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岁月 享美好生活
内容更新时间:2009-07-03 11:46:04来源:闽侯乡音报

“从前这里就是打枪的地方。” 陈秀珍 摄
潘振炎,男,1928年春出生在革命老区基点村——南通镇瓜山村,现为省革命老区“五老”人员。6月30日,在建党88周年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南通镇瓜山村,采访了这位老接头员、原瓜山小学校长潘振炎。
白发苍苍的潘老,身体还算硬朗,知道记者来访,他专程来到路口迎接。现年已81岁高龄的潘老留着短发,言谈之间始终带着亲切和蔼的笑容。潘老很健谈,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小时候,看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就非常生气。”潘老说,当年,看到日寇入侵,国土受到蹂躏,他很痛心。当时,南港地区游击队活动频繁,潘振炎由族亲潘则亮介绍,认识了地下省委中心领导,并经常交流抗日事宜,从而深受革命影响。高农毕业后,潘振炎就辍学在家,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舌耕生涯。
1944年,潘振炎参加了地下工作。潘振炎的住所地处偏僻,为防匪,他的老宅后还建有一栋坚固的土堡,土堡后山深林密,地势险要,但因与福清、永泰交界,进退灵活,很适合开展地下活动。于是,当时地下党委机关便在瓜山村建立了“省委中心交通站”,将潘振炎家的这座土堡作为地下工作的中心。“交通站”成立后,潘振炎担任“交通站”的副书记、站长兼秘书,负责掩护地下党员、游击队员住宿安全,并保管枪支弹药和传送机密文件。
经潘老的指引,记者来到当年做为“交通站”的土堡。土堡四周是厚达50公分的土墙,“这里就是我们当时工作的地方。”潘老指着土堡说,“这里每扇窗户下方都有一个洞。”潘老介绍说,当年,这里的每扇窗户都用铁板关闭,为了防止敌人靠近,窗户下方都有一个小洞作为枪眼。在土堡二楼,潘老指着天花板告诉记者,在天花板的上方,隐藏着一间密室,最多时曾存放了三、四十支长枪,两支机枪,数不清的短枪,还有许多重要的机密文件。“敌人三次围剿瓜山村,都没有发现这个‘秘密’。”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潘振炎显得异常激动。
1983年,潘振炎退休后,义务协助南通镇政府工作,他也是南通镇侨联会的创始人之一。
“现在,我就在家写写诗,看看电视。”提到晚年生活,潘老平静地说。如今,他经常通过写诗,回忆当年的革命生涯,感怀现今的美好生活。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潘老还现场写下一首《六十周年国庆感赋》:“全民欢悦迎国庆,城镇欣歌唱富强。三座大山推到喜,五星旗帜太空扬。民族昌盛家园美,华夏辉煌黎庶昂。世界人民同祝贺,中华崛起屹东方。”潘老说,他现在是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南港诗社副主编,平时除了写诗自娱自乐,其他时间就是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记 者 陈晓梅 陈秀珍)
白发苍苍的潘老,身体还算硬朗,知道记者来访,他专程来到路口迎接。现年已81岁高龄的潘老留着短发,言谈之间始终带着亲切和蔼的笑容。潘老很健谈,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小时候,看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就非常生气。”潘老说,当年,看到日寇入侵,国土受到蹂躏,他很痛心。当时,南港地区游击队活动频繁,潘振炎由族亲潘则亮介绍,认识了地下省委中心领导,并经常交流抗日事宜,从而深受革命影响。高农毕业后,潘振炎就辍学在家,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舌耕生涯。
1944年,潘振炎参加了地下工作。潘振炎的住所地处偏僻,为防匪,他的老宅后还建有一栋坚固的土堡,土堡后山深林密,地势险要,但因与福清、永泰交界,进退灵活,很适合开展地下活动。于是,当时地下党委机关便在瓜山村建立了“省委中心交通站”,将潘振炎家的这座土堡作为地下工作的中心。“交通站”成立后,潘振炎担任“交通站”的副书记、站长兼秘书,负责掩护地下党员、游击队员住宿安全,并保管枪支弹药和传送机密文件。
经潘老的指引,记者来到当年做为“交通站”的土堡。土堡四周是厚达50公分的土墙,“这里就是我们当时工作的地方。”潘老指着土堡说,“这里每扇窗户下方都有一个洞。”潘老介绍说,当年,这里的每扇窗户都用铁板关闭,为了防止敌人靠近,窗户下方都有一个小洞作为枪眼。在土堡二楼,潘老指着天花板告诉记者,在天花板的上方,隐藏着一间密室,最多时曾存放了三、四十支长枪,两支机枪,数不清的短枪,还有许多重要的机密文件。“敌人三次围剿瓜山村,都没有发现这个‘秘密’。”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潘振炎显得异常激动。
1983年,潘振炎退休后,义务协助南通镇政府工作,他也是南通镇侨联会的创始人之一。
“现在,我就在家写写诗,看看电视。”提到晚年生活,潘老平静地说。如今,他经常通过写诗,回忆当年的革命生涯,感怀现今的美好生活。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潘老还现场写下一首《六十周年国庆感赋》:“全民欢悦迎国庆,城镇欣歌唱富强。三座大山推到喜,五星旗帜太空扬。民族昌盛家园美,华夏辉煌黎庶昂。世界人民同祝贺,中华崛起屹东方。”潘老说,他现在是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南港诗社副主编,平时除了写诗自娱自乐,其他时间就是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记 者 陈晓梅 陈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