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教师牵线搭桥 离散亲人寻亲梦圆

内容更新时间:2008-01-02 16:51:59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 者   张存金
       亲人们高举着“昌国回家了!”的红布条,年逾八旬的金德民健步上前与素未谋面的侄子金昌国热情相拥,喜极而泣。12月4日晚,长乐国际机场港澳台通道上,上演了一幕亲人相认的感人喜剧。虽然未能见到60年前离散的亲哥哥,但见到侄儿,金德民兴奋、欣喜之情仍溢于言表。虽经6个小时的飞行,来自台湾的金昌国先生丝毫没有倦意,情绪稍定,提笔在红布条上写下“月是故乡圆,血还是浓于水,有了根,感觉真的爽……”表达踏上故乡时的感受。金昌国先生正是上街新洲村村民金德民离散台湾的大哥——金和人的二儿子。经过建平中学的金向老师三个月来的奔走、联系,金德民终于与侄子金昌国相认了。
秉父遗志  寻亲得助
      金昌国的父亲金和人1947年去了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就与亲人失去了联系。1976年,金和人临终前,曾多次向儿子金昌国提起自己的家在福州新洲,要求儿子一定要找到亲人,并将骨灰送回老家。这些年来,为实现父亲的遗愿,金昌国多方打听家乡和亲人的消息,并在互联网上刊登了一封寻亲求助信。
      今年9月,建平中学教师金向在网上偶然发现金昌国的寻亲帖:本人姓金名昌国,家父1947年来台湾。家父去世比较早,本人只依稀记得孩提时,父亲曾说起我们的老家是福州的“新洲村”。爷爷、父亲和我的名字是根据族谱取的。我的爷爷叫金鲁孚,父亲叫金和人……
      “叶落不能归根,亲人不能团聚,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情了。”金向说,他跟金昌国先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1945年,金向的爷爷去台湾后杳无音讯,“全家人非常想念爷爷,每当逢年过节,奶奶总会做上几道爷爷最爱吃的菜,并摆上一副碗筷,盼望着爷爷能突然出现!直到1989年,离别40多年的爷爷才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同样经历过离散之苦的金向决定帮金昌国先生寻亲!于是,就按照网页上留下的邮箱地址,给金昌国回了一封信,并让他提供亲人的详细情况。
几经周折 得尝夙愿
      金向仔细研究了金昌国提供的资料后,翻阅了上街新洲村村里的文字资料,并找来金氏族谱仔细查阅,始终查找不到“金鲁孚”的字样。金向又向村中老人打听金和人和“金鲁孚”的消息,仍无结果。无奈,他只好印刷寻亲启事,在村中散发。
      今年重阳节前夕,金向与往常一样,到同村老人金德民家中拜访。看了寻亲启事,金德民老人确认,金和人就是他的大哥。
      金向迫不及待地通过电子邮件,将这一消息告诉了远在台湾的金昌国。得知消息后,在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中华航空公司工作的金昌国请假3天专程赶回福州省亲。金昌国多年的寻亲梦终于实现。
      血浓于水。虽然从未与家乡的亲人见过面,但亲人相见,仍异常亲切。金昌国向亲人们展示了父亲和家人的照片,介绍了父亲去台后的情况,并详细了解家乡亲人的情况。
      相聚总是短暂的,即将离开家乡时,金昌国郑重地抓了一把家乡的泥土,装入一个红色信封中。他说,带一把家乡的泥土放在父亲的坟前,以告慰父亲思乡之情,并表示,将择机把父亲的骨灰送回老家,完成父亲生前回归故里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