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庆华:扎根闽侯的“食用菌大王”
内容更新时间:2010-04-09 16:55:03来源:闽侯乡音报
走进位于南屿镇溪坂村的山辉食用菌种植基地,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大棚,一排排长满木耳的“菌墙”……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
这个标准化的白背毛木耳生产基地的主人,是来自永泰县梧桐镇的温庆华。
初见温庆华时,感觉他就是那种典型的勤劳质朴的农民,没有一点“老板”的架子。谈起创业历程,温庆华告诉记者,他文化程度不高,很早就踏上创业路,期间几经波折,最终走上食用菌种植这条道路,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90年代初,温庆华的家乡就兴起了香菇种植热潮,温庆华也积极加入其中,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起先,温庆华从事的是香菇辅料生意。后来,随着食用菌菇类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温庆华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毅然转行从事食用菌贸易。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温庆华终于开起了自己的贸易公司,生意越做越大,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和东南亚地区。
“食用菌是举世公认的天然保健食品,一直是外国人餐桌上的佳肴。只要产品质量过硬,不愁市场做不大。” 采访中,温庆华告诉记者,“而要自己的产品好,就要在原料上先把好关。加上国家这几年重视三农,是个非常好的机遇。”于是,2008年,温庆华决定重新进军食用菌种植。
经过多方考察,2008年5月,温庆华来到闽侯,在南屿镇溪坂村创办了山辉食用菌种植基地,从事白背毛木耳栽培及其产品初加工。“这里交通便利,气候条件优越,而且还有无污染的地下水,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生长,也保证了我们生产出有机、绿色、无污染的健康产品,满足海外市场的需要。”谈起落户溪坂村的原因,温庆华一个劲地夸个不停。
在温庆华的努力下,如今的闽侯县山辉食用菌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现有基地总面积35亩,年栽培木耳150万筒,干品产量120吨,产值近500万元。今年2月,温庆华作为全县种植大户代表得到了县政府的表彰。
温庆华在公司不断壮大的同时,不忘带动周边的村民一道致富。“今年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发展。一方面是安排更多的人就业,另一方面是希望起到表率作用,让更多的人从事食用菌生产。” 温庆华表示,自己能够在溪坂村成功办厂兴业,少不了当地村民的支持和配合。因此,他的基地里招了许多周边的村民前来打工,其中不少村民还入了股,成了公司的小股东。
五都村34岁的农妇林月华,便是在温庆华的种植基地上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收入2万多元。“工作轻松,收入高,比在外面上班强多了。” 林月华表示,她现在还在边学技术、边实践,在掌握白背毛木耳的种植技术后,她也想从事白背毛木耳生产,为温庆华的公司提供原材料,这样会挣得更多。两年来,像林月华这样上门学习的已有40多人,这当中有农民,也有下岗职工,他们都在温庆华毫无保留的帮助下,走上了致富路。(记 者 陈建鋆)
这个标准化的白背毛木耳生产基地的主人,是来自永泰县梧桐镇的温庆华。
初见温庆华时,感觉他就是那种典型的勤劳质朴的农民,没有一点“老板”的架子。谈起创业历程,温庆华告诉记者,他文化程度不高,很早就踏上创业路,期间几经波折,最终走上食用菌种植这条道路,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90年代初,温庆华的家乡就兴起了香菇种植热潮,温庆华也积极加入其中,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起先,温庆华从事的是香菇辅料生意。后来,随着食用菌菇类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温庆华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毅然转行从事食用菌贸易。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温庆华终于开起了自己的贸易公司,生意越做越大,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和东南亚地区。
“食用菌是举世公认的天然保健食品,一直是外国人餐桌上的佳肴。只要产品质量过硬,不愁市场做不大。” 采访中,温庆华告诉记者,“而要自己的产品好,就要在原料上先把好关。加上国家这几年重视三农,是个非常好的机遇。”于是,2008年,温庆华决定重新进军食用菌种植。
经过多方考察,2008年5月,温庆华来到闽侯,在南屿镇溪坂村创办了山辉食用菌种植基地,从事白背毛木耳栽培及其产品初加工。“这里交通便利,气候条件优越,而且还有无污染的地下水,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生长,也保证了我们生产出有机、绿色、无污染的健康产品,满足海外市场的需要。”谈起落户溪坂村的原因,温庆华一个劲地夸个不停。
在温庆华的努力下,如今的闽侯县山辉食用菌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现有基地总面积35亩,年栽培木耳150万筒,干品产量120吨,产值近500万元。今年2月,温庆华作为全县种植大户代表得到了县政府的表彰。
温庆华在公司不断壮大的同时,不忘带动周边的村民一道致富。“今年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发展。一方面是安排更多的人就业,另一方面是希望起到表率作用,让更多的人从事食用菌生产。” 温庆华表示,自己能够在溪坂村成功办厂兴业,少不了当地村民的支持和配合。因此,他的基地里招了许多周边的村民前来打工,其中不少村民还入了股,成了公司的小股东。
五都村34岁的农妇林月华,便是在温庆华的种植基地上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收入2万多元。“工作轻松,收入高,比在外面上班强多了。” 林月华表示,她现在还在边学技术、边实践,在掌握白背毛木耳的种植技术后,她也想从事白背毛木耳生产,为温庆华的公司提供原材料,这样会挣得更多。两年来,像林月华这样上门学习的已有40多人,这当中有农民,也有下岗职工,他们都在温庆华毫无保留的帮助下,走上了致富路。(记 者 陈建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