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需要 就是我的选择”

内容更新时间:2009-02-13 15:22:26来源:闽侯乡音报

王钟农医生总是耐心地为村民服务。
     
      “这是我的工作职责,是我应该做的。”
      “这是小事,别放在心上。……”
      每当得到救治的患者向他表达感激之情时,他总是这么谦逊地说。34年来,他在平凡的乡村医生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学习针灸,为了找准针灸的穴位,就用自己的身体作试验,体验针灸的感觉,有时扎得鲜血直流。他虽不富有却自筹资金3万多元修建了村里唯一的卫生所。他,就是我市2008年度唯一荣膺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的鸿尾乡源口村卫生所医生王钟农。
      致力于改变村民的就医环境
      源口行政村方圆几十里,山路纵横。原先,这里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当地群众有病无法及时医治,稍有发烧感冒,就要到五六里外的乡卫生院,甚至乘船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医院医治。
      从小就感受到家乡群众就医困难的王钟农,在1974年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学医并在家乡开办了诊所。“办乡村诊所,就是希望给乡亲们医治小病提供方便。” 现年54岁的王钟农道出了当初开办诊所的初衷。
      诊所开办之初,因为条件限制,只租用当地群众一间木构的老祖屋,又矮又暗,工作环境极差,诊疗设备更是紧缺。经过王钟农34年来的经营,如今的诊所已发展成为诊室、药房、病房、消毒室、注射室等医疗场所一应俱全,室内明亮整洁、井然有序的新诊所。
      “王医生待人好,不计较得失,总是为别人着想,是个好搭档啊!”与王钟农合作了十几年的卫生所医生郭彩莲说,现在的卫生所是他在亲戚朋友资助下,投资3万多元修建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也是他出资添置。
      对待病人如亲人
      34年来,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村民需要,王钟农都提着十余斤重的药箱出诊,他的足迹遍布源口村各个角落,充当行动不便和危重病人的“家庭医生”。对一些特殊群体、特殊患者,他还给予优惠甚至免费治疗。当地群众对他所做的好事,如数家珍,赞不绝口。
      “去年5月,我在家中突发脑栓塞,双腿发麻不能行走,就是王医生及时到家里救治并亲自送我到县医院治疗,稳定了病情。现在,王医生还经常上我家为我检查身体状况。”61岁的村民陈诗帮告诉记者,王医生医术高,医德好,待人温和,而且看病费用公道,村民们有什么头疼脑热都乐意找他治疗。
      王钟农照顾“五保”老人王木金的事,在王木金去世多年后,仍在当地盛传。王木金年轻时患腿病,行走不便。年老时卧床不起,又无亲人照顾。王钟农将他作为特殊的照顾对象,隔三差五地上门免费为他送药治病。老人久病卧床,无人照料,房间卫生状况很不好,臭味刺鼻。王钟农对此却毫不介意,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不仅送医送药,还和自己的爱人一起,不定期地上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换洗被褥,洗脸擦澡。出诊路过都要上门看看老人,为他检查身体,并留下一些必备的药品。这样的细心照顾直到老人去世。
      村民的预防保健也倾注了王钟农医生的大量心血。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流行性乙脑、麻疹、风疹等传染病患者大大减少,传染病漏报率为零。2003年“非典”引起的恐慌时期,由于源口村有不少工艺品加工厂、工艺品家庭作坊,许多业主、外来工、技术人员也时常往来于广州等地,人口流动频繁,流动面大,源口村成了“非典”传染危险地区。当地群众人心惶惶。但是,在王钟农医生耐心的工作下,源口村民心稳定,没有发生一例“非典”病例。他的工作也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赞赏,人们都称它为父老乡亲的“忠实卫士”。
      现如今,王钟农已是当地小有名气、受人称道的乡村医生,甚至附近村庄的病人都慕名前来找他看病。他曾多次被评为“县农村卫生先进工作者”,还获得过“县农村卫生医疗文书规范竞赛活动优胜奖”,其所在的源口村卫生所也曾多次受到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表彰。
   为了村民的健康继续守护山村
      近年来,村民纷纷出外发展,不少从事建筑和医药销售的人都在城里买了新房、小车。而王钟农的收入却一直停留在每月千余元,还要供两个女儿上学。为了维持生计,他从事橄榄种植等副业,朋友们都劝他出去发展,但他还是选择了留下。“其实也没什么,这里需要我,乡亲需要我,就留下了。把病看好了,我觉得心里舒坦!”王钟农说,现在村里的老年人多,患心血管疾病的也多,他现在最想在诊所里添置一台测血糖仪器,更好地守护他所依恋的山村。
      据了解,我市还有4000余名像王钟农这样守护山村的乡医,他们的医疗收入并不能完全维持生活,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是,为了村民们的健康,他们在深山中亦医亦农,默默坚守,奉献毕生精力,为一方百姓的疾病防疫、诊治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记 者  陈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