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惊现福州方言字典

内容更新时间:2008-06-17 09:38:31来源:闽侯乡音报

虽经百余年,字迹仍很清晰。
 
《戚林八音》中的声母、韵母、声调表。
 
      本报讯  6月10日,记者在我县廷坪乡汶合村良地自然村一农户家中,发现一本168年前的福州方言字典——《戚林八音》。虽然历尽沧桑,但此书保存较为完好,实属不易,尤显珍贵。
      记者来到字典主人陈先生家中,欲揭开这本古字典的神秘面纱。
农家珍藏
      陈先生小心翼翼地从书柜上取出字典,字典共二册,每册各四卷,共八卷。书本用硬质纸包裹着,保存较为完整。
      打开首页,虽然有些破损,但发黄的书页当中呈竖向排列的书名“戚林八音合订”六个大字赫然在目,右上方标明刻版时间“道光庚子年刻”,左下角则写着“集新堂藏板”字样。继续往下翻页便是序言:“十三经治世之书……国朝康熙字典荟萃群书,允称翰府轨范,而求其优于齐民方言者尤莫善于戚公之八音,林公之字义二书……”。序言落款为:“乾隆十四年季春上浣晋安题于嵩山书屋。”
      根据书中记载,刻印时间为道光庚子年,即1840年,距今已有168年了。
      “2003年祖父去世,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这本福州方言字典。”据陈先生介绍,此书最早为其曾祖父所有,至于曾祖父从何处得到此书,已无法考证。“曾祖父是一位名医,由于医术精湛,在当地很有名望。”陈先生说,他的曾祖父去世后,当年从医的许多医学书籍以及这本福州方言字典《戚林八音》便流传给他祖父保管、使用。
      陈先生的祖父虽一生为农,但一有空,就会查阅这些祖传的书籍,而且对这些书籍更是爱护有加。每逢天气晴好,就把书橱中的古书籍搬到屋外晒太阳,以防蛀虫腐蚀。“字典能够很好的保存至今,与祖辈的细心维护是分不开的。”
史料溯源
      《戚林八音》是谁创作?成书于哪个朝代?
      福州方言历来以语词丰富、语体多样、语流音变复杂著称,是汉语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语种。
      虽然福州方言形成时间很早,但是直到明末才有人开始编撰福州话的音韵书。成书最早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据《闽都别记》载:“时戚继光为福州参将,作八音字义。”可见《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作。清代康熙年间,福州人太守林碧山编成了另外一部福州方言韵书《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于是,两书各自流传于世。
      到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署名晋安的人将两本书“汇为一集”,这便是最早的《戚林八音》版本,但该汇集本已亡佚。
专家揭秘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玉璋从事语言教学51年,对福州方言研究造诣颇深。她一眼就看出该书书名是《戚林八音》,她说,该书是福州十邑通用一本方言韵书,“当时这在闽方言中影响最大,当时人们用字用音都可以查这本韵书,作用相当于一本字典,但是这个范围只是在福州十邑。”
      梁玉璋介绍,该书是《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与《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二部韵书的合订本,是研究福州话音韵的重要著作。该书所介绍的福州话有36个韵母,20个声母,全书体例按照韵母编排,以声母为序,介绍每字的字义。对每个字多用两个常用的字义作为注解,如“君:帝也,尊也”,“祝:贺,姓”,“屋:厝也,人居。”
      “这本书可能是道光年间的刻本,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据我所知,现有闽方言典籍多为民国的版本,这本书是研究闽方言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梁玉璋说。(记  者  陈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