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闽侯县2006年种养大户林道超

内容更新时间:2007-05-18 10:33:19来源:闽侯乡音报

■ 记  者  陈建鋆  黄  凌
 
      他皮肤黝黑,个头不高,甚至不善于表达。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庸的人,却是福州地区远近闻名的养鸭状元,在廷坪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实现了自己的淘金梦想。他就是廷坪乡盘岭村的“鸭司令”林道超。
      从农民变身为鸭场老板,用林道超的话说,这一条路走的很是坎坷。1980年,林道超结婚时,全家的家当一共只有130多元。穷则思变,倔强、不服输、勤劳的品质,注定了林道超走过的路与常人不同。他做过10年木工,开过5年客运车,15年的艰辛,只为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他在蓄势,他骨子里透出一股创业的激情。
      1996年,满怀大志的林道超倾其所有,在下祝开了一家食杂批发店。可是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加上下祝地区经济的不景气,辛苦了两年,到头来反而还亏损了2万元,不少人笑话他:林道超你勤劳不致富,天生就是副穷酸样,认命吧。
      天生倔强的他并没有“认命”,而是在失败中寻找成功之路。通过这件事他清醒的认识到:干任何事情不仅要有激情,有耐力,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科学管理。于是林道超煞费苦心重新寻找创业门路。忽然,一个灵光在脑海里蹦过,以前在开客运车时偶然听到一个客人谈到卖鸭苗非常挣钱,自己何不试试呢?说干就干,2000年,已经41岁的林道超下山去一家养鸭场里当起了学徒。很快,林道超便学得了一身养鸭孵鸭的过硬技术。
      2001年,深知创业条件已成熟的林道超投入所有积蓄,建成500平方米的鸭舍,从成都空运回奥白星63型祖代种鸭1300只,开始走上了养鸭之路。发展养鸭业的初期,碰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严重不足。为了降低喂养成本,林道超只好和爱人张玉云一起将鸭子放到山上放养,因为怕鸭子丢失,夫妇二人就整日守在山中,有时候累了就直接睡在稻草堆里。
      几个月后,林道超夫妇的辛劳没有白费,鸭子开始产蛋可以卖钱了。2001年年终盘算下来,林道超很是欣慰,第二年的饲料费终于有了着落,不必再去山里辛苦放养了。可是,林道超明白,养鸭场靠卖鸭蛋利润微乎其微,只有引进孵化设备,孵化出鸭苗卖,自己的事业才能发展壮大下去。于是他多方筹措资金。幸运的是,这个时候,家族的凝聚力起了作用。林道超很快筹得了13万块钱,建造了孵化房、鸭摊,购买了三台孵化机投入使用,当年便月孵鸭苗近万只。2002年底,林道超还完了所有的外债,还净挣了十几万,他的事业逐渐上轨了。
      事业日益壮大的林道超,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们,他的目标是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奔小康。从2003年起,林道超出鸭苗、技术,在盘岭村扶持起了15家养鸭场,形成了全村拥有2万只种鸭,月孵化鸭苗10万只的规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上半年,因为禽流感盛行,市场上对鸭苗的需求量急剧下降。村里很多养殖户亏损严重,面临破产边缘,许多人都想把种鸭卖了,以减少损失。林道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充分分析了市场后认为,人不可能不吃肉,禽肉市场不可能萧条。禽流感只是一时的,等国家研制出疫苗,一切都将好转。他走访了每一家养殖户,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同时他拿出所有的积蓄,并将自己买在福州的房子抵押贷了20万,总计40万元,全部拿来购买饲料,借给养殖户们共渡难关。终于,市场复苏了,养殖户们转危为安,林道超以自己博大的胸怀,获得了村民们的信赖。
      现在,林道超不养鸭了,一心一意搞孵化鸭苗产业,其他养殖户产的蛋,都在林道超的孵化房里孵化。他拥有了13台孵化机,4个鸭摊,平均五天出两次鸭苗。高峰期时,月孵化鸭苗20万只,占了福州五区八县三分之一的鸭苗市场份额。他还加强技术创新,定期从外面请进技术员,为养殖户们培养技术人才。在他的指导下,经过培育,现在盘岭村的鸭子品种全部更新换代为更为优质的全白羽骡鸭,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用林道超的话说:如今盘岭村的孵化鸭苗产业已初步形成了规模经营,成为福州地区远近闻名的“鸭老大”。
      在发展养鸭业的同时,去年起,林道超与爱人还承包了60亩山地种植铁观音,他用鸭粪改良土壤,经过一年辛勤培育,60亩铁观音长势喜人,当年便产茶100多斤,每斤售价达130块钱。“今年茶场预计收入10万元没有问题,等茶树长大后,一般种植铁观音亩产收入为一万块。”林道超笑呵呵地指着满山的茶园说到。在他的带动下,盘岭村其他村民也相继种植了铁观音,规模达到近300亩。
      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今天,盘岭村正昂首阔步在康庄大道上,而作为领头雁的林道超,又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