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发挥闽台对接优势

内容更新时间:2010-04-09 16:47:24来源:闽侯乡音报

 
      有福州后花园之称的福建闽侯县,目前正抓住海西建设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闽侯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通过三大对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地推动闽台两岸交流合作,为闽侯县全面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承接转移  加快高新产业对接
      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出台后,闽侯县加大为现有台商和台资企业服务的力度,密切关注台湾产业外移的新动态,积极创造条件,立足与台湾新竹、台北内湖等科技园区进行对接与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对接范围,引导台商投资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进一步优化闽侯县产业结构。
      闽台合资的东南汽车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年产量已超过8万台,产值达60多亿元人民币。在福建省级投资区青口片区,已激活建设海峡汽车文化广场,围绕海峡汽车文化广场,全力抓好东南汽车、台亚、六和机械等台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使之形成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集聚的国际化汽车制造基地,能更加适应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海峡两岸汽车产业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
      《意见》出台后,许多国际知名汽车电子、发动机、变速系统等核心配件生产企业都有意落户青口,仅上半年就新增福州星福轩车厢制造、福建海西物流园等8个台资项目,这是《意见》发布后闽侯县加快与台湾先进制造业对接、建立“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的第三战略定位的全新起点。
拓展平台  加快特色农业对接
      闽侯县充分利用有利两岸农业尤其是闽台农业合作与发展的政策环境,借助海西建设提速的契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农业大交流、大合作。
      立足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在南屿旗山引进台湾名特优植物两百多种,仿真台湾25个县(市)行政划分建立台湾名特优植物园,种植了台湾25个县(市)的县花、县树以及该县各类名特优植物及农作物,同时还有两岸农业专家合作研发的各类农业良种,建成后将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两岸农作物良种合作研发和展示基地。
      借鉴大湖花楣栏果蔬专业合作社与台资企业花楣栏农业生态园合作的良好经验,大湖乡新塘村又与台湾彰化县溪湖镇签署《两岸乡村农业合作备忘录》,开展“结对子”活动,在“自主自发、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信息沟通、人员往来、开展交流活动项目对接等形式,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运销、乡村产业、乡土文化艺术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
发挥优势  加快优秀人才对接
      闽侯县依托地域相近和大学城高校集中的优势,牢牢把握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两岸优秀人才交流合作。利用农业合作社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交流平台,建立共同研发合作机制,派遣人员进行互访交流,加快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步伐,在落实待遇上予以特事特办,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
      在台湾名特优植物园中就有20多位台湾农业科技人员前来交流。以“服务与推动”为宗旨,鼓励和扶持闽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充分发挥上街大学城区位优势,加强与台湾高校间的交流合作,积极为高校导师、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部分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工作、科研、生活的良好条件,同时,想方设法把高校优秀人才吸引到项目一线、基层一线发挥才干,解决闽侯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级人才急缺的问题。
      目前闽江学院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及实践大学联合激活培养人才项目,成立了具有准法人地位本科层次办学机构——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灵活采取“3+1”分段式对接培养模式,大三学年将在台湾合作高校就读,并由台湾院校安排到台湾相关企业见习,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顶岗实施”和“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实现闽台教学资源的共享。
新闻背景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福州市西南侧,是福建最靠近省会城市的一个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是“中国橄榄之乡”,素称“八闽首邑”。闽侯县级经济综合实力从一九九八年起进入福建省“十强”县行列。
( 《澳门日报》 3月10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