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政策真是好”

内容更新时间:2009-08-21 12:12:54来源:闽侯乡音报

      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制约,“看病难、看病贵”,曾困扰着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可是,近几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农合”的深入推进,“有病没钱医”的局面得到大大缓解,广大民众对此交口称赞。
      8月16日,记者来到南屿镇,听83岁的陈大爷讲述其对医疗改革前后的不同遭遇。“穷人啊,没病没灾就是福!”陈大爷意味深长地说,从前,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最怕的就是生病。 
      陈大爷育有三男两女。1952年出生的大儿子,20岁时生了一场病不治身亡。提起大儿子的不幸,老人眼中噙着泪水:“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病,说起来也只是普通的中暑,只因为当时家里穷,没钱,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差,孩子最终没能保住。如果是现在,他应该会没事的。”
      “不过现在好了,我们老百姓生病,政府也能帮忙了。”说起这个,陈大爷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说,前年,老伴因为心脏不好,再加上肚子痛,被送到南屿卫生院治疗。“本来以为老伴这病,非得送到福州大医院才能治好,没想到,几天后,老伴就出院了。”陈大爷对记者说,病是医好了,可是近两千元的费用却让他傻了眼。“没想到,大部分医疗费得到了‘新农合’的补偿,自己只花了不到1000元。”陈大爷说,“加入‘新农合’,只要缴交很少的钱,大病却有了保障。如今的政策真是好!”说着,老人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说:“去年我孙女生宝宝的时候,新农合也给报销了。”
      说起新农合的好,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以前,我们是有病不敢医,大病就是拖。只是用一些简单的 '土方'对付了事。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所花的费用还能得到补偿。我们的生活更有保障了!”。
      如今,虽然年岁已高,但陈大爷的身体还很硬朗,生活也过得悠闲自在,没事打打牌、逛逛街,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而满意的微笑。
 
光辉历程
      ▲ 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县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2007年9月1日,我县新增加一批县外定点医院,作为我县边远山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充。
      ▲2007年 11月份,我县1517农民获新农合住院补偿款,总金额达221.24万元。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起付线、补偿比例、封顶线等标准均有所变化。其中最高补偿总额由原来的2万元调高到3万元。
      ▲2008年4月,10种慢性病种纳入新农合大病统筹
      ▲2009年起,市新农合筹资标准将从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
      ▲2008年9月起,我县每人每自然年度一次或多次累计住院最高补偿总额从原来的3万元提高至4万元。
      ▲2008年11月,我县将进行2008年度新农合二次补偿工作,总补偿额将达1000万元。
      ▲2009年1月1日起,我县新农合各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将有所提高,其中内脏器官移植;心脏手术治疗等七种疾病住院补偿比例将从25%提高至30%。
      ▲2009年7月1日起,全县今年7月1日后出生的农村新生儿可以随母亲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记  者   陈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