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榨油村 又飘茶油香

内容更新时间:2009-12-25 10:57:57来源:闽侯乡音报

清亮亮的茶油倾槽而下。 陈晓梅 摄

 

      古洋是鸿尾乡的一个偏远山村,群山环抱,绿树成荫,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刚到村口,就觉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茶油香味。一打听,才知道村中两家油坊正在榨油。
      走进其中一家油坊,只见加工车间内,两台榨油机正紧紧挤压着两叠一人多高的“油饼”,随着压力的增大,清亮亮的茶油沿着机器上特制的槽流向盛油的桶中,整间榨油坊,每一丝空气里都飘荡着茶油的清香。就在车间的另一侧,工人们则紧张地将茶籽碾碎、蒸熟、制饼,准备着下一波的榨油工作。“我们村榨油的历史已有上百年了。”油坊主陈达祥告诉记者,古洋村历来就有很多人种油茶树,茶油的制作也经历了从手工挤压到机械榨油的历程。

茶油种植历程几度兴衰
       村中老人说,从前古洋家家户户都种油茶树,到了收成季节,大家通常结伴挑着茶籽到外乡加工茶油,由于产量大,加上交通不便,茶油的加工成了油茶种植户的一大烦恼,一到茶油价贱,或者收成少,一些种植户就不愿送茶籽外出加工,造成极大浪费,村中人种植油茶的积极性也大为降低。不知何时,村中有人在村口修建了一座茶坊,为人们加工茶油。“当时全靠人力,用大磨盘磨碎茶籽后,就在木制的榨油机上,用石锤不停地敲打撞击木楔,挤压茶饼出油。由于靠的是人力,挤压不彻底,影响了出油量。”现年68岁的陈达祥说,“后来虽然架起了水车,但榨油的效率仍然不高。”
      尽管土法上马,但油坊的建设,大大方便了村民的榨油,因而也激发了村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村中的油茶种植又得以发展。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古洋村油茶种植达到鼎盛时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茶园,少的一年能榨成品油七、八十斤,多的则达一、二百斤。于是,村民们将自己用不完的茶油拿到集市上销售。“由于茶油纯正无污染,又有保健功能,很多外地人都慕名前来购买,我们出产的茶油也因此远近闻名了。”陈达祥说,为了加工更多更好的茶油,1993年,他与其他五名村民合伙,到莆田购进了两台榨油机,专门为油茶种植户加工茶油。“采用机械榨油,不仅效率高,而且出油量也大,村民都愿意到我的油坊来加工茶油。”陈达祥说,可是,没几年,种植橄榄的效益一片向好,而茶油生产又没有形成规模,古洋村人大多在茶园改种橄榄。
      “这几年,随着茶油的价格不断攀升,村民们又兴起了种油茶热。”陈达祥说,“这不,一到油茶收成季节,我的小油坊就忙不过来了。现在加工茶油,还要电话预约呢。”

扩大种植规模,创茶油品牌
       “茶油为绿色木本食用油,对防止血管硬化、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的作用,又有健胃、防贫血和抗衰老等功效。这几年茶油的经济价值与保健价值逐渐为世人所认识,茶油价格也由原来的每公斤10元左右,提升到每公斤50元以上,我们村许多人又在橄榄园中套种上了油茶树。”古洋村党支部书记苏孔飞告诉记者,几年来,虽然村民陆续增加了油茶的种植面积,但茶油的产量与市场的需求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没有规模生产,也难以形成当地茶油的品牌。
      “‘靠山吃山’,古洋村多丘陵,且多红壤,很适合种植油茶。目前,全村累计种植油茶近1500亩,但多为散户种植。”苏孔飞说,“明年,我们计划整理山地300亩,成片种植油茶树,扩大油茶种植规模,促进本地茶油上品牌。”

相关连接>>>
      茶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脂,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成分,有“东方橄榄油”之美称,茶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长期食用,具有明显的预防心血管硬化、降血压、降血脂和防癌抗癌等功效。
      我国从野生茶籽中取油食用始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许多医书也都记载了茶油的食疗双重功能。患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或需要预防的人士应多吃茶油。营养专家指出,膳食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与“三高”的发生及冠心病的死亡率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食用油中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越多,其营养价值就越高,野茶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最高达85%,高居食用油榜首,是国内外公认的好油,对防治心脑血管等疾病极为有益。由于茶油含有一种生理活性成分——角鲨烯,可抗缺氧和抗疲劳,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及增进胃肠道的功能。同时,茶油还含有其它食用油所没有的茶多酚和山茶甙,这对降低胆固醇有明显功效。长期食用茶油的人群,其乳腺癌、结肠、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病率相当低
。(张存金  陈晓梅  吴心钰)