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一鱼塘 发现石像生

内容更新时间:2009-01-12 16:17:39来源:闽侯乡音报

陈世燊对石像的来历充满了好奇。
 

 
      本报讯  白沙镇汶溪村长坪园自然村的村民绝对想不到,沉睡在鱼塘里的一块“条石”竟然在这个不起眼的小乡村引起了不小轰动。2008年12月30日,白沙镇陈先生致电本报新闻热线22077110称,在长坪园一鱼塘里发现一尊武将石雕。
      当天上午,记者在这个偏僻的鱼塘见到,石像侧卧在淤泥中,高约2.5米,宽约0.7米,戴着头盔,身披盔甲,双手上下错开握着一柄齐胸高的宝剑,脸部被刻意拉大,两眼圆睁,嘴巴紧闭,神态非常威严。虽然石像被淤泥包裹着,可还是能看到盔甲上雕刻着许多复杂、精美的图案。石像背面衣袍上,纹饰简洁,线条流畅,呈浑圆状。据村民介绍,发现时石像是俯卧在淤泥中,后来是文物专家为了便于辨认石像,把它从淤泥中挖出,并移成侧卧状。
淤泥中发现石像
      发现这尊石像的是鱼塘的承包者陈世燊。前些天,他将鱼塘放水捕鱼时发现鱼塘岸边处的淤泥中露出一块条石的边角。“这块条石刚好可以用来铺设崩塌的鱼塘岸坡。”陈世燊和同伴就动手在淤泥中挖着。“没想到这块条石越挖越大,竟然挖出了一个类似人像的石头。”突如其来的石像让陈世燊惊诧不已,原来他们看到的条石是石像的底座部分。鱼塘里发现石像的消息,马上传遍了这个小乡村。村民们闻讯赶来,可仔仔细细看过石像后,即使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知道石像的来历。现年55岁的村民洪可林,从小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他告诉记者,发现石像的鱼塘叫垄里,东面的山叫垄仔,西面的山叫师傅垄仔。20多年前,垄里还是菜园和水田,他曾经在这里干过农活,但并没听说这里有石像的消息。后来稻田被开挖成鱼塘,估计是随着鱼塘岸坡的崩塌,石像才逐渐露出。根据发现石像的位置,推测石像很早以前就埋在菜园中。“垄仔在福州话里与人仔谐音,起这个名字会不会是暗示着这里埋有石像?”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
石像身份成迷?
      石像是哪个朝代的?从哪儿来?长坪园村民洪茂务表示,祖辈是从甘蔗搬到长坪园,历史并不久远,从来没听说过这里有年代久远的古代大墓或者当地出过什么名人,附近山上也没有什么大墓。这石像到底是哪里来的。他告诉记者,就在前两天有两个福州来的客人,自称是受南平建阳朋友的委托,过来看看石像是不是14年前在建阳被盗的南宋名臣徐清叟墓前的武将石雕。虽然石雕外形与建阳的相似,但建阳那尊石像表面风化严重,与保存完好的这尊差异较大。另外,以前这里并没有马路相通,很难将巨大的石雕运到此处,况且这里早在20多年前就是菜地,所以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
具有很高文物价值
      记者就此事联系了县博物馆馆长曾江。据他介绍,村民发现石像后,马上向白沙镇政府和县博物馆反映此事。根据他在现场的观察,这尊石像应该是石像生,又称“翁仲”,大都安放在陵墓前的墓道上,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没有很高身份、地位的陵墓不会有这样的石像生。“石像的年代比较久远,具体年代需要做进一步鉴定,但毫无疑问,它十分珍贵。”曾江告诉记者。
      “这尊石像如果不是从外地运来的话,那在附近至少还有一个文臣石像生,并可据此找出一处古代大墓。建议白沙镇有关部门马上将其打捞起来保护好,等待进一步的鉴定。”曾江对这尊石像的身份充满了期待。
      鱼塘承包者陈世燊像大多数村民一样,对石像的来历充满了好奇,他希望文物部门尽快揭开石像的身世。他同时表示将好好保护石像,如果政府需要的话,他将无条件将石像上交文物部门。(记 者  王立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