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医生的天职——访市劳模、县医院院长何国华

内容更新时间:2009-05-11 10:01:23来源:闽侯乡音报

何国华正在为病人诊治。
 
      一年365天,他总是面带微笑。心系病人,崇尚医德,不图名利,时刻想着群众;一心只为病人着想,极力让群众“花少钱、治大病、治好病”。他就是被评为福州市第三十一届劳动模范的县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何国华。5月5日,何国华在县医院院长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能为病人解除病痛,我感到比什么都高兴、幸福!”
      1986年,何国华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先后在县医院、上街中心卫生院工作。2002年任县第二医院院长,2003年4月至今任县医院院长。“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到院长,20多年过去了,但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不能变。”这是何国华的铮铮誓言。
      作为一名内科医生,何国华以白求恩为榜样,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然而,履行天职的基础必须有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为了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何国华订阅了大量业务杂志和书刊,学习抢救危、重、急病人知识,同时,积极参加国家及省内外举办的学术讲座,并多次到省市兄弟单位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技术。
      “能为病人解除病痛,我感到比什么都高兴、都幸福!”何国华告诉记者,“做为医生,是病人成就了我的医术,病人信任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必须努力做一名好医生,才不辜负病人的期望,不辜负党的培养!”每当看到病人经过自己的治疗而痊愈,何国华都显得特别开心。
      “作为院长,更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03年,何国华担任县医院院长。职务变了,担子重了,但他对病人的牵挂,对医术的追求丝毫没变。 “我刚上任时,医院技术薄弱,设备落后,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遇到疑难危重疾病患者,就必须去大医院就医。远途劳顿不说,还要承受巨额经济负担,家庭困难的群众只有硬扛着。”何国华回忆说。
      面对群众这种困境,刚担任院长的何国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满足群众就近看病的需求,作为医院的带头人,何国华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做医生,办医院,没有技术不行。”何国华说,为了推动医院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何国华花大力气进行人才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骨干医生到著名院校进修,邀请名医名家来院讲学、做手术示范。实行“情感暖人、待遇留人、事业励人”,分配向“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的技术骨干倾斜,让“想做事的人有机会,能做事的人有舞台,做成事的人有地位”,从而使医院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
      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经何国华极力争取,县医院创建了急诊科,结束了医院无急诊科的历史。同时,医院开辟了“120”绿色通道,投入专业设备并配备医疗骨干,抢救垂危的生命。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120”电话一响,救护车马上出发,为抢救伤病员分秒必争。几年来,县医院急诊科共出诊2600次,组织院前抢救810次,院内抢救3100次。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何国华的带领下,医院开展了各种高难度技术研究,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8年12月,医院顺利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的检评。
      如今,县医院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至2008年,县医院门诊就诊人数从2003年的97307人次增加到169031人次;住院人数由4515人次增加到6729人次;业务收入从1787万元增加至3837万元。
      由于工作出色,何国华被评为福州市第三十一届劳动模范。在荣誉面前,他显得很谦虚,他说:“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以一颗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我的工作只是恪守了医生的天职而已。”(记  者   陈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