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饼依然飘香

内容更新时间:2010-04-09 16:51:48来源:闽侯乡音报

 
      蛎饼又称油饼,它是闽东和福州传统的特色风味小吃。圆形大小有如碗口,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可当下粥小菜,也可当零食吃,倍受广大市民青睐。
油饼做法讲究
      油饼用料讲究。将浸泡后的大米、黄豆磨成稀稠得当的米浆,均匀地舀到特制的瓢上,在其中放上韭菜等调好的馅,再在馅的表面上浇些米浆,把它盖满封密,然后放入油锅中炸,直到两面金黄酥脆,捞起去油后即可食用了。
      今年55岁的张月英老人做油饼已有30余年历史了。谈起做油饼的秘诀与讲究之处,张月英告诉记者,在将油饼放入油锅中炸的时候,火候一定要掌握得当,还要时不时地将下油锅的油饼翻一翻,避免两面炸得不均或被炸焦了。由于加了葱花或韭菜,所以出锅的油饼鲜香扑鼻、外酥内嫩、油而不腻。只先闻味已是谗涎满满,入口时酥脆其外,绵软其中,三两口吞下,回味浓香甘甜,不燥不湿,不粘不硬,美味可口。
      对于油饼馅的选择,张月英说,由于每个人的口味、喜好不同,所以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猪瘦肉、青菜、海蛎等,所以在我县民间的油饼根据馅的不同,又称为肉饼、菜饼、海蛎饼等。
油饼的传说有趣神奇
      关于油饼的有趣传说,张月英告诉记者,油饼由来跟一个梦有关。相传古代有一位青年,继承父业后在闹市设摊卖早点,虽勤奋,但生意依然清淡,只够糊口而无力成亲。他冥思苦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成家立业。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星光闪闪,他看得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一梦醒来,青年人才发觉只是一场梦。
      后来,他从梦中得到启发,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以蛎为馅炸油饼。饼在油中翻滚,犹如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梦境中的霞光万丈;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的太阳。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新炸的蛎饼,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青年靠此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油饼的制作也就广为流传了。
做油饼成现代人的一道商机
      在福州,人们对油饼的热衷与喜爱,让不少人看到了这一商机。所以,不论在繁华的街道,还是在背街小巷,只要有小吃店,总少不了油饼的身影,因为福州人大多喜欢把油饼当做早点下粥小菜,或叫上一碗鼎边糊(锅边糊),或来一碗豆浆、稀饭,搭配食用,百吃不厌。“这三十多年来,因为做油饼,不少顾客光顾我的小店,卖油饼也成了我小吃店里一份不可缺少的收入来源” 张月英说。(记者 吴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