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我们终于找到您了!”
内容更新时间:2008-11-21 11:03:33来源:闽侯乡音报

马保胜仔细辨认碑文。

迫不及待把喜讯告诉家人。

当年医院住院部旧址。
深情的目光在墓碑上久久停留,嘴唇微微翕动着,深深鞠个躬,伸出右手,轻轻地拂去墓碑上的尘土,再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墓碑上印刻的字迹……11月17日,马长盛烈士的后人马保胜来到甘蔗岐山烈士墓地,在他日思夜想的爷爷墓前,深深献上一个也许迟到了几十年的鞠躬。“爷爷,我们终于找到您了!”几十年来父辈语重心长的嘱托,几十年来积压心头的思念,终于在这一天,随着后人轻轻的脚步,在烈士墓碑前,凝固成感人的瞬间。
《闽侯乡音》让我燃起了寻亲梦
“一定要找到你爷爷的墓址!”自懂事起,父亲这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让马保胜牵挂不已,成为心中难以解开的一个结。“我一定要找到爷爷,不能让我的后代来完成我和我父亲的夙愿。”马保胜暗暗下定了决心。但山东潍坊和福建福州相隔2千多公里,要找到50多年前爷爷墓址谈何容易。“爷爷结婚后不久就告别刚怀孕的奶奶奔赴前线。由于家中没有爷爷的照片,全家人对爷爷的印象都来自于奶奶以及亲人简单的描述。我们之前对墓址的印象,也仅限于‘因病牺牲后安葬在福建甘蔗附近的一座小山上,那座山四周高,中间低,南边有一条河’等这些信息。‘甘蔗’我们也只知道发音,不知道具体是哪两个字。对于寻找爷爷的事,基本上没有抱任何希望。父亲便将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因年代久远,再加上由于长年出差在外,我一直没有时间到福建寻找。”马保胜告诉记者。据他介绍,今年9月,他来到福州出差,偶然间看到一辆“甘蔗-西客站”的中巴。随后他在网上查询看到闽侯乡音电子版《修缮墓冢,供人瞻仰》的关于烈士墓文章后,让他燃起了寻找祖父墓址的希望。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本报打来电话,并发来求助邮件。“没想到报社记者马上就行动起来,在一番艰苦的寻找后,很快就帮我们圆了几十年来的寻亲梦。”对于本报记者的敬业,马保胜感激不已。
“爷爷,我们终于找到您了”
11月17日,在武汉出差的马保胜乘火车抵达福州。下午1时许,在本报记者与县民政局副局长叶奇松的带领下,马保胜来到岐山烈士墓。在马长盛墓前,马保胜仔细辨认着墓碑上的字迹。“没错就是叫马长盛。我们当地民政局那边记录的是马常圣,但来之前,我刚刚查过族谱,跟这墓碑上的名字一字不差。”马保胜高兴地告诉记者。
“名字一致,下面就看籍贯是不是能对上了。”记者观察其它几块尚能分辨字迹的墓碑发现,各墓碑左侧第一列均是描述牺牲年月,第二列大部分是描述烈士籍贯的内容,最右边一列则写着所属部队番号。
“公元一九五二年十月九日……”、“山東省*光县六区牛……”、“馬長盛同志之墓”、“福建省南平分区独立营二连*战士……”反复比对后,墓碑上的字迹逐渐明朗起来。“我老家是山东省寿光市,所在乡镇是牛头镇,况且岐山南面也有一条河——安平浦,这几乎一致了。”这时有人说,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乡镇一级行政区域均以“多少区”来命名。马保胜随即与老家一名村干部通电话,询问牛头镇所在的地区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称为几区。一会,马保胜接到对方回电称,牛头镇正是属于“六区”。墓碑上的信息与烈士信息高度吻合。
“爷爷是在位于甘蔗的第18野战医院病逝的,现在能不能去医院旧址看看。”马保胜向记者表示。随后,记者来到位于甘蔗中心小学旁一座名为“怡庐”的古民居。房子的主人程文孙告诉记者,在他还是小孩的时候,这里曾经有野战医院,当时医院的手术室就设在今天甘蔗中心小学里的五显庙,而他和邻居家的大房子则腾给部队用作病房。据程老先生介绍,当时那个医院名称叫康复医院也称第18野战医院,后来医院搬到福州仓山,这里又来了一个新野战医院叫52医院。“这里住着很多病重的战士,一些因病医治无效的战士就安葬在如今的合成氨厂地块和岐山上。”现年80岁的居民卞忠明回忆道,他曾经在该医院当过厨师,专门负责为伤员煮半流质的饭菜。与医院旧地老人们的谈话,更让马保胜确信长眠在岐山上的马长盛就是他的祖父。
最大愿望是把祖父遗骨迁回家
找到了祖父的墓址,如今马保胜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将祖父的遗骨迁回山东寿光,以方便后人祭扫。就烈士后人提出的,要将烈士墓迁回山东老家的事宜,叶奇松专此向上级民政部门咨询后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以往福州地区没有先例,我们对烈士后人的孝心表示感动,欢迎烈士的后人将零散的烈士墓迁回老家,作为县民政部门,我们将尽量尊重他们的意愿,全力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据他介绍,迁移烈士墓必须提供一份由烈士籍贯所在地的村委会出具的申请书,申请书应有当地县、乡两级相关部门的盖章,并附上烈士证书的复印件。申请书内容包括:1、烈士基本情况;2、要迁到哪里;3、委托谁来搬迁(另要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复印件)。(记 者 王立强 林然丰)
