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防秋乏
内容更新时间:2007-09-10 16:20:09来源:闽侯乡音报
■ 记 者 张存金
夏秋之交防秋乏,“处暑”之后,我国很多地区的气温会逐渐下降,所以,处暑就意味着暑气消退秋天来临。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即“秋乏”。
9月5日,记者就防秋乏注意事项采访了县医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林建江。林建江告诉记者,“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暑气未消,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易引起肺燥、气阴两伤等现象。因此,夏秋之交,人的起居、饮食也应相应调整,才能避免“秋乏”。
一是饮食应清淡。此时以清凉、益气的食物为佳,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从中医上讲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对人身体的危害。应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少吃油腻的肉食,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消除疲劳;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香蕉、地瓜、梨等果蔬。因为果蔬中的维生素作为辅酶可协助肝脏把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尽快排除掉,同时蔬菜和水果为碱性食物,其代谢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营养方面宜多食用温热的食品,不宜进燥热的食品。
二是睡眠要充足。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处暑后天气转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早睡早起,以充足的睡眠(以每个人比平时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防止上班犯困。
适当午睡也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年人更要午休,这样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三是加强锻炼。锻炼以早晚为好,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有助于情绪平静,解除秋乏。运动强度以微微喘气为佳,但睡前不宜做剧烈的运动,以免影响睡眠。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
9月5日,记者就防秋乏注意事项采访了县医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林建江。林建江告诉记者,“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暑气未消,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易引起肺燥、气阴两伤等现象。因此,夏秋之交,人的起居、饮食也应相应调整,才能避免“秋乏”。
一是饮食应清淡。此时以清凉、益气的食物为佳,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从中医上讲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对人身体的危害。应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少吃油腻的肉食,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消除疲劳;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香蕉、地瓜、梨等果蔬。因为果蔬中的维生素作为辅酶可协助肝脏把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尽快排除掉,同时蔬菜和水果为碱性食物,其代谢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营养方面宜多食用温热的食品,不宜进燥热的食品。
二是睡眠要充足。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处暑后天气转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早睡早起,以充足的睡眠(以每个人比平时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防止上班犯困。
适当午睡也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年人更要午休,这样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三是加强锻炼。锻炼以早晚为好,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有助于情绪平静,解除秋乏。运动强度以微微喘气为佳,但睡前不宜做剧烈的运动,以免影响睡眠。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