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南山:发现一块木化石?
内容更新时间:2008-07-04 17:37:23来源:闽侯乡音报

石块上的木头纹理清晰可见。
本报讯 常人眼中一块普通的石头,仔细观察却有木头一般的纹理,这是木化石吗?近日,本报热线22077110接到甘蔗街道南山村村民林祥钦的电话,说他在整理屋子时发现两块酷似木块的石头。
6月27日,记者在老林家中看到了这两块石头。石头一大一小,大的那块长约35厘米,宽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重约1.5公斤,通体呈淡褐色,石头的树状纹理十分清晰,另一侧面长满了小牡蛎。小的那块有巴掌那么大,淡褐色,表面木纹清晰可见。据老林介绍,这两块石头原来放在他父亲屋里,几年前79岁的老父亲过世后,那间屋子就专门用来堆放杂物,一直没人去整理。这段时间由于房子要拆迁,老林整理屋子时,在老父亲的一张桌子底下发现了这两块布满灰尘的石头。“一看到石头,我心里就嘀咕着,父亲怎么把石头都藏在家里了?”老林告诉记者,他父亲以前当过私塾老师,喜欢收集古书籍和雕塑,什么东西都当作宝贝一样,都舍不得扔掉。搬着沉重的石头疙瘩,老林正想往外扔,眼尖的儿子发现这有点像木化石,马上拖住了老林,石头才得以保存下来。
木化石又称硅化木,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树木经历地质变迁,最后埋藏在地层中,经历地下水的化学交换、填充作用,从而这些化学物质结晶沉积在树木的木质部分,将树木的原始结构保留下来,于是就形成为木石化。
“我在前几天刚刚落成的昙石山博物馆里看到,这里以前曾经是一片汪洋,这块石头上又布满了牡蛎,你说这跟昙石山文化有关联吗?”老林猜测道。他希望有关专家能够鉴定这块石头的身份。“无论这块石头有多大价值,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都可以无偿捐献给昙石山博物馆,以供研究、参观。”老林为昙石山文化在闽侯觉得自豪,他希望通过本报把石头捐献出去,表达自己作为一个闽侯人的心愿。(记 者 王立强)
6月27日,记者在老林家中看到了这两块石头。石头一大一小,大的那块长约35厘米,宽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重约1.5公斤,通体呈淡褐色,石头的树状纹理十分清晰,另一侧面长满了小牡蛎。小的那块有巴掌那么大,淡褐色,表面木纹清晰可见。据老林介绍,这两块石头原来放在他父亲屋里,几年前79岁的老父亲过世后,那间屋子就专门用来堆放杂物,一直没人去整理。这段时间由于房子要拆迁,老林整理屋子时,在老父亲的一张桌子底下发现了这两块布满灰尘的石头。“一看到石头,我心里就嘀咕着,父亲怎么把石头都藏在家里了?”老林告诉记者,他父亲以前当过私塾老师,喜欢收集古书籍和雕塑,什么东西都当作宝贝一样,都舍不得扔掉。搬着沉重的石头疙瘩,老林正想往外扔,眼尖的儿子发现这有点像木化石,马上拖住了老林,石头才得以保存下来。
木化石又称硅化木,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树木经历地质变迁,最后埋藏在地层中,经历地下水的化学交换、填充作用,从而这些化学物质结晶沉积在树木的木质部分,将树木的原始结构保留下来,于是就形成为木石化。
“我在前几天刚刚落成的昙石山博物馆里看到,这里以前曾经是一片汪洋,这块石头上又布满了牡蛎,你说这跟昙石山文化有关联吗?”老林猜测道。他希望有关专家能够鉴定这块石头的身份。“无论这块石头有多大价值,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都可以无偿捐献给昙石山博物馆,以供研究、参观。”老林为昙石山文化在闽侯觉得自豪,他希望通过本报把石头捐献出去,表达自己作为一个闽侯人的心愿。(记 者 王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