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古民居龙台山“重生”

内容更新时间:2009-07-17 11:37:09来源:闽侯乡音报

 
 
      本报讯 近日,荆溪镇龙台山生态园迎来了一幢清末时期的古民居,这座古民居是从七公里外的荆溪镇港头村整体搬迁过来的(如图)。值得一提的是,古民居以1:1的比例按照原样完全复原,是我县第一座整体异地搬迁的古建筑。做这件事情的,是龙台山生态园总经理叶延青,前后共斥资50多万元。
百年老宅异地“重生”
      7月14日,记者在龙台山生态园看到,古宅已经基本组装完毕。叶延青介绍说,这座古宅既不是他的祖屋,也不是特别有名气的古民居,只是一座面临拆迁的老房子。古宅是一座六扇房,共有18间房子,原来是港头村杨氏祖屋,后来杨氏后裔基本上漂洋过海,定居在新加坡等地。
      古宅的正门口,卷棚清晰可见,福州市社会学学会会员李林洲介绍说,这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呈弧形曲面,这座古宅应该是晚清时期的建筑,距今至少有百年历史。
      记者看到,古宅正厅上挂有精美的木雕,人物、花卉等造型栩栩如生。据叶延青介绍,这些都是他从杨氏后裔那里买到的,用来还原整个老宅的完整面貌。
      记者了解到,古宅高7米多,长约20米,宽14米,总占地面积537平方米,因向莆铁路规划线要经过港头村,这座古宅即将被拆掉,但是叶延青把它“救”下来,“我是港头村人,从小就喜欢这座老房子,听说她将被拆掉,我觉得实在可惜。”于是,叶延青下定决心,要将整座古宅整体迁徙。
花费50多万元迁移古宅
      为了迁移整座古宅,叶延青特意从连江请来了一支古宅拆装修复工程队。
      5月20日,由22名来自连江和莆田的民间木工艺人组成的工程队正式进驻古宅,迁移工程动工了。
      当天,附近的村民都赶来看热闹,大家听说是迁移整座老宅,都觉得不可思议。“很多人都笑我们太傻,花这么多钱搬座老宅。”叶延青说。
      在古宅每个部位,工匠们都做了标记,因为构件太多了,光标记就花费了两天多时间。之后,工匠们按照标记拆解房子,这个时间花费了20多天。
      工程队姚拆杰师傅告诉记者,拆下来的构件足有10多万件,“最难拆的是32根柱子,万一拆不好,整座屋子都将倒塌。”姚师傅坦言,自己从事古建筑维修已经七八年了,但是对于迁移整座古宅还是第一次。
      令所有工匠吃惊的是,在老宅下还发现了两个地洞,深约1.2米,每个都能容纳五六个人。“这是老宅的建筑者为了防强盗而修建的,是用来避难的场所。” 姚师傅介绍说。
      拆解难,搬运更难。古宅的10多万构件“走”了七公里,来到龙台山,光是运费就花了两万多元。姚师傅介绍说,新址和旧址之间相隔较远,而古宅的一些构件非常脆弱,只能用人力车缓缓搬移,“比如门当上面的卷棚,经过一百多年的风吹日晒,已经变得脆弱不堪,搬它得用巧劲,和抱刚满月的小孩一样”。姚师傅介绍,搬迁古宅时还动用了吊车钩机等大型机械。
      工匠们按照原貌复原古宅面貌,忙乎了40多天,终于大功告成。叶延青告诉记者,这座古宅准备用来供游客观赏,目前古宅内的家具等将一一还原,还要对古宅进行清洗,这个工程需要50多天时间。
计划修复清末古村落
      虽然迁移费用巨大,但叶延青还是打算,再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宅进行迁移重建。
      “新迁移的古宅就放在这个房子周围,到时候,一个清末古村落就形成了。”叶延青说。
      李林洲说,有些古宅因为算不上是“很有价值”的文物古迹,政府也没这么多财力来保护,“如果民间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人文生态的行列中来,这也是件幸事。”(记 者  陈建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