《闽侯乡音》让我燃起了寻亲梦
“一定要找到你爷爷的墓址!”自懂事起,父亲这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让马保胜牵挂不已,成为心中难以解开的一个结。“我一定要找到爷爷,不能让我的后代来完成我和我父亲的夙愿。”马保胜暗暗下定了决心。但山东潍坊和福建福州相隔2千多公里,要找到50多年前爷爷墓址谈何容易。“爷爷结婚后不久就告别刚怀孕的奶奶奔赴前线。由于家中没有爷爷的照片,全家人对爷爷的印象都来自于奶奶以及亲人简单的描述。我们之前对墓址的印象,也仅限于‘因病牺牲后安葬在福建甘蔗附近的一座小山上,那座山四周高,中间低,南边有一条河’等这些信息。‘甘蔗’我们也只知道发音,不知道具体是哪两个字。对于寻找爷爷的事,基本上没有抱任何希望。父亲便将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因年代久远,再加上由于长年出差在外,我一直没有时间到福建寻找。”马保胜告诉记者。据他介绍,今年9月,他来到福州出差,偶然间看到一辆“甘蔗-西客站”的中巴。随后他在网上查询看到闽侯乡音电子版《修缮墓冢,供人瞻仰》的关于烈士墓文章后,让他燃起了寻找祖父墓址的希望。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本报打来电话,并发来求助邮件。“没想到报社记者马上就行动起来,在一番艰苦的寻找后,很快就帮我们圆了几十年来的寻亲梦。”对于本报记者的敬业,马保胜感激不已。
“爷爷,我们终于找到您了”
11月17日,在武汉出差的马保胜乘火车抵达福州。下午1时许,在本报记者与县民政局副局长叶奇松的带领下,马保胜来到岐山烈士墓。在马长盛墓前,马保胜仔细辨认着墓碑上的字迹。“没错就是叫马长盛。我们当地民政局那边记录的是马常圣,但来之前,我刚刚查过族谱,跟这墓碑上的名字一字不差。”马保胜高兴地告诉记者。
“名字一致,下面就看籍贯是不是能对上了。”记者观察其它几块尚能分辨字迹的墓碑发现,各墓碑左侧第一列均是描述牺牲年月,第二列大部分是描述烈士籍贯的内容,最右边一列则写着所属部队番号。
“公元一九五二年十月九日……”、“山東省*光县六区牛……”、“馬長盛同志之墓”、“福建省南平分区独立营二连*战士……”反复比对后,墓碑上的字迹逐渐明朗起来。“我老家是山东省寿光市,所在乡镇是牛头镇,况且岐山南面也有一条河——安平浦,这几乎一致了。”这时有人说,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乡镇一级行政区域均以“多少区”来命名。马保胜随即与老家一名村干部通电话,询问牛头镇所在的地区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称为几区。一会,马保胜接到对方回电称,牛头镇正是属于“六区”。墓碑上的信息与烈士信息高度吻合。
“爷爷是在位于甘蔗的第18野战医院病逝的,现在能不能去医院旧址看看。”马保胜向记者表示。随后,记者来到位于甘蔗中心小学旁一座名为“怡庐”的古民居。房子的主人程文孙告诉记者,在他还是小孩的时候,这里曾经有野战医院,当时医院的手术室就设在今天甘蔗中心小学里的五显庙,而他和邻居家的大房子则腾给部队用作病房。据程老先生介绍,当时那个医院名称叫康复医院也称第18野战医院,后来医院搬到福州仓山,这里又来了一个新野战医院叫52医院。“这里住着很多病重的战士,一些因病医治无效的战士就安葬在如今的合成氨厂地块和岐山上。”现年80岁的居民卞忠明回忆道,他曾经在该医院当过厨师,专门负责为伤员煮半流质的饭菜。与医院旧地老人们的谈话,更让马保胜确信长眠在岐山上的马长盛就是他的祖父。
最大愿望是把祖父遗骨迁回家
找到了祖父的墓址,如今马保胜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将祖父的遗骨迁回山东寿光,以方便后人祭扫。就烈士后人提出的,要将烈士墓迁回山东老家的事宜,叶奇松专此向上级民政部门咨询后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以往福州地区没有先例,我们对烈士后人的孝心表示感动,欢迎烈士的后人将零散的烈士墓迁回老家,作为县民政部门,我们将尽量尊重他们的意愿,全力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据他介绍,迁移烈士墓必须提供一份由烈士籍贯所在地的村委会出具的申请书,申请书应有当地县、乡两级相关部门的盖章,并附上烈士证书的复印件。申请书内容包括:1、烈士基本情况;2、要迁到哪里;3、委托谁来搬迁(另要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复印件)。(记 者 王立强 林然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