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师与图书馆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2009-12-11 15:39:32来源:闽侯乡音报

      在南通镇,有这么一户人家,妻子郑瑞贞,今年70岁,出生于教育世家,退休前在南通第二中心小学教书;丈夫张盛颜,今年76岁,退休前是南通镇机关干部。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赋休在家,夫妻俩始终严格要求一家人爱党爱国、遵纪守法、慎诺守信、团结邻里、乐于助人,体现了一个教育世家、书香家庭、文明家庭的风范。他们培养出的三个子女如今都兢兢业业地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退休后,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郑瑞贞没有这么做,而是毫不吝惜的拿出了积蓄,动员家人和亲戚一起在家乡无偿办起了“家庭图书馆”,为十里八乡的乡亲提供精神食粮。
      谈及为何要办图书馆时,郑瑞贞说:“办图书馆,一方面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一方面是看到家乡文化的贫瘠和知识的匮乏。”当她离开教师工作岗位时,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发展经济中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许多在学的孩子经常逗留在游艺厅、网吧等场所,想为家乡做点事情的愿望越发强烈。
       不过,最终让郑瑞贞下决心办“家庭图书馆”,还要从这么一件事说起。一天傍晚,郑瑞贞与老伴张盛颜吃过晚饭,在通洲路上散步,正走着,突然听到一家游戏机店里传出激烈的吵架声,他们走近一看,发现一个母亲正对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儿子大吼:“看你现在都成什么样了?还不回家。”一边说一边向儿子挥着巴掌。郑瑞贞老师对记者说:“那时,这样的情景经常看到。”
      “不能让游戏机毁了孩子美好前程。”2002年,郑瑞贞经过慎重考虑,把办“家庭图书馆”的想法告诉了老伴。张盛颜退休后,与一亲戚合股办了一家纸箱厂,收益还不错。妻子要做公益事业,张盛颜二话不说表示支持,并决心与妻子一起竭尽余生在家乡创办一个公益性图书馆,无偿为大众借阅书籍提供方便。
      郑瑞贞要办“家庭图书馆”的事,得到了亲戚及子女的大力支持。她的妹夫是一个生意人,听说后主动拿出30万元,还说:“不够可以再拿。”她的儿女听到消息后,更是开心。儿子还请来搞设计的朋友帮忙设计;平时女儿工作忙很少回来,这时也隔三差五地回来帮忙。
      2004年9月29日,200平方米,投资50多万元,设有阅览室、藏书室、电子图书室、书画室、电脑室的“家庭图书馆”——通洲图书馆终于开馆了,消息很快在十里八乡不胫而走。自开馆以来,图书馆就吸引了无数的借书者。为了使图书馆管理更加规范,更方便父老乡亲和学子们借阅书籍,两个老人家一合计,又自掏腰包聘请了一位图书馆管理员。“图书馆每周三至周日免费开放,周一、二闭馆休息。”郑瑞贞说,“图书馆吸引了大量读者,有学生、妇女、老人等。”
      5年来,图书馆明显改善了乡村学习环境,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乡亲们在空闲时,常常带着借书证直奔通洲图书馆。渐渐地,泡黑网吧的中小学生少了,周末和放学时间来借书的学生多了。提起通洲图书馆,老师和学生家长都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这个“家庭图书馆”共有10万余册电子藏书、3万余册图书。郑瑞贞每年要拿出2万多元用于图书馆购书及日常开销。她满怀信心地说:“一定要让乡亲们懂得‘借知识立家,以知识兴家,用知识富家’的道理。”
      郑瑞贞的义举,得到了十里八乡群众的交口称赞,省、市妇联先后授予她“巾帼文化中心户”荣誉称号。去年,郑瑞贞一家还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平安家庭示范户”。(记 者  陈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