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单位沦为“生产车间”
内容更新时间:2009-06-19 12:02:52来源:闽侯乡音报

文物保护单位沦为“生产车间”。 陈晓梅 摄
本报讯 鸿尾乡溪源寨土楼远近闻名。这座占地6000多平方米,有着150多年历史,并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如今却沦为工艺品厂的“生产车间”。日前,记者来到溪源寨土楼,探寻岁月流逝给她留下沧桑的印记。
文物保护单位,沦为“生产车间”
鸿尾乡溪源寨土楼曾经远近闻名,但经过150多年的风雨侵蚀,其外墙已经斑驳,门口高挂的红灯笼与土楼墙壁的破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刚走近土楼,就听见从楼里传来“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踏进土楼正大门,就看见三四个工人正埋头加工铁件,旁边的墙角处,堆满了用来包装工艺品的纸箱……身临土楼如入繁忙的生产车间。工人告诉记者,工艺品企业的老板是土楼里的住户,因其工艺品厂面积太小,就临时将祖宅当成第二“生产车间”。
据土楼老住户林依姆介绍,她从20多岁嫁进林家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住在土楼里,现在已75岁高龄了。“这里最多的时候住着两三百个人,现在只有三四户了,多数人都搬出去住了。”林依姆说,“你看,上面的房檐,都已经坏了,这边的土墙,前两年也坍塌了。如果再不收拾(修缮),过不了几年,这屋子就毁了。”在林依姆的指引下,记者发现,经过150多年的风雨侵蚀,这座当年盛极一时的土楼损毁非常严重,南侧的厢房只剩下断壁残垣,窗棂雕刻也残缺不全,天井石板间隙杂草丛生,屋顶瓦片凌乱不堪,摇摇欲坠。
鸿尾乡溪源寨土楼曾经远近闻名,但经过150多年的风雨侵蚀,其外墙已经斑驳,门口高挂的红灯笼与土楼墙壁的破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刚走近土楼,就听见从楼里传来“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踏进土楼正大门,就看见三四个工人正埋头加工铁件,旁边的墙角处,堆满了用来包装工艺品的纸箱……身临土楼如入繁忙的生产车间。工人告诉记者,工艺品企业的老板是土楼里的住户,因其工艺品厂面积太小,就临时将祖宅当成第二“生产车间”。
据土楼老住户林依姆介绍,她从20多岁嫁进林家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住在土楼里,现在已75岁高龄了。“这里最多的时候住着两三百个人,现在只有三四户了,多数人都搬出去住了。”林依姆说,“你看,上面的房檐,都已经坏了,这边的土墙,前两年也坍塌了。如果再不收拾(修缮),过不了几年,这屋子就毁了。”在林依姆的指引下,记者发现,经过150多年的风雨侵蚀,这座当年盛极一时的土楼损毁非常严重,南侧的厢房只剩下断壁残垣,窗棂雕刻也残缺不全,天井石板间隙杂草丛生,屋顶瓦片凌乱不堪,摇摇欲坠。
土楼曾经盛极一时
鸿尾乡有大小方形土楼数十座,溪源寨土楼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土楼坐西朝东,背枕苍翠浓郁的青山,面揽平野辽阔的田原。土楼内有房、厅232间,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穆源林氏裔孙林有宜所造。但这座“豪宅”是如何修建成的,一直都是个谜。
采访中,林依姆告诉记者,相传,林有宜在为先人修墓时,捡到了一锅金子。回家后,便用金子折价所得修建了这座土楼。对土楼的来历,民间还存在另一种说法:林有宜的丈人家非常富裕,借助其资助,林有宜兴建了这座“豪宅”。
溪源寨土楼别具一格,代表了山区古民居的特色。土楼的建筑考虑到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选择家族群体聚居的形式为总体设计,适应了当时社会便于自我防御的需要。土楼良好的防风火、防盗匪、防燥湿、防旱涝等功能也令人称道。就因为土楼的特色,我县于1992年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鸿尾乡有大小方形土楼数十座,溪源寨土楼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土楼坐西朝东,背枕苍翠浓郁的青山,面揽平野辽阔的田原。土楼内有房、厅232间,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穆源林氏裔孙林有宜所造。但这座“豪宅”是如何修建成的,一直都是个谜。
采访中,林依姆告诉记者,相传,林有宜在为先人修墓时,捡到了一锅金子。回家后,便用金子折价所得修建了这座土楼。对土楼的来历,民间还存在另一种说法:林有宜的丈人家非常富裕,借助其资助,林有宜兴建了这座“豪宅”。
溪源寨土楼别具一格,代表了山区古民居的特色。土楼的建筑考虑到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选择家族群体聚居的形式为总体设计,适应了当时社会便于自我防御的需要。土楼良好的防风火、防盗匪、防燥湿、防旱涝等功能也令人称道。就因为土楼的特色,我县于1992年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楼养在深闺人未识
“偶尔也有外地人来参观、拍照,但人数不多。”鸿尾乡溪源村村民告诉记者,“其实,现在知道土楼的人反而不多了。”
“溪源寨土楼很早以前就已是远近闻名了,作为后人,我们希望尽力保护先人留下来的这笔财富。”鸿尾乡宣传委员李秀钦说,“由于资金问题,土楼的保护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我们正积极联系旅游等相关部门,将溪源寨土楼修缮好、保护好,并作为旅游资源推介出去。”(记 者 陈晓梅 )
“偶尔也有外地人来参观、拍照,但人数不多。”鸿尾乡溪源村村民告诉记者,“其实,现在知道土楼的人反而不多了。”
“溪源寨土楼很早以前就已是远近闻名了,作为后人,我们希望尽力保护先人留下来的这笔财富。”鸿尾乡宣传委员李秀钦说,“由于资金问题,土楼的保护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我们正积极联系旅游等相关部门,将溪源寨土楼修缮好、保护好,并作为旅游资源推介出去。”(记 者 陈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