心手相牵。荆溪镇关中村的农民剪报大王林宝根想不到,因为自己喜爱收藏体育类报纸,会结识一位台胞老人,成就一段两岸友情。而牵线搭桥的正是本报记者2008年刊发在《海峡都市报》上的一篇文章。4月9日上午,在林宝根家中,即将对外开放的“农家书报珍藏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83岁的台胞老人特地为“农家书报珍藏馆”送来了他珍藏17年的1.5万份报纸。
17年收藏1.5万份
这位老人姓张,1927年出生,祖籍漳州,1946年赴台定居,1988年第一次回到大陆,1992年在其夫人的家乡福州买了一套房子,此后心系家乡的他频繁往返于海峡两岸。
“这批报纸结缘于一场两岸间的排球友谊赛。”这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张老告诉记者, 1993年,台湾辅仁大学来到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为即将落成的“腾飞馆”举行一场排球友谊赛。当时辅仁大学对国内排球的情况基本不了解,于是一位助教就托人找一些排球方面的资料。在场的一个台胞马上想到了张老。“我试试看吧。”从小对球类运动就感兴趣的张老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从对祖国排球运动的不了解到对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队员名单如数家珍,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对资料收集倾注感情,做事朴实认真的张老除了日常的生活,把每天的时间都用来看报纸和整理报纸。就这样,张老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长达17年的收藏。从《中国体育报》《体坛周报》到本地的《海峡体育报》,他竟然收藏了十多种多达1.5万份的体育类报纸。
这位老人姓张,1927年出生,祖籍漳州,1946年赴台定居,1988年第一次回到大陆,1992年在其夫人的家乡福州买了一套房子,此后心系家乡的他频繁往返于海峡两岸。
“这批报纸结缘于一场两岸间的排球友谊赛。”这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张老告诉记者, 1993年,台湾辅仁大学来到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为即将落成的“腾飞馆”举行一场排球友谊赛。当时辅仁大学对国内排球的情况基本不了解,于是一位助教就托人找一些排球方面的资料。在场的一个台胞马上想到了张老。“我试试看吧。”从小对球类运动就感兴趣的张老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从对祖国排球运动的不了解到对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队员名单如数家珍,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对资料收集倾注感情,做事朴实认真的张老除了日常的生活,把每天的时间都用来看报纸和整理报纸。就这样,张老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长达17年的收藏。从《中国体育报》《体坛周报》到本地的《海峡体育报》,他竟然收藏了十多种多达1.5万份的体育类报纸。
一篇报道找到知音
随着报纸的不断积累和年龄的日益增长,狭小的单元房和年事已高的张老显得力不从心。即将返回台湾的张老开始琢磨着怎么处理这些报纸。“要把自己珍藏的报纸留在大陆。”况且这1.5万份的报纸运到台湾并不容易。可是送给谁?凝聚了张老17年心血的报纸在普通人眼里不过是堆废纸,只有找到报纸的知音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就在张老苦苦思考的时候,一条由本报记者刊发在2008年8月8日的海峡都市报上的新闻让他喜出望外。这条标题为《“剪报王”搞出“奥运大全”》的新闻写的是在闽侯荆溪镇关中村的草根收藏家林宝根有农民“剪报王”之称,他热衷于体育类报纸的收藏。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开始,他花了七年的时间将收集到的报纸剪贴成一个奥运大全。同时,他还自己筹办了“农家书报珍藏馆”,准备对周围的乡亲免费开放。“林宝根正是我要苦苦寻找的人。”这条消息让张老喜出望外。经过多方联系,张老终于找到了林宝根,于是就有了开头捐赠的一幕。
随着报纸的不断积累和年龄的日益增长,狭小的单元房和年事已高的张老显得力不从心。即将返回台湾的张老开始琢磨着怎么处理这些报纸。“要把自己珍藏的报纸留在大陆。”况且这1.5万份的报纸运到台湾并不容易。可是送给谁?凝聚了张老17年心血的报纸在普通人眼里不过是堆废纸,只有找到报纸的知音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就在张老苦苦思考的时候,一条由本报记者刊发在2008年8月8日的海峡都市报上的新闻让他喜出望外。这条标题为《“剪报王”搞出“奥运大全”》的新闻写的是在闽侯荆溪镇关中村的草根收藏家林宝根有农民“剪报王”之称,他热衷于体育类报纸的收藏。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开始,他花了七年的时间将收集到的报纸剪贴成一个奥运大全。同时,他还自己筹办了“农家书报珍藏馆”,准备对周围的乡亲免费开放。“林宝根正是我要苦苦寻找的人。”这条消息让张老喜出望外。经过多方联系,张老终于找到了林宝根,于是就有了开头捐赠的一幕。
相见恨晚的两岸牵手
张老的慷慨捐赠让林宝根倍感鼓舞,他做梦也想不到在海峡的对岸也有个热衷于收藏体育报纸的知音。简短的捐赠仪式后,张老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林宝根的“农家书报珍藏馆”,并对此惊叹不已。“相见恨晚!”激动不已的张老用这四个字概括了他的感受。“真没想到,你收藏的报纸种类这么丰富,条理这么清晰而且保存得还那么完好。短短7年的时间收藏的报纸比我花17年的还要好。我的报纸终于找到新主人了,要是早几年认识你就好了。”海峡两岸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随后,张老拿出相机兴奋地将林宝根的展板一张张拍下,他说要把这些相片带到台湾。得知“农家书报珍藏馆”即将免费开放后,张老很高兴,他建议林宝根还应扩大交流范围,进一步丰富展品。展馆开放后还要把展品送到学校巡回展出,让学生受到教育。他同时呼吁,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要多多支持林宝根办展馆。条件许可的话,最好把展馆搬到交通便捷、展览面积大的县城地区。
短暂的相聚让张老依依不舍,即将返回台湾的张老表示,他最大的愿望是两岸早日统一,这样他就能够多回故乡走走看看。(记者 王立强)
张老的慷慨捐赠让林宝根倍感鼓舞,他做梦也想不到在海峡的对岸也有个热衷于收藏体育报纸的知音。简短的捐赠仪式后,张老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林宝根的“农家书报珍藏馆”,并对此惊叹不已。“相见恨晚!”激动不已的张老用这四个字概括了他的感受。“真没想到,你收藏的报纸种类这么丰富,条理这么清晰而且保存得还那么完好。短短7年的时间收藏的报纸比我花17年的还要好。我的报纸终于找到新主人了,要是早几年认识你就好了。”海峡两岸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随后,张老拿出相机兴奋地将林宝根的展板一张张拍下,他说要把这些相片带到台湾。得知“农家书报珍藏馆”即将免费开放后,张老很高兴,他建议林宝根还应扩大交流范围,进一步丰富展品。展馆开放后还要把展品送到学校巡回展出,让学生受到教育。他同时呼吁,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要多多支持林宝根办展馆。条件许可的话,最好把展馆搬到交通便捷、展览面积大的县城地区。
短暂的相聚让张老依依不舍,即将返回台湾的张老表示,他最大的愿望是两岸早日统一,这样他就能够多回故乡走走看看。(记者 王